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繼承
關鍵詞:家庭教育 中國特色 國家認同 文化認同 國際視野
教育界公認的結論:家庭教育在一個人健康成長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家庭教育不僅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直接影響,而且對于能否培養出支撐國運從而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的人才,發揮著重大作用。從家庭教育的內容來看,我們既要看到人類家庭教育應該尊重孩子成長的一般規律,也應該看到不同國家的家庭教育也有著不同的個性特點。具體到中國的家庭教育,如何清晰和建構家庭教育的“中國特色”,是我們推進和做好中國家庭教育的前提。
是否符合時代發展對人才的需要,是對一個人是否成才的根本檢驗。一個人的優秀與否,不是自戀式的自我欣賞與自我肯定,更不是人為的自我宣傳和美化,其根本上取決于人的素養和能力是否符合時代的需要,是否能夠推動時代的進步。不管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動,沒有經過時代的認定和檢視,都稱不上合格。
回望中國的近代史,我們的教育因為和時代脫節而未能培養出支撐國家命運的人才,殷鑒不遠。18 世紀工業革命后,單就教育領域而言,一個國家能夠培養出專研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科學的人才,成為這個國家能否發展壯大的重要條件之一。當時的中國仍然以科舉考試為選拔人才的唯一途徑,考試的內容也僅僅局限于程朱理學所詮釋的儒家學說,這不僅導致了近代以來中國自然科學人才的嚴重匱乏,某種程度上也成為導致近代中國積貧積弱、屢遭外敵入侵的重要原因。清代小說家吳敬梓所寫的《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的故事,就很好地表現了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的價值導向和教育狀況。當西方社會在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后大力推動自然科學教育而一日千里的時候,中國的教育還在傳統科舉的架構內踽踽獨行。由于我們沒有在歷史轉折的節點培養出時代最需要的人才,結果必然導致近代中國一系列的失敗——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積貧積弱、內憂外患……當然,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們沒有培養出當時最需要的人才,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新的時代到底對孩子成長和家庭教育提出了哪些要求?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又應該如何回應這些要求呢?
其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全體中國人的努力,同時只有強大繁榮的祖國才能更好地維護每一個中國人的福祉。因此,每一個中華兒女要深刻認識到國家強大與個人福祉之間的關系,發自內心地愛自己的國家,自覺維護國家的利益和尊嚴。家庭教育要自覺引導孩子愛我們的國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對國家的認同、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在孩子的人生選擇上,家長要善于引導孩子將個人的成長規劃與國家發展的需要結合起來,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有更多的機會,更容易得到社會的認可,更容易做出成就,更能展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其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是敲鑼打鼓、輕歌曼舞就可以實現的,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經歷無數驚濤巨浪和艱難險阻。我們能否迎接一切國內外的挑戰,決定了我們能否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就需要我們的家庭教育在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和抗打壓能力等方面,做出持續的努力。一個有健全人格的孩子,一個有抗打壓能力的孩子,無論經歷任何挫折、痛苦、困難、不如意、誤解等考驗,都能夠百折不撓,始終積極向上,做一個堂堂正正大寫的“人”。應該看到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的孩子生活物質條件越來越好,很多孩子缺少苦難的洗禮和在艱難中打拼的歷練,滋生了嬌氣,甚至一些男孩多了脂粉氣和陰柔氣,少了英雄氣和陽剛氣。從小一點說,這些品質不利于孩子正確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從大處說,缺少鋼筋鐵骨不能勇敢面對人生考驗的青年一代,也無法支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其三,在偉大民族復興的征程中,在歷史交匯的節點,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觀點,人的一生也必然會遇到有各種價值觀和政治立場的人,這就需要家庭教育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能夠正確看待各種各樣的觀點和價值觀,能夠正確處理個人和他人、個人和集體、個人和國家等關系,絕不做自私自利、自我為中心的人。社會的多元,價值觀和認識觀點的各種各樣在某種程度上是社會的常態,這就需要我們注重培養孩子一以貫之正確分析和看待問題的能力,始終能夠從有利于國家發展和民族團結的價值立場審視一切,始終能夠尊重事實并全面地分析問題。一個沒有獨立判斷和正確選擇能力的人,在各種言論和觀點紛至沓來的過程中,不僅會搖擺不定、迷茫、痛苦和糾結,而且還有可能被錯誤的言論和價值觀帶入人生的歧途,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當然,偉大民族復興在家庭教育上提出的挑戰遠不止上面這些,我們在這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分析,而是要強調中國的家庭教育必須清晰當下的時空坐標,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出了什么樣的歷史任務和時代課題,我們的家庭教育就要做出什么樣的回應。只有這樣,父母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需要的人才,才能真正讓孩子成為當今社會需要的人。
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這個國家的精神特質,這是一個國家之所以存在、發展并凝聚人心的內在精神力量。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傳承優秀文化傳統,培養國家永續發展的接班人,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共同做法。具體到我們國家,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內在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保持強大向心力、凝聚力和生命力的精神源泉,扎根中華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孩子全面發展,這是包括家庭教育在內的中國教育活動的應有之義。任何一個孩子,只有深入了解本國的文化,并能夠融入本國的文化和社會氛圍,才能更好地成為社會一員,擁有更好的發展機會。
放置在人類文化發展的視野中,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綿延不息,五千多年的文化河流從來沒有斷流,這是中華文化內在生命力最好的證明和詮釋。從某種程度上說,五千多年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獨特優勢和永葆生機的精神支撐!從歷史上看,家庭教育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傳承的重要形式,正是在中華文化的滋養下,通過家庭教育這種形式,中國歷史上才出現了孟子、岳飛等典范人物,出現了諸葛亮《誡子書》、袁了凡《了凡四訓》等中國家庭教育史的精彩華章。在今天,中國的家庭教育既要借鑒西方先進教育理論,更要傳承中華家教智慧的優良傳統,在優秀文化的滋養下,注重樹立孩子的健全人格,厚植孩子的德行修養,開啟孩子的智慧格局,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并在教育的過程中承擔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責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做好家庭教育的文化和智慧寶庫。中國傳統的教育根據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做法和要求。在孩子未成年時,我們稱之為“蒙學”階段,以“三百千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為代表的蒙學教材,對于孩子的人文底蘊、待人接物的基本規矩、做人的基本道德規范等,都做了較好的普及要求。在成年之后,儒、釋、道的經典則開始在更高的層次上提升孩子的境界、格局和人生智慧。
讀《論語》,可以給一個孩子全方位的人生啟迪和精神營養。“學而時習”,告誡孩子絕不可空談理論,而是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三省吾身”,要求孩子時時反省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弱點,真正具有空杯心態,永遠在自我糾錯中前行。“朝聞道,夕死可矣”,啟迪我們人生最高的價值追求是“道義”,一切的選擇要從“道義”尺度檢視和評判,所以孔子才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實際上告訴了孩子什么是正確的價值觀:不符合國家和人民利益——即不符合“道義”的任何誘惑,都要學會拒絕和放下;只有符合“道義”的選擇才是正當的!否則,一個人價值觀的“方向盤”和第一粒“紐扣”一旦出錯,整個人生也必然誤入歧途。
讀《孟子》,要引導孩子懂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缺少好的發展機會時,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絕不放縱和懈怠;一旦有了為人民服務的機會,那就要將自己的一生融入為人民服務的大海中去。任何人一生都會經歷無數的考驗和歷練,一個人的偉大就在無論經歷什么樣的考驗和磨難,絕不忘記初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而且,歷史不會白白把任何一頂桂冠戴在任何人的頭上,經歷多少的考驗,才有多大的成就,正如孟子所言:“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今天,我們會發現有不少的孩子面對挫折和考驗,有“躺平”的心態,甚至采用自殺等極端的方式結束生命,這更需要我們從孟子的話中汲取營養,善養孩子的浩然之氣,愈挫愈勇,百折不撓,奮發圖強。
讀《禮記·大學》,可以讓孩子知道提升自己的德行是人生永遠的追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而且一個人無論有多大的抱負,必須有承載的能力才能成就一番功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如果自身修為跟不上,越是有大的權力、名聲、地位、金錢等,由于德不配位,往往會因為自己不能把持自己,最終身陷囹圄,甚至家破人亡。而且,《大學》還指出了一個人如何完善自己的內在邏輯和修行次第,那就是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到修身、齊家,再到治國、平天下,一步步地完善人格、拓展格局、開啟智慧,內圣外王。
讀《道德經》,可以讓孩子懂得宇宙萬物背后存在內在的規律,在規律面前,沒有任何一人可以特殊,真理只眷顧那些認識真理、尊重真理、按真理辦事的人,這就是“不道早已”。更進一步,《道德經》還指出了一個人之所以不能領悟和遵循大道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心性被貪財好色等人性的弱點所蒙蔽,導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在這個認知基礎上,《道德經》給出了如何領悟和遵循大道的方法和路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之處,無所不為。”所謂“為道日損”,就是告訴我們求道的方法和路徑是不斷超越和削減人性的弱點,并在這個基礎上開啟人心之中內在領悟智慧的能力。道家的“無為”與平時人們所說的“消極”根本不是一回事,而是反對在人性弱點的牽引下“胡作非為”,主張人們在“道”的指引下,順道而為,贏得主動。
讀《中庸》,會讓孩子懂得萬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自然等,都處在密切的關聯之中。我們要反對西方所倡導的那種過多強調“小我”的“自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反對個人至上、個人的自由至上的極端觀點,既要重視個體價值和自由,也絕不可漠視他人的需要、國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
如此等等,中華文化的大海中有太多博大的智慧,對于滋養孩子健康成長,引導孩子正確地看待自己、看待世界,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任何一個人,都不是抽象孤立的一個人,都生活在現實的大地上。對于中國的孩子而言,要明白中國人之所以是中國人最根本的原因,正是五千多年的中華文化養育出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內心世界和心靈歸屬,要明白托起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幸福的根本力量是國家的繁榮強大。一個人的運氣再好,抵不過國運的力量。當國家衰敗,內憂外患,甚至“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時候,生活在這個國家的個體,無所謂幸福可言。反之,在國家繁榮富強、外敵不敢入侵的時候,普通老百姓才有安居樂業的可能。因此,中國的家庭教育務必要扎根中國,用中華文化的智慧和精神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賦能,并在這個過程中塑造孩子正確的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深切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文化,并立志以自己的努力為國家的發展、人民的幸福和文化的繁榮做貢獻。只有這樣,才是合格的中國家庭教育,才能培養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才能讓孩子成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接班人和國運的托起者。
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自身獨特的時空環境和問題,中國的家庭教育要正視我們自身發展面臨的問題,并能夠引導和教育孩子成為解決中國發展難題、推動中國進步的有生力量。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迅速發展帶來的人們精神世界與物質相對豐富如何協調發展的挑戰;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城市化的加速和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生存環境、生活方式的劇烈變化給孩子教育帶來的新挑戰、新問題……這都是當前家庭教育必須關注和回應的問題。具體說來,在物質匱乏的時候,人們普遍關注的重點就是如何賺錢和改變生活處境,如何快速增加物質財富;但當物質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升之后,人們精神世界的訴求會越來越豐富、復雜,我們必須做好應對人們更高層次精神需求的準備。
家庭生活方面,由原來一個家庭幾個孩子變為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兩個孩子;生活環境從農村的廣闊天地之間到只有幾十、一百多平方米的樓房;生活方式從現實世界的鮮活生活到互聯網虛擬世界,充斥每個人的空間。這些變化都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產生影響。更進一步,隨著城市化生活壓力的加大,不同生活觀念的滲透,有很多青年人不準備結婚、不準備生孩子,甚至在性取向上都發生值得社會關注的變化,凡此種種的問題,都需要家庭教育高度關注并做好引導。而且,這種引導不僅關系個體的生活和家庭的幸福,還會對中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一個民族的發展,既需要堅持本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同時又要有融匯世界一切文化優勢為我所用的能力。家庭教育也是如此。我們重視家庭教育的“中國特色”,強調中國家庭教育在培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接班人方面的使命和擔當,讓我們的孩子既要深深地扎根祖國,以中華文化的智慧和精神潤澤孩子的人生和未來,同時也要具有國際的視野,永不僵化,善于學習,永遠有自立世界潮頭的自覺和開闊胸襟。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一面鏡子,有的時候我們只有在其他民族文化的鏡子面前才能更好地看清自己、認識自己,從而做到自我超越和自我革命。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封閉僵化,自大自傲,只能讓自己走向衰敗凋零;盲從照搬,自我否定,也會讓自己走向覆滅。只有扎根中國的同時又放眼世界,批判地繼承,理性地學習,才能培養出支撐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人才。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家教、家風,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節點,如何做好我們的家庭教育也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教育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社會活動,是各種社會要素綜合發揮作用的結果,家庭教育并非萬能,但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所起到的作用卻無可替代。當下的中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更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不同教育形式結合起來,共同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人才。因此,我們應該深入研究中國家庭教育面臨的挑戰、問題和時代使命,力爭建構、完善新時代中國家庭教育的理論框架,并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不僅為孩子全面發展保駕護航,也應該為國家、民族的永續發展培育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