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國紅 陳丹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以練代學;以練帶學;先學后練;先練后學;學練結合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52-0150-02
當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追求高分數、高升學率,一些教師高度重視“練”而忽視“學”,甚至以練代學,把練習、作業當成學生取得高分的法寶,致使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對知識的掌握僅限于表面,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便會缺乏主動性和深度,無意義學習也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筆者認為,教師要重構“練”與“學”的方式,把“練”與“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練帶學,以練促學,讓學習有意義,讓練習有深度。
1.先學后練,加深知識理解。
先學習再練習、鞏固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學習新知識,建構知識表象,再通過精心設計鞏固練習,使學生在頭腦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其一,練習要有趣味性。小學生在課堂上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容易走神、開小差。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完新知后,教師要注意設計一些趣味性十足的練習。如教學加減法時,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小棒,讓他們通過動手組合小棒找出所有的情況,這樣的練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進而達到鞏固知識的效果。其二,練習要全面。在設計每個單元練習時,教師要注意整合整個單元的內容,練習要涉及每個知識點,同時要注意考查的量不要太大。這樣,既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還能鞏固到每個知識點。其三,練習要有針對性。學生學習的精力和時間有限,如果教師布置的習題不具有代表性,就很難達到想要的課堂效果。
2.先練后學,引導反思總結。
先練后學是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重構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在課前分好小組,讓學生先完成布置的練習,并在小組內和小組間開展交流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反思并總結。如教學蘇教版三下《有趣的乘法計算》一課,教師先讓學生用豎式計算12×11、33×11、45×11,再讓他們觀察乘法算式兩個乘數和積的特點,學生發現了如下規律——積個位上的數和原來兩位數個位上的數一樣,積百位上的數和原來兩位數十位上的數相同,積十位上的數等于原來兩位數的十位和個位上數的和。然后出示46×11、39×11、87×11,學生發現不能用發現的規律直接寫出得數,此時如果學生自己實在不能直接解決問題,教師可以加以點撥。如此,學生的認知沖突會更強烈,對新知的學習會更投入,印象也會更加深刻。
3.學練結合,學思知行有效融合。
在設計課堂練習時,教師要注意結合學科特點,將數學活動融入其中,通過學練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思考,促進他們實現學與思、知與行的有效融合。如教學“圓”,引導學生畫圓時,教師一般會先介紹圓規,讓學生嘗試畫一個圓,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畫圓時要注意什么,并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以圓規針尖(點)固定不動,圓規兩腳間距離一定,轉動一周,首尾相連,就畫成了一個圓。然后,教師在黑板上示范畫出兩個圓,一個在黑板上面一些,畫小一點;一個在黑板下面一些,畫大一些,并提問:一個在黑板上面,一個在黑板下面,怎么做到的?通過學練結合,學生發現圓心的位置不同,畫出的圓的位置也不同。為什么一個圓大一些,一個圓小一些呢?通過學練結合,學生發現是因為兩個圓的半徑不同,半徑大圓就大,半徑小圓就小。教學畫圓時,教師也并未以講為主介紹畫圓的方法以及圓的各部分名稱,而是通過學練結合,逐步讓相關知識點適時出現,讓學生產生認知需求,進而動手嘗試畫圓,親身體驗圓形成的一般過程。小結討論后,教師又通過實踐活動提出問題“圓的位置和圓的大小與什么有關?”,如此,融練習于數學活動中,有利于學生掌握新知。
綜上所述,將“學”與“練”有機融合,讓練習帶動學生學習,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使他們在有意義的數學練習中進行深度思考,培養數學思維和綜合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學府實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