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剛
摘 要: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本土化案例教學,通過結合農業區位因素與培養要素綜合思維、根據工業區位因素與培養區域綜合思維、開展實踐探究活動與培養時空綜合思維,在共同作用下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高中地理教學落實以上策略,能夠更好地提升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中地理;本土化案例;綜合思維;區位要素;主要成因
在實際利用本土化案例培養高中生綜合思維的實踐中,取得了很多成就,也呈現出一些問題,通過綜合分析以及總結其中的利弊,可以為后續的地理教學開發地方課程資源提供些許借鑒。
一、結合農業區位因素,培養要素綜合思維
高中地理學科綜合思維的核心素養,是一種動態的、全面的、系統的思維,主要用于認知地理演化運動的過程、地理區位成因、區域地理等[1]。其中,要素綜合的能力,主要是歸納地理區位的特征,以及分析地理事象的成因。農業是區位發展的基礎,所謂“無農不穩”,基于本土化案例教學的背景,高中地理教師可以先結合農業區位因素引入本土化案例,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認真分析材料與探究問題,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必修二的“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后,學生掌握農業區位等基礎知識。在課堂訓練中,教師可以展示甘肅省地理簡圖,提出一些基礎問題,讓學生讀圖并結合已學知識回答問題:①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為何重要?②當前河西走廊地區成為我國重要農業區,農業生產的優劣勢是什么?③甘肅省干濕度地區分布有何特點?教師可先讓學生自主思考與解答,之后總結:①河西走廊為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其中嘉峪關是古代西北軍事要塞,它將我國東部地區與新疆、中亞、西亞等地區緊密聯系,是重要的經貿通道,現代有蘭新鐵路經過,“一帶一路”背景下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②有利因素是地勢較為平坦和土層深厚,祁連山冰雪融水提供灌溉水源,光照充足和溫差較大;不利因素是氣候干燥、風沙侵害,導致土壤沙化與鹽堿化,近年來水源逐漸緊張;③干濕度類型是多樣的,干旱與半干旱地區較大,降水呈現特點是從東南向西北遞減。
二、根據工業區位因素,培養區域綜合思維
工業是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建設工業基地、提高工業能力是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2]。工業區位因素受到地形、資源、交通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根據工業區位因素引入或者創設本土化案例,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與探究,能夠培養學生的區域綜合思維,使之形成地理綜合思維核心素養。
例如,人教版必修二的“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課程結束后,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教師可以創設本土化案例,借此提出相關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與探究。比如讓學生閱讀甘肅與青海東部區域圖并探究:①湟水谷地附近,黃河上游水電站分布密集的原因是什么?②河西走廊的有色金屬工業密集,但是為何酸雨較少?③此地城市分布特點和成因是什么?對于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讀圖與分析區域地理特點,解答:①河段流經峽谷地帶,落差較大,且水量較大,有利于蓄能,水能豐富;②由于深居內陸,降水較少,風力較大,有利于疏散空氣。對于第③問,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地形、交通、資源、水源等方面分析,與工業布局結合起來,以此更好地解答。以上教學能夠引導學生分析區域特點的形成原因以及人地關系,培養學生的區域綜合思維。
綜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根據本土化案例實施教學,培養學生地理學科綜合思維的核心素養,教師需要明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根據地理的主要課程以及知識內容,引入并創設豐富、生動、精彩的本土化教學案例,創設生動的問題情景以及實踐探究任務,引領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在循序漸進中達成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梁偉芬.利用案例教學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7(15):181.
[2]劉曉恒.基于綜合思維能力培養的高中地理鄉土案例教學設計研究:以廣州市“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一課時)為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46):24-25.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利用甘肅省本土化案例培養高中生地理綜合思維素養研究”GS[2020]GHB0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