申小紅 孫曉昕
摘要:當前在以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為本位的背景下,教學的關注點發生了顯著變化,從以往注重學生知識技能的學習轉為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開設校本課對小學美術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課程可以充分考慮到地方、學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從而有針對性的設計課程,使美術教學更加貼近生活,提高美術教育的質量。本文通過以《中秋節》一課為例,在實踐小學美術校本課中探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方法,并對此次校本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
關鍵詞:小學美術? 核心素養? 校本課
中圖分類號:J2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3-0102-03
根據美術學科的固有屬性和價值取向,中國學者提出了“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分別為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新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①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教師教、學生被教的教育現象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教師需要在課堂中找到這五個部分的交叉點,引導學生真正理解核心素養的意義。現在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美術教育發展的主導力量,校本課的開設極大豐富了小學美術教育的內容、途徑和方法,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工具和材料豐富學生的視覺、觸覺等多種審美經驗。在教學實施上校本課也并沒有強行規定教授的方法和途徑,這使得教師可以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理念,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的美術素養。
一、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模式下校本課的實踐
(一)圖像識讀和美術表現在課程設計中的體現
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隨著手機、網絡的廣泛普及,圖片、視頻作為視覺文化的重要代表,越來越受到現代人的歡迎,圖像識讀能力也成了每個人必備的素養之一。作為五大核心素養之首,圖像識讀是小學美術課堂教育的重點。圖像識讀指對美術作品、圖形、影像及其他視覺符號的觀看、識別和解讀。②它能使學生憑借直觀易懂的視覺形象,在頭腦中初步建立起對形象的認知。以《中秋節》一課為例,首先要讓學生思考晚上天空中的月亮是什么形狀的,通過圓圓的月亮引導出本節課的主題——中秋節。通過播放動畫視頻短片《中秋節的由來》,讓學生了解到中秋節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初步定型于唐代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的時候,已成為和元旦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其次,為了加深學生對中秋節的了解,通過欣賞與中秋節有關的神話傳說的故事圖片,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以及和中秋節相關的習俗活動圖片,如“祭月、吃月餅”,使學生直觀感受到中秋節的節日氛圍,了解人們是為了團圓而過中秋節。最后,在創作過程中,教師通過讓學生觀看微課以及與中秋節相關的范畫,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可以根據給出的圖像,調動相關的知識儲備,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和現實生活中過中秋節的場景相聯系,這正體現了圖像識讀在學生認知遷移中的作用。
美術表現對于中小學生來說,是指在具備一定的造型概念和空間意識的基礎上,合理運用各種材料進行美術創作,通過藝術作品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和審美情感的一種方式。③簡而言之,美術表現就是通過課堂作業鞏固課堂中所學內容以及培養學生的美術表現能力。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美術造型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在《中秋節》一課中,教師讓學生運用蠟筆、油畫棒、馬克筆等繪畫工具描繪一幅與中秋節相關的畫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次強調與中秋節相關聯的人物、場景等內容,引導學生在觀看圖片等相關素材以及學習相關知識后,在腦海中初步聯想出與中秋節相關聯的畫面。通過教師的巧妙引導,可以豐富學生對中秋節的認知,在腦海中初步構思作品內容,有效鞏固學生對畫面表現的基礎,從而提升學生的美術表現能力。
(二)審美判斷和創意實踐在課程設計中的體現
在現實的審美活動中,面對不同的審美對象,每位學生都會表現出自己的體會與感受,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審美判斷。審美判斷往往因人而異,它是一種情感上的感性活動,而不是理性的概念。通過學習,學生在頭腦中可以初步建立起一系列和美術相關的知識素養,然后進一步調動相關內容對客觀對象進行理解、感知和表達。在《中秋節》一課中,學生的審美判斷通過對中秋節藝術作品的欣賞來體現,優秀的美術作品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判斷和審美情趣,所以教師在美術作品的選擇上,要注重構圖的選擇以及色彩的搭配等,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在作品的講解中,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審美教育,讓學生深刻理解不同作品的特點,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發現隱藏在美術作品中的真、善、美,并形成正確的審美觀。④
創意實踐是美術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學生可以養成良好的創新意識,能夠大膽開拓自己的思維,充分發揮自由想象空間,進而創作出具有創意的美術作品。⑤在《中秋節》一課的創作環節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所學內容創作出一幅和中秋節相關的美術作品,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把現實中的生活情境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四年級的學生在造型能力上有一定的基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聯系與中秋節相關的神話故事進行創作,也可以運用生活中過中秋節的場景進行構圖。此外,教師可以讓有能力的學生選擇造型較為復雜的作品,并且幫助能力較弱的同學改進作品,鼓勵學生在課下繼續完成作品,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保護學生創作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表達自己的個性和創意。
(三)文化理解在課程設計中的體現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自古傳承和發展下來的文化精髓,是彰顯我國文化獨特魅力和塑造文化自信的關鍵,將其融入美術教學,能夠傳承和延伸傳統文化內涵。⑥在《中秋節》一課中,教師首先讓學生回憶與月亮相關的詩句,并讓學生在詩中體會詩人所描繪的中秋節的場景,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強化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并為創意實踐打下基礎。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儲備了很多與月亮有關的詩句,將古詩融匯到美術學習中,可以加強美術課程和其他學科的聯系,將知識融匯貫通。通過對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等故事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到與中秋節相關的神話故事,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力量。最后通過對中秋節習俗活動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到祭月活動最早出現在周代,而月餅在當時只是作為一種點心,后來人們把賞月和月餅結合起來,象征家庭團圓。從中秋起源——中秋神話——中秋習俗,這樣的教學設計有助于學生對中秋節相關知識的學習,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學生宣揚傳統文化的意識和愛國情感,提升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深刻體會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獨特魅力。
二、小學美術校本課教學實踐的思考
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美術教育發展的主導力量,它引導學生將藝術作品或視覺形象置于文化視域下解讀,了解文化與美術的關系。⑦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可以提升學生在各方面的能力,促進全面發展。一方面表現在可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另一方面還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形象思維習慣,但在美術校本課的實踐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第一,校本課選擇的內容要易被學生接受,從學生現狀出發。
著名心理學家奧蘇泊爾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了解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⑧在小學美術校本課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講一些理論性較強的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會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首先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生實際接受知識的水平,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出發,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其次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將課堂內容和現實生活密切聯系起來,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他們可以主動學習。在選擇教學內容上也要具備創新性,鼓勵學生在課堂美術學習中發揮豐富的想象力。
第二,校本課的教學方法要多樣化、多做嘗試。
在美術課堂不斷發展的今天,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學會借助多種教學工具和現代多媒體技術,要充分考慮到課堂內容設計的豐富程度,讓美術課堂變得更加有趣和具有吸引力。教師可以在課件中巧妙的加入動畫、視頻等內容,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豐富學生的視覺效果,也可以突出課堂內容的重點,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再認為內容太抽象。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多增加一些互動、游戲等課堂環節,寓教于樂,讓學生在玩耍中學習,在學習中玩耍,使學生輕松掌握課堂教學的內容,在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中獲得良好的學習感受。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離不開豐富多彩的課堂互動。總之,教師要跟上現代美術課堂教育發展的步伐,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嘗試改革教學方式和方法,堅持“以生為本”及“三創”教育理念,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及自身修養,讓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體會到美術學科的獨特魅力。⑨
第三,學科之間要相互滲透并提升文化理解能力。
美術是一門跨文化的、相互交叉融合的學科,學生必須要具備對多種學科文化的包容能力,這樣才能理解好藝術作品的內容和藝術家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要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另一方面,要重視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各門學科之間的文化滲透,鼓勵學生從多元文化的視角去理解美術、感知美術。⑩這樣不僅可以豐富課程內容,避免教學過程中的單一性;同時也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四,教師要幫助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建立自信。
自信在美術學習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美術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要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愉快的心理環境和學習環境。尹少淳教授認為,“強調愉悅性對于教師而言,可以作為一個導向,美術課應該至少要上的比語文課、數學課更有愉悅性,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適時的鼓勵能提高學生對學習美術課程的興趣,引起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熱情,從而促進學生審美觀的發展。因此,教師在學生創作的環節,要給予學生正確的評價,幫助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建立自信。點評作品時既能讓學生清晰的認識到自己畫面的優點和不足,并且還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和完善對美術校本課在中小學的實施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美術學科的學習是一個引導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正確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學會用自己的思維方式發現并記錄生活中更多美好的瞬間。 但如何在小學校本課的實踐中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這是一個需要長期研究和探討的問題,需要教師繼續在實踐中進行教學方法的探索和改革,從而使得美術教學在核心素養的形成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尹少淳.從核心素養到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中國基礎教育美術課程的大變軌[J].美術觀察,2017(04).
[2]張華.核心素養與我國基礎教育[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01).
[3]錢初熹.美術鑒賞及其教學[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4]張莉.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5(04).
[5]牛娜.小學美術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教育現代化,2017(04).
[6]馮皓.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美術教學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5).
[7]伊祥倩.小學美術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J].教育現代化,2018(16).
[8]朱艷軍.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美術備課[J].美術教育研究,2017(24).
[9]王大根.如何提升美術課的內涵和品質[J].藝術教育,2007(07).
[10]張華.正確處理核心素養與“雙基”的關系[J].人民教育,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