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化素質教育理念的關鍵是教學思維與教學手段的創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強大動力,更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是實現教育強國夢想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教學改革;創新思維;培養策略
在長期的實踐教學中,通過對數學教材的深入探索,結合教學活動的動態化管理,提出對課堂組織自由性、開放性設計的理念,關注活躍氛圍的營造,逐步引導學生養成創新思維,與學生保持密切的情感交流,點燃學生對數學奧秘的探知火花,讓師生之間的活動相互影響、相互感染、相輔相成。
一、在數學課改中開展創新教學的原則
教師要遵循漸進性原則。在小學數學教育改革實踐中,教師應當清晰地認識到創新思維與能力的形成,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才能實現,該過程較為緩慢,教師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活動,逐漸引進各類先進的方法,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高度活躍的狀態。創新策略的應用需要學生不斷適應、不斷接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保持耐心與信心,對學生加以指導,勇于創新,依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實際教學情況,在原有教學方法的基礎上自主創設一套新型教學方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收獲知識,完善知識體系,逐漸養成創新思維。
在小學新課改中,教師應當從創新思維出發,在日常教育中,把創新意識的培養作為重點內容,激發學生的潛能,將學生培養成當代具有競爭力的綜合性人才。創新思維,不僅是對數學問題的多角度思考,更是要對自然界、社會上的數學現象保持強烈的好奇心、探索心,保持求知、獨立思考的心理特征,深入了解定理、公式的內涵,并不斷延伸其內涵。
二、小學數學課改中創新思維的培養策略
創設問題情境的手段多種多樣,但根本目的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數學的應用場景,從場景中培養求知欲望,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實踐中常見的問題情境創設手段有:以舊引新,溝通引趣;設疑引導,激發欲望;故事引入,激發興趣;小組交流,團結協作等。掌握了情境創設的一般手段,就要明確如何科學運用并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當前多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已經非常普遍,教師可以通過這一載體,以動畫、視頻的形式在課堂中開篇點題,讓學生直面主題,投入到學習中來。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一課時,教師可以事先做好動畫,通過動畫的設計讓學生復習一遍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知識,即A×B、A×A的公式,并推導出“數方格法”,復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動出“割補法”以及三角形的“拼合法”,從而引導學生思考:圓的面積應該運用哪種方法來得到呢?此時學生的情緒會十分活躍,并對問題展開積極探索,紛紛根據自己的想法去思考。再通過觀察動畫發現三種方法都無法得到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教師再讓學生相互討論,提問:將圓分開后再進行拼接,能否得到答案,這便產生了新的問題情境。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操作和演示,驗證了只有借助“切拼法”才能準確求出圓的面積,對公式的推導過程也進行了充分的想象,最終得到問題的解答思路。采用這種教學策略,能夠實現民主教學,將學生作為主體,營造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擺脫了傳統板書教學的方式,打開了學生思考問題的閥門,激活了創新思維。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運用于生活。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與理解能力,不僅要在課堂實踐中努力,還要貼近生活,給學生帶來一種自然親切、真實的感受。例如,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常見的紙幣,并設定人民幣交易的場景,如超市購物等。開始讓學生猜測不同單位人民幣的面額,并判斷面值。結束時,詢問學生為什么一百元是最大的面值,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萌發“自我需要”的求知欲。數學教學中還涉及許許多多的生活問題,教師都能借此讓學生產生動機,動機越強烈,學生對數學知識就會表現出更濃厚的興趣,越能發揮他們的智慧潛能,迸發出新的思維火花。教師也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空間,便于他們創新思維。
三、結論
創新思維是具有求異性、開放性的,這就要求教師加快理念轉變,提升教學水平,具備扎實的教學知識,能夠駕馭全局,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協調組織的能力、問題情境設置的能力,不斷引導學生主動發現新規律、發現新事物、發現新理論、發現新概念,進行數學應用場景的創新設計。
參考文獻:
[1]陳云.小學數學教學應注重學習評價,發展學生個性[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0(4).
[2]梁為民.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亞太教育,2016(35).
[3]俞錫彬.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核心素養培育對策與實踐[J].名師在線,2018(23).
[4]陳志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20).
[5]陳藝云.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小學時代,2019(11).
作者簡介:陳卓雅(1992—),女,江蘇南通人,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