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娟



摘? ? 要:群文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的簡稱,是我國近年來悄然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它是指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結構化文本,在單位時間內通過集體建構達成共識的多文本閱讀教學過程。筆者依托目前任教高二,所用教材是外研社選修六,每個單元閱讀課文有3-4篇等背景,嘗試借助思維導圖這一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并結合目前在做的課題研究”高中英語學習共同體實踐探究“,以期探索高中英語選修閱讀課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思維導圖;群文閱讀;高中英語學習共同體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思維導圖,英文是The Mind Map,它運用圖文并重的形式,在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方面建立記憶鏈接,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方法。眾所周知,放射性思考是人類大腦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種進入大腦的資料,不論是感覺、記憶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數字、符碼、氣味、食物、線條、顏色、意象、節奏、音符等,都可以成為一個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發散出成千上萬的關節點,每一個關節點都代表與中心主題的一個連結,而每一個連結又可以成為另一個中心主題,再向外發散出成千上萬的關節點,呈現出放射性立體結構,而這些關節的連結就如同大腦中的神經元一樣互相連接,可以視為記憶,也就是個人的數據庫。
群文閱讀是指一組群文文本中蘊含的具有開放性和可議性的話題;“結構化文本”體現為一組文本圍繞議題這個核心線索形成一個整體性的“理解結構”;“通過集體建構達成共識”即不事先確定議題的答案,在充分發揮個人智慧的基礎上,師生一起共享智慧,逐步構建文本的意義,在和文本的視域融合中形成共識。將思維導圖這一工具運用到群文閱讀中對群文結構化文本和理解結構的探究具有重要作用,同時結合筆者正在研究的“高中英語學習共同體實踐探究課題”,可以更好地推動對建構文本的意義理解,達成師生共享智慧的目標。
“學習共同體”這一概念首次出現于著名教育家博耶爾1995 年發表的《基礎學校:學習的共同體》一文中,他認為“學習共同體可以視為一種組織,它能夠向所有人提供因共同體的使命而一起學習的機會,共同體中的人不僅共同分享學習的樂趣,同時共同尋找通向知識旅程和理解世界運作的方式,通過相互作用和共同參與實現教育這一相同的目標”。學習共同體是由學習者、教師、專家等組成的,為了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互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的學習團體。
二、課例展示
教材內容:外研社選修六第三模塊、外研社新教材必修一第四模塊。
群文篇目:
Childhood Friends
Roys Story
After Twenty Years? (Excerpts from “After Twenty Years” by O.Henry)
教材分析:
本節課嘗試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探討同一話題背后幾篇文章的主題意義(對友誼的認知和應對方式)。第一篇Childhood Friends,作者回憶了和鄰居Danny之間美好的幼年時光、以及后來Danny隨父母搬到倫敦后帶給作者的痛苦,篇幅500詞左右;第二篇Roys Story,按時間線索講述了作者和Roy之間友誼發生變化的故事,篇幅700詞左右;第三篇來自外研新教材,講述了兩個好友各自人生發生變化后,兌現20年之約的故事。前兩篇閱讀為課內閱讀,第三篇為拓展閱讀,三篇文章故事性較強。
學情分析:
筆者任教于理科實驗班,學生英語基礎較好,有一定的表現欲,但平時的閱讀多為功利性的閱讀訓練,對于快速理解文章大意并深度思考同一主題下的不同篇目有學習上的需求;另外,高中是一個把同伴關系看的最重要的時期,培養他們積極的友誼觀也具有現實意義。
教學目標:
1.梳理兩篇故事基本的發展脈絡;
2.通過深度問題的探討,培養學生積極的友誼觀;
3.解決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關于友誼的困擾。
教學重難點:
1.兩篇群文基本信息的梳理和閱讀思維的培養;
2.應對生活中關于友誼的困擾。
教學步驟與活動設計:
Step 1 Lead-in (2min)
展示收集好的班級學生小時候和好朋友的合影(用Auld Lang Syne作為背景音樂),選其中一個學生做A brief survey-Your childhood friend,引出文章Childhood Friends。
Step 2 Reading and discussion (20 min)
Task One: Read Childhood Friends.
(1)Fast Reading(5 min).
(2)Critical? Thinking(3 min).
Why did the author feel painful and couldnt forgive Danny for going to London?
Because he felt the loss of his friend so strongly, it was like the end of the world for him.
由這個問題的回答,引導學生探討作者情緒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把友誼當成了自己的全部,友誼就是being together in space的錯誤認知。
Task Two: Read Roys Story.
(1)Fast Reading(7mins).
(2)Further Reading? and Discussion (5min).
If you were Daniel, how would you help Roy?
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他們的solutions-help; comfort, stop...
設計意圖:兩篇文章將閱讀思維可視化,借助時間樹、問題樹等圖示方法的優勢特性,突出兩個故事的“變”,同時將結構化思考、辯證思考、追問意識(問題補充)等思維方式融合進來,把“思維導圖”轉化為“學科思維導圖”,從而引到主題意義——友誼的正確認知和應對方式。
Step 3? Challenges you face in your friendship(16 min).
根據之前發起的調查問卷的結果引出學生在友誼方面遇到的困擾,以英語學習共同體為單位發起討論。以PPT演示形式將代表性問題歸納成幾個類別,學生選取其中一到兩個任務討論,共同體整理討論結果,完成后貼到黑板,其他學生站到講臺上就感興趣的問題抽取黑板上的回復,并在全班學生面前分享。
設計意圖:情境化任務既調動了學生的熱情,又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將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有效結合起來。這一環節中,英語學習共同體的實踐模式對于學生任務輸出、課堂融入和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具有重要意義。
Step 4 Conclusion (2 min)
教師總結學生所分享的內容,并提出自己對于友誼的認識:friendship=friend+ship。友誼就如朋友共同駕駛的一艘船,它可能會經歷狂風暴雨,搖搖欲墜,但只要你堅信同行的力量,互幫互助,風雨總會過去,船只終將靠岸。
Step 5 Homework: Read the story After Twenty Years, and finish below tasks.
(1)Fill in the blanks below.
(2)Will Jimmy come to meet his friend tonight? Give your reasons.
(3)Fill in the form below.
Notes: Volunteer to answer/cooperate: if above average, get 3 points, just so so, get 2, and below average, get1.
Contribution to your group: if great contribution, you get 3 points; just so so, get 2, not any, get 0.
Difficult tasks for you: listening、speaking、reading and writing involved.
Self-assessment :do you focused on the class; are you active in the class; what you learned in this class.
Assessment given by your group: which part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shown by you.
Your assessment to your partner:activities that you are impressed at your partner and what you learned from him/her.
三、小結與反思
本課例閱讀文本是3篇以友誼為話題的不同故事,2篇課內精讀共計1200詞左右,這個閱讀量對高二的學生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因此我試圖借助形象化的方式為學生思維的展開與主題的認知內化搭建腳手架。思維導圖是一個很好的媒介,它運用圖文相輔的技巧,將文本的外在架構與內在邏輯勾連起來,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或關聯的層級圖呈現出來,以主題關鍵詞、圖像與不同色彩來形象化建構閱讀者與文本之間的記憶鏈接。同時還可以通過多個思維導圖在不同文本之間進行嫁接,尋找共情點,形成群文閱讀的整體性思維,如課例導圖中“友誼出現了問題應怎么看待,怎么辦”就是3個文本的思維連接點。文本閱讀是一個從解構到重構的過程,閱讀者因知識結構、生活經歷、情感認知等差異,從而對文本的解讀也會呈現千般樣貌。個人正在嘗試的英語學習共同體實踐研究旨在將具有共同學習愿景的同學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借助思維導圖這一直觀、簡約卻又具有開放性和可議性的媒介,對相同主題下的群文(多文本)進行個性化解構與重建,在此基礎上再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開展學習共同體成員間思想認知與情感體驗的碰撞、生發與再造,從而在文本之間、生本之間、生生之間、師生之間架設了對話、溝通與再生的通衢,在立體性的視域融合中實現文本解構與重構的個性化與豐富性,達到閱讀思維廣度與深度的雙向培養。
參考文獻:
[1]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J].中國教育學刊,2013(6).
[2]張爽.學校學習共同體的意蘊與創建[J].中國教育學刊,2011(7).
■ 見習編輯/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