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茂玉
摘要:高尚的師德和先進的教育觀念是一切教育教學行為的指導思想。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已不能適應“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所以必須開放課堂教學。要真正開放課堂教學,教師不僅要具備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樹立終生學習的教育觀念,還要建立教育教學個人檔案,為自己的專業成長積累素材。
關鍵詞:師德? 解惑? 開放課堂? 課堂駕馭能力? 教育教學檔案
引言
世間萬物皆有道,教育教學也是如此。本文是筆者從教三十余年沉淀下來的文字,旨在與同行交流教育教學心得,共勉共進:良好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教師一生的追求,它需要我們具備廣博的知識與多方面的能力,甚至是天賦。
一、高尚的師德和先進的教育觀念
作為一名優秀的專業教師,首先必須具備高尚的師德和先進的教育觀念。
師德,為教師素質之首,用它來時刻約束自己的道德行為,是為師之首,為師之本。但是,雖然我們把師德擺在教育的首位,但仍有一小部分教師無視師德標準,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開小飯桌、帶家教、戴有色眼鏡排座位等,極大損害了廣大教師的美好形象,給社會造成極不好的影響。
熱愛學生是教師之天職,師德之靈魂。只有熱愛學生,民主、平等、合作、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形成,課堂教學中師與生、生與生心靈的碰撞才能生成智慧的火花,學生也才能隨時隨地保持高昂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但這種愛要嚴慈相濟,和諧統一。教師要時刻牢記新課改的四個基本理念,并將它們融入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行為之中??梢哉f,沒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做指導思想,一切教育教學行為對推動教育的發展只能是事倍功半。
二、素質教育下的“惑”之理解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它道出了我國教師傳統的職業之本。但就是這一觀念,束縛了我國教師改革創新的手腳,一代一代地停留在傳道、授業、解惑上——它忽略了或說是扼殺了學生探究知識、發現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知識掌握了不少,但能力卻平平,原因何在?就在這一個“惑”字上,可謂“禍”從“惑”出。在課堂教學中“惑”是誰之“惑”?又由誰來解“惑”?搞了這么多年的素質教育,部分教師仍然說不清、道不明。
老師設疑是為了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內容和情感,學生有疑是為了好奇和童趣!但不管是老師的“疑”還是學生的“疑”,只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更多的學生參與發言,他們富有個性的思維與語言、獨特的體驗與感受,就會互相啟迪心智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再加上老師適時的啟發、誘導,根本就不愁學生解決不了問題!老師沒必要心急而越俎代庖,這一點非常重要!就因為你的越俎代庖,縮短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學生也就失去了許多自我構建與體驗、形成能力的機會。但要真正做到這些,教師就必須開放課堂教學。
三、怎樣開放課堂教學
開放課堂教學,就是要將課堂教學的“教”與“學”的模式開放,讓“教”與“學”活起來,其目的就是要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主動探究,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一)開放教案
教案的設計應當是開放的。教師備課時,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預設、教學環節等都不能定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適當調整教學計劃。課下要反思、總結,重新整理教案,既能用于下次的教學,又能指導教學研究,提高中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
(二)開放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富有個性化的思維方法,鼓勵學生敢想、善想,敢于突發奇想,敢于向傳統和定勢挑戰,給學生的思維插上翱翔的翅膀。然而,放飛學生思維的同時,教師要適度調控,引導學生用大部分時間去思考與教學目標密切相關的問題。
(三)開放語言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要討論、交流,要質疑、釋疑,所有這些都是培養學生語言的組織與表達能力的好機會。教師要抓住時機開放課堂,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表現得敢想、敢說、敢辯,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語言,發表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感受,并獲得成功的喜悅。
當然,思維和語言的開放,就會造成一部分渾水不摸魚的花架子學生只圖熱鬧不聽門道,使原本在老師主導下的有序的教學秩序變得雜亂無章(這也是許多教師不愿開放課堂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師要想辦法調控這種混亂局面,明確要求學生耐心地“聽” “說” “疑”。
在師與生、生與生民主平等的對話交流中,不要擔心學生的奇談怪論,允許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提出意見或建議,對教師的言論提出質疑;教師也不要怕學生的質疑會超出自己的認知范圍而使自己“出洋相”。事實上,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日益“尖銳”,老師在課堂上“出洋相”這種現象也屢見不鮮。對于這種“出洋相”現象,教師要抱著一顆平常心去坦然、謙虛地面對:“你提的問題科學性很強,非常抱歉,老師需要查一查資料才能回答你?!薄白屛覀円黄鸩檎屹Y料,看誰找得快,找得多,好嗎?”或者充分利用教學機智,化解教學中出現的突發問題:“我現在還不能告訴你們,你們得自己動手查一查,動嘴問一問,這樣印象才更深刻?!比缓笳n下及時查閱,做到心中有數。同時,教師要進一步地去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識,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駕馭能力,千萬不要打腫臉充胖子,或用更愚蠢的方法來扼殺學生的智慧!
比如,一日我隨堂聽課,有位教師上《黃河象》一文。一生質疑道:“老師,既然這具黃河象的骨骼化石缺少了尾椎骨,為什么文章開頭還說這具黃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呢?”老師引導學生聯系前后文理解了這“完整”是相對于象化石的發展史來講的。而這位同學又接著問:“那——這頭大象的尾椎骨究竟哪去了呢?”顯然,這位同學的提問在老師看來,不僅耽誤了他的教學進度,還難住了他,讓他當場無言以對。于是老師面紅耳赤,勃然大怒道:“你是考我,還是考古?!……坐下去!”——剎那間,教室里鴉雀無聲,同學們原本被這位同學點燃的智慧之火,在老師的呵斥聲中瞬間熄滅了。他們正襟危坐、膽戰心驚,接下來的課就可想而知了——糟糕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