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整個社會對于教育的關注已經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高度。沖突頻發的當下,需要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價值、內容和方式,重新進行深入思考,以期尋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路徑。
【關鍵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人格發展;家校合作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53-0068-02
【作者簡介】吳卓,南京市逸仙小學(南京,210002)校長,高級教師。
隨著時代的發展,整個社會對于教育的關注已經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高度。可是伴隨著整個社會對于教育關注度的提高,家庭在時間和金錢的投入量的增加,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本身以及家校之間發生沖突的頻率卻隨之增加,成了另一個被高度關注的熱門話題。
一、教育中的矛盾與沖突
從幼兒園階段開始,不少父母就在家中扮演起教師的角色。越是低年段的學齡兒童父母,越是深感自己大有作為,可以盡情施展拳腳。于是,家庭教育中各種“雞飛狗跳”“失控咆哮”變得司空見慣。這個現象在當下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是一種單一的價值觀的呈現。在父母眼中只要孩子成績好就行,分數稍稍高一些就是好孩子。能畢業于好的大學,在好的地方工作才能獲得幸福。這些片面的認識導致了家庭內親子關系的緊張,更為不幸的是還導致了學齡兒童各種身心疾患的增多。
學校教育中的尷尬也不少。以成績為重的無比焦慮的父母不知道在家庭中如何教育孩子,于是轉而將更多的期待投注到學校教育中。有時候他們期望學校教育能夠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加安全的氛圍,沒有競爭,沒有壓力。有時候他們又期望把孩子送到學校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再或者他們又期望學校能夠在學習之外更加注重孩子養成好的習慣。總之,被寄予了厚望的人民教師,卻變得更容易令人失望。與此同時,家長也在抱怨學校對于家長的要求太多,讓工作壓力本身就已經很大的父母不堪重負。
二、學校、家庭教育價值的再思考
關于沖突,我們總是在嘗試思考問題的原因,父母會被視作“原因”,教師也會被視作“原因”。我們不妨先梳理一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應有的功能,再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價值、內容和方式進行一個深入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
1.學校教育的再認識。
現代學校教育制度起源于工業時代。工業時代需要的是大量的受過良好訓練的技術工人和工程師,工業化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至今仍影響著現代的學校教育和人才培養模式。但是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學校的培養目標有了改變,更加關注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獨立分析能力、創新創造能力等。如果學校教育不改變,產生的結果將明顯不能適應當下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所以學校教育自身也正在經歷著沖突與轉型。
2.家庭教育的價值。
與學校教育不同的是,家庭教育應該承擔兒童人格的發展訓練與培養。人們常常認為,特殊、固執、不服從的兒童特別有個性。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經常考察他們父母所處的環境。我們發現,造成孩子出現問題的許多原因是源于他們的父母,孩子令人不安的個性與其說是自己內心的表達,還不如說反映了家庭中各種煩擾的影響。如今,一些父母對于知識或者說“分數”的重視遠遠超過了兒童人格的發展。家庭中的親子時間很多都分配給了學習,在各種培訓班上投注了大量的時間與金錢。當這些“付出”未能在分數上收獲家長期待的回報時,各種沖突就發生了。
三、家校共育的再思考
1.對于功能的審視。
通過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功能的審視,我們不難發現現實層面有矛盾沖突的家庭教育常常是把自身的功能與學校教育的功能搞反了。本應以人格發展為重的家庭教育卻和學校教育一起忙于知識的教學,把分數評價作為評判孩子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必然會造成秩序混亂。隨著時代的發展,學校教育僅僅著眼于課程知識的教學,是很難滿足這個時代對于教育以及人才培養的期待的,所以學校教育的轉型也就迫在眉睫。
2.對于價值的反思。
從矛盾沖突來看,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應該用多元的價值看待孩子的幸福,真正為他們的幸福著想。一個孩子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很好的大學,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卻不能和他人很好地相處,無法順利地處理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最終產生悲觀的情緒甚至過激的行為。這算是幸福嗎?可見只有優秀的成績并不一定能夠獲得幸福。這樣的反例并不是徹底否認成績對于孩子成長的價值,而是提倡應該用不同的標準看待孩子的變化與成長。這個過程中需要對孩子成長進行持續觀察。
3.成人教育的意義。
教師承擔著文化傳播的重要責任,但是他們不應只是文化的被動的倡導者,更應該在自我教育中積極推動文化的發展。那些被成人忽視了的自身的缺點, 卻要著手在孩子身上予以糾正的行為,顯然不可能實現期待的教育效果。所以,成人不論是教師還是父母,都應該首先致力于自身的人格的完善發展,這樣才能給予孩子更多積極正面的影響,畢竟父母是孩子人格發展中最重要的影響者。只有更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才能助力孩子成長,而不是單純地把自己的理想強加到孩子身上。
基于成人的教育意義的共識是家校合作自然而然發生的,不是刻意為之的工作。如果學校非要做什么的話,學校作為一個更為專業的學習機構,除了持續地做好教師的職業訓練外,還應該在父母的成長和家庭教育方法上提供專業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