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欣悅
摘要:小學生正處在良好道德和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少數民族地區在傳統文化,傳統道德等諸多方面都與其他地區具有顯著不同,蘊含豐富民族文化和德育資源,該地區的小學生道德教育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針對于此,站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視角上對其蘊涵的德育資源進行研究,改進對民族學生的道德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探究思想道德養成教育對策,進一步豐富少數民族德育理論。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道德資源;養成策略
一、少數民族農村小學生道德養成的重要性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思想道德品質初步形成的基礎階段,是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質的最佳時期,也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形成正確的政治態度進行啟蒙教育的重要時期。當前,大多數農村小學重智育輕德育,重形式輕效果,重校內輕校外,重灌輸輕導行。以致學校教育觀念淡化,德育工作弱化,學生道德素質退化,更有一些小學生厭學逃學。因此,對少數民族德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少數民族小學生實施卓有成效的道德教育,加強小學德育工作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不可忽視。
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道德資源分析
1.人生禮儀文化蘊涵的道德資源
少數民族人生禮儀作為一種文化行為,是道德的內在表征和外在自律,沉積于少數民族民眾社會生活習慣當中和心理深處,影響著社會和群體的行為規范和思維方式。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誕生禮、成年禮和葬禮等。隨著孩子的成長,這些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就通過本民族的養育習俗影響著他未來的生活,這種影響孩子未來的個性形成和符合本民族文化標準的生活態度的形成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2.民間文學、傳承文化蘊涵的道德資源
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學,不僅是其傳統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和重要載體,同時也是教育、陶冶和感恩族群成員的豐富德育資源。通過傳播,可使本族群的道德思維得到隱性的體驗培養。少數民族民間傳承文化包括戲曲、舞蹈、競技以及民間美術。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一般指民間歌謠、敘事長詩、民間故事以及諺語、歇后語等,主要有反映社會現實,教育人們如何去認識人生和為人處世的。
3.傳統節日文化蘊涵的道德資源
“四季皆聚慶,無月不過節”,傳統節日是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少數民族道德觀念的表現形式。一般包括節日祭祀和農事娛樂兩大內容。這些節日因民族的地理環境和文化傳統的差異而各展風韻,大多是教人如何做人、處事,有著豐富的道德內涵,對群體的道德行為或道德品質會產生深刻的影響,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場所,成為了個體實現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
三、少數民族農村小學生道德養成的對策
我們要充分發揮好少數民族中特有的文化資源優勢,建立以“學校為核心,家庭為基礎,社會支持為平臺”多管齊下,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體制,從而切實增強德育實效。
(一)以學校為主陣地發揮德育作用,促進小學德育健康發展
1.借鑒少數民族傳統道德的表現形式改進民族學生道德教育方式
學校應將德育與民族文化相結合,充分運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鄉土文化資源編寫德育校本教材,推進地方德育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深化。在“知識教育、事象學習、本質把握”三個層面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德育資源進行收集、分類與整理后有針對性的進行納入。融入現代教育過程,在傳授現代基礎教育理論的同時,把民族地區的自然地理、族群來源、藝術和倫理文化等地方性知識系統地傳授給少數民族子女。
2.富有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內涵的實踐活動及隱性教育
學校道德文化氛圍作為實施隱性教育的重要方面, 對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學校要注意把民族文化傳統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可根據自身的特點,結合民族學生的心理特征,借鑒少數民族優秀傳統道德整合民族學生道德教育內容貫穿、滲透到課外、校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之中, 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民族優秀傳統德育思想的博大精深。例如民俗技藝訓練、傳統節慶活動和儀式教育等。
3.加強德育與學科教學的融合,注重靈活開發與應用
通過各種途徑對教師進行專門培訓,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德育課程教育觀念,在掌握一定理論的基礎上,提高地方德育課程教學的實踐操作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設計處理和評價能力等。學校還可以制定相應教師專業發展評價機制和相應的經費保障機制,調動教師參與地方德育課程開發和教學的積極性。
(二)以家庭為基礎,注重家庭德育的培養和建設
家庭教育是德育的基礎和起點,其潛移默化的滲透性、對孩子了解的全面性及教育的及時性都是學校德育所無法比擬的。家庭教育也是進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德育資源開發利用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式。家長的言行舉止和家風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家長要注意把知禮、守禮、重禮上升到家庭文化的高度和模式來予以對待,讓家庭真正成為教育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場所,從而自覺地發揮傳統文化德育傳承功用。
(三)優化社會德育環境,維護社會德育健康發展
加強在農村地區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以及社會環境。學校及社會建立一個針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系統化工程,倡導以及貫徹當前的社會主義榮導觀和精神文明的教育活動,加強公民基本素質的教育提高,加強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的文明力量建設,營造一個良性發展以及風氣純正的社會環境,從而給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營造一個好的環境和氛圍。
四、結語
擁有夯實的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基礎是一個民族思想道德教育健康發展的先決條件。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都與其民族特點、特殊的社會、文化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為此,充分利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德育資源,建立以“學校為核心,家庭為基礎,社會支持為平臺”多管齊下,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體制,使之更適合少數民族學生的實際,從而切實增強德育實效。
參考文獻:
[1]魯杰,王逢賢主編.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29
[2]許潔英.加快少數民族教育發展.切實促進教育公平[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
[3]馬芳艷.伊斯蘭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德育研究——以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為例[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