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俊東
摘 要:聚焦小學數學課程實際開展過程,可知“綜合與實踐”教學活動的組織和運用形式主要為以問題為知識教學載體,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探究活動,其開展的核心意義在于教導學生依據所學的綜合性理論知識和實踐性數學素養,針對具有數學內核的生活實際問題開展探究和解決。教師通過引領學生參與問題的提出與解決環節能夠幫助學生實現對完整過程學習活動的切身體驗,從而在此過程中幫助學生學習知識,最終實現推動小學生數學學科素養和思維品質水平的有效提升目標。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品質;“綜合與實踐”
一、通過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思維敏捷性
現實生活是數學知識的來源,因此,數學知識有必要植根并反饋于生活,而典型的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數學問題的提出,則對學生能夠產生無可比擬的教育作用。小學生身體與大腦正處于快速發育的過程中,思維模式也逐漸由形象思維轉變為邏輯思維,所以教師在組織開展“綜合與實踐”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有必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及其思維的發展方向,以及課程內容實際開展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合理創設,從而針對學生做出引領,將生活問題進行數學抽象使之成為數學問題,進而有效培育學生的思維敏捷性。
例如,教師在“走進軍營——方向與位置”教學中,就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為其提出包含方向與位置知識的生活實際問題,并引導學生加以思考。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可以站在講臺上老師的位置,觀察大家的座位分布,那么A同學在B同學的哪個方向呢?A同學與C同學又存在什么樣的位置關系呢?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自主開展提問,并針對學生在提問過程中所出現的知識性缺陷,要求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從而推動學生實現完整性數學學習問題的自主提出,進而通過問題提問過程培育學生的邏輯思維水平和實踐推理能力。
二、通過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系統性
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堂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應當教導其緊密圍繞“綜合與實踐”活動核心內容,通過有效運用已學數學理論知識對生活實際問題開展探究并做出解答。與此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去發現實際問題,猜想探究路徑,從而實現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數學性的思想觀點,最終實現學生思維品質的有效鍛煉。
1.幫助學生確立清晰的思維發展方向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開展過程中,應當緊密結合實際生活情況,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案例,以保障學生能夠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充分結合自身所積累的生活經驗。
例如,教師在教導學生分數概念時,學生僅針對課本內的理論知識開展教學,并不能夠對分數的產生原理、表達方式以及性質意義形成清晰透徹的理解。因此,教師首先應當幫助學生實現清晰的發展方向的確立。其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的多種情況,如班級學生中男生與女生的人數,班級學生的總數,讓班級的男女學生依據性別聚集而坐,引導學生通過直觀地觀察和計算用分數表示男生和女生分別占據班級人數總體的分數結果,從而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針對分數的理論意義和數學性質產生清晰理解,再通過分數簡化方法的傳授,使學生完成對該課程階段分數知識的初步掌握。
2.推動學生實現深層次思維深度拓展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表示:數學之所以會給人以神秘難懂、枯燥乏味的印象,就是因為其脫離了實際。生活是數學知識的本質來源,數學也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必要途徑。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針對小學生開展課程教學時,不應當錯誤地認為學生在數學方面的思維品質和學科素養能夠一蹴而就實現培育,而應當遵循腳踏實地、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真正能夠實現對所學數學理論知識深刻的理解和內化。教師應當意識到:針對學生數學思維品質和實踐應用能力的過程是由淺入深的,因此需要層層遞進,幫助學生實現自學環境的營造和自學過程的引導,最終教導學生在針對生活問題開展實踐解決的過程中逐步推動其思維深度,達成提升小學生數學思維品質的教育目標。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綜合與實踐”教學活動組織、開展、參與的過程中,務必牢固把握所創設活動具備綜合性、過程性、開放性原則,推動教學范圍從課內拓展到課外,并促使二者實現有機結合,激發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引導小學生做到針對“綜合與實踐”教學目標的有效完成,從而在幫助學生實踐所學小學數學理論知識的同時,推動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趙禮國.在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思維品質[J].中華少年,2019(14):111.
[2]鄭文賢.在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思維品質[J].考試周刊,2019(19):108.
[3]葉金清.在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思維品質[J].時代教育,2018(1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