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正江
摘 要: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轉(zhuǎn)折點之一,也是對學生十幾年學習成果的最好檢驗,因此,作為高中化學教師,其有責任和義務(wù)響應(yīng)相關(guān)政策對傳統(tǒng)的教學課堂作出改善和優(yōu)化,旨在為高中生找到更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及學習措施,在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還要推動高中化學教學課堂的發(fā)展。以新高考為背景對化學教學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并提出相應(yīng)措施,望對高中化學課堂有所幫助。
關(guān)鍵詞:新高考;化學;教學有效性
傳統(tǒng)的高中化學課堂注重理論知識的傳輸而忽略了評價的重要性,以至于產(chǎn)生了許多高中生面對錯題時不能準確判斷錯誤的原因,進而無法在日后的試題中徹底規(guī)避犯相同的錯誤,導致其面對化學題會產(chǎn)生抵觸的心理。為此,多年來教育界一直致力于通過轉(zhuǎn)變教學方式來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教師也在不斷調(diào)整自身的教學方式,但怎樣才能做到行之有效,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問題。
一、教學評價方式要有所改變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陋習有很多,教師不重視課前準備便是其中之一,要知道,高中課堂的上課時間只有四十分鐘,高中生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接受全新的知識理念十分困難,即使勉強跟上了教師的腳步也難免會感到力不從心。想要杜絕這種情形帶給高中化學課堂的負面影響,要求教師要轉(zhuǎn)變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將課前預習作為作業(yè)布置給學生,再針對學生的預習效果進行評價,使學生每節(jié)課都能完成對其自學能力的檢測,進一步提升高中化學評價的實效性。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活動,避免學生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接受新知識產(chǎn)生緊張、無措的心理,具體的方法是對教學綱要進行閱讀后,教師根據(jù)書本上的內(nèi)容向?qū)W生進行提問,而后教師在對學生回答進行評價時幫助學生完成對知識的梳理,意在使學生對接下來學習中的重點、難點做到心中有數(shù),從而更好地吸收新知識。
二、教學評價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對知識不深入了解而是一味地運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是很多高中生的通病,高中化學較于初中來說其知識量與難度都有很大的跨度,因此很多學生在初學高中化學時會不適應(yīng),沒有合適的學習方法,導致學生只能通過記憶知識點來妄圖提高成績,但苦于高中化學試卷并不以知識點的積累作為評判標準,它需要學生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對同類型的問題能靈活運用基礎(chǔ)知識來解決。因此教師要在日常的教學評價中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先淺顯地了解化學的基礎(chǔ)知識,再由教師為其提供解題思路以及方法。
例如,在學習“金屬置換”時,教師可以利用一些新鮮、有趣的事物來引導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課程開始前可以為高中生播放一段電影《黃金大劫案》中主角小東北利用“王水”將金子溶解,最終導致金子與船錨發(fā)生置換反應(yīng)的片段。之后再拋出“這一片段包含了什么化學知識”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學生回答“包含了金屬置換知識,王水將船錨與黃金進行了置換”之后,教師可以對其回答進行評價“這位同學觀察得很細致,但并不全面,但他具體忽略了什么內(nèi)容,我會在接下來的教學內(nèi)容中為大家講解”。由此,將學習重點作為課程的伏筆,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好奇心,進而使其能自發(fā)地投入學習中,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未知知識的好奇心,還能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記憶,從而提升評價的實效性。
三、教學評價保證化學實驗的實效性
教師的評價是學生對自身知識進行檢測的最好手段,高中化學中的實驗成功與否,如果缺少教師的評價只依靠學生自己評判,非但無法提升教學效率,還可能發(fā)生因教師對實驗成果的表述不標準導致學生的理解出現(xiàn)偏差的情況;同時教師的評價如果做不到公平、公開的話,會導致學生對化學實驗產(chǎn)生消極、抵觸的心理,得不償失。
例如,在進行“焰色反應(yīng)”的學習和實踐時,不同的金屬絲在進行“洗、燒、蘸、燒、洗、燒”的步驟后會產(chǎn)生不同顏色的火焰,這個實驗看似簡單,卻能使學生在觀察到火焰的產(chǎn)生后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因此,學生彰顯化學結(jié)果的欲望就會更強烈,同時也更渴望教師的夸獎。因此教師如果在對學生的實驗進行評價時,如果只對“好學生”進行引導以及鼓勵,或者在面對“學困生”的正確實驗結(jié)果不屑一顧甚至進行消極評論時,會極大程度地降低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聲望,導致高中生對教師教學以及評價無法認同,對提升教學評價的實效性無益。
想要提升高中化學課堂的實效性,要求教師對學生理解和吸收知識的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從而根據(jù)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師不光要對學生進行教學,還要掌握不同的評價方法,同時也要不斷吸收新知識,與學生一同成長、進步,將傳統(tǒng)課堂進行升級換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跟隨時代的變化進行不斷優(yōu)化,以推動高中化學教學事業(yè)發(fā)展為己任,最終逐漸接近理想化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朱琴.新高考政策下高中化學元素化合物教學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0.
[2]陳美奇.高中化學情境素材的有效性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