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雪
摘 要:近年來,伴隨著新課程改革事業的深入發展,小學生學習主動性以及其綜合探究能力的培養引起高度重視。在課程體系中,數學是一門抽象且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對小學生邏輯能力的培養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所以,在小學數學具體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應當不斷學習,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學習效率。問題情境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好評。
關鍵詞:問題情境模式;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授課老師經常運用提問的教學方式,然而所提出的問題質量參差不齊,有些問題是授課老師對教材中的知識內容或者相關例題進行提問,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小學生探究能力方面的鍛煉與提升。此種教學方式對于學生長期的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中應對問題進行科學設計,合理創設問題情境,借助高質量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究,進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在問題情境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緊緊圍繞展示性、結構性、拓展性以及堅持性的原則開展,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進一步落實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效性,使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一、科學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的趣味性能使小學生在課堂上集中精力,使學生對學習充滿熱情。小學階段的學生還處于孩童時期,在此過程中采用逼迫式的教學手段可能會在短期內取得效果,但久而久之,學生會對學習產生反感心理,對學生的長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小學階段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發展非常迅速,但是邏輯思維發展較為緩慢。在學習過程中要寓教于樂,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在學習中感受快樂。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將復雜抽象的思維轉換成形象的思維模式,讓孩子更好地接受。在設計問題時要合理創設情境,進一步凸顯問題的趣味性特征,進而與學生的心理發展和智力發育水平相適應,使學生對數學知識一直保持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可以運用童話故事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進一步激發小學生的探究興趣。比如,在講解有關“比多少”的知識時,教師在課程正式開始之前為學生講三只小豬蓋房子的故事,引導學生主動去比較磚頭和小豬數量是多少,通過問題和卡片的配合引導學生主動去尋找小豬與磚頭所對應的“同樣多”“多和少”之間的關系。通過此種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學習習慣。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該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多多探索,借助教研時間,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生動有趣的情境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科學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
新時代的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應當抓住最佳的時機,逐步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在小學數學課堂學習當中,有許許多多的知識都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其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認知世界,引導學生更好地觀察生活,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識。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問題設計時應當注重生活化特征。比如,我們在講解有關認識時鐘的內容時,要想完成學習整時的教學目標,可以先讓學生討論一下生活中常見的整時,例如《新聞聯播》的播放時間是晚上7點,早上第一節課的時間是8點,中午放學時間是11點等,問學生這些時間的時針、分針都處于什么位置,當學生回答出來以后還可以對其繼續展開提問:這些時間的分針都有什么特征?都指在12點位置,最后可以引導學生總結出當分針指向12的位置,時針指向數字幾就是幾點的規律。這種提問方式能夠使學生在解疑的過程中主動去思考問題,進而有效激發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
三、通過實際操作科學創設問題情境
小學生的思維具有直觀性、具體性以及形象性的特征,針對此特征,授課老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選擇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問題情境的創設也不例外,其中動手實踐操作就是其中的一種。動手操作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學生的壓力,讓學生在娛樂的同時主動學習新的知識內容,使枯燥無味且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豐富多樣。比如,我們在講解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課程開始之前準備一個長方體的紙盒和一個正方體的紙盒,沿著棱線用剪刀將其剪開,然后老師讓學生數數它們有幾個面。然后用尺子去測量一下這些面存在什么關系,每一個面的長、寬與原來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存在什么關系。再思考一下它的表面積應當如何計算?這些問題都能夠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解決,并且還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以及他們的愛好進行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數學知識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瀟.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問題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0):71.
[2]葉金英.問題情境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J].新課程(小學),2019(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