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孝約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關注學生的學習意愿,提高學習主動性,已經成為教育界重點研究的問題之一,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發現,教學工作中的預習環節,對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能夠發揮一定作用。而將導學案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更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本文將圍繞此話題展開探究。
關鍵詞:導學案;有效預習;自主;合作
前言: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不再追求做父母眼中的乖孩子,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大多數學生都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在這種背景下,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顯得格外困難。適當引入導學案,通過逐步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養成預習的學習習慣,是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
一、將預習環節與導學案緊密結合,明確教學重點
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在所有的學習習慣中,預習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好習慣。經過長期的教學探索,筆者發現,初中階段但凡可以養成認真預習良好習慣的學生,都可以取得不錯的學習成績,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預習對學生帶來的深遠影響。為了幫助學生養成這一習慣,教師可以把預習作為學生日常學習新課之前的必備作業,將導學案與教材預習相結合,讓學生在正式開始學習之前,就抓準一節課的學習重點。
例如:教學“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就要注意本節課瑣碎的知識點比較多,需要學生重點記憶的內容也是大段落分布。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教師應當將教材中的知識進行整合,并且摘取到導學案上,引導學生系統理解。而初步引導學生理解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和教材中不太一樣的方法,讓學生從多角度綜合理解這部分知識,比如教材中是按照明朝時期各種科技的類型進行分類,教師在自己動手制作導學案的時候,可以重新整合教材中的講解脈絡,讓學生以時間順序學習各個科學成果。
教師可以在導學案上隨機挖空,學生為了完成導學案上的這些空白,會反復翻看教材,從而先在腦中構建出一個大概的框架。這樣學生在正式學習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會更加游刃有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知道自己哪一部分知識學的還不夠到位,教師講解到自己的知識盲點時,學生會更加注意認真聽講,從而構成一節高質量、高效率的歷史課堂。
二、將課堂教學與導學案緊密結合,理清課堂脈絡
初中階段的歷史知識主要是強調學生對中國以及世界歷史的整體把握,大部分通識性的歷史常識都會在教材中體現出來。而每一模塊的歷史知識教學深度都比較淺顯易懂,這也是初中歷史知識點比較多的主要原因。日常的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在一節歷史課時間內可以講解很多知識點,這會讓初中生感覺十分困惑,一旦走神,就很容易跟不上教師的教學節奏。在這種背景下,引入導學案,將導學案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起來,有助于綜合提高課堂的教學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這一節課的時候,教師會在課堂上講解早期社會多個國家以及政權的出現與消亡,學生一旦沒有認真聽講,可能馬上就會跟不上教師的教學節奏。上一刻教師還在講解夏朝的興起,下一刻教師可能就已經講到周朝了,這種情況會嚴重影響初中階段學生時空觀念的培養,學生根本找不到本節課的主要脈絡,課堂的教學有效性,也就無從談起。而為了改變這種情況,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將導學案靈活運用到初中歷史課堂上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找準每一節課的教學脈絡,比如在教學“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這一節課的時候,學生會清楚地認識到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圍繞下商周三個重點展開。導學案上的知識呈現次序就是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次序,學生上課之前只需要簡單看一眼導學案上的大綱,就知道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哪些,即便聽課的時候出現了短暫的走神,學生也可以快速調整個人狀態,重新開始認真聽講。導學案上還有很多教材上沒有出現的補充語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導學案上的補充內容記到課本上。比如很多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不太了解夏商周時期的文化是如何發展的,教師可以將這些知識作為補充材料,印到導學案上,讓學生根據導學案上的補充內容,綜合完善筆記。整體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同時也可以保證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將課后復習與導學案緊密結合,及時復習知識
初中階段學生普遍比較貪玩,尤其是對于歷史這種“副科”,很多學生會認為上完課就萬事大吉了,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復習鞏固。這種情形會使得教師教學完一節新課之后,學生快速遺忘課堂重要知識嚴重影響教師的教學質量,為了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教師應當注意,每一次教學完一節新課都要給學生布置回顧訓練的練習題,將課后復習和導學案緊密結合起來,有助于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同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教師在設計到學院的時候就要考慮到教學一節新課的全環節,比如預習部分課堂導學部分以及課后復習部分,預習環節中,教師先把導學案發放下去,讓學生先完成導學案的不分。上課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一邊學習教材上的主要知識,一邊理解教師在導學案上添加的補充性和整合性內容。上完新課之后,教師也要注意提醒學生完成導學案上最后的練習部分。經過長期的教育觀察,筆者發現,大多數初中生不太喜歡半途而廢,當一張導學案已經完成了2/3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會自覺完成最后的課后鞏固習題,當然,在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也不排除有一些比較懶惰的學生不會主動完成。這個時候,教師只需要進行簡單的引導,提醒學生按時完成即可。不僅可以保證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也能夠讓學生養成及時復習、定期鞏固歷史知識的好習慣,綜合提升歷史成績。
總結:
總之,運用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加強復習,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新模式。教師要加強對到學案設計內容的分析研究,把準考點,理清知識點,找準關鍵點,將原本復雜的歷史知識用簡單的語言總結出來,尋找歷史教學過程中的突破點指導教學。
參考文獻:
[1]崔曉雪.利用“導學案”優化初中歷史教學[J].華夏教師,2020(15):37-38.
[2]王鋒.導學案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新課程研究(中旬-單),2020(3):64-65.
浙江省蒼南縣靈溪鎮第十中學 3258002A11A0E8-48E9-44A3-938B-2F3ACAE0B6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