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枝梅
摘要:積分制入學政策實現了教育服務的均等化,給很多外來務工的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機會,通過積分的形式,可以讓學生享受平等的待遇。但是由于這些學生的學科基礎較弱,課堂表現也不夠積極,課下作業完成的也不是很理想,給教育事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本文針對積分制入學背景下,初中數學學困生的作業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項提升作業有效性的策略,旨在幫助學困生走出學習困境,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積分制入學;初中數學;學困生;作業布置
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的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銜接性,是小學到高中的過度,如果學生基礎能力薄弱,在初中階段得不到鞏固和提升的話,在進入高中階段后,就很難得到突破。而且學困生的自制能力有限,上課狀態欠佳,因此經常性的忽視作業內容。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特點,采取一定的措施,推動學生進步。
一、分層次布置作業,提升學生自信心
由于受到社會、家庭、學校等各方面的影響,學生在成長階段的自信心需要持續的激勵和維持,尤其對于積分制入學背景下的學困生,很多情況下并不是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而是長久以來的學習壓力造成了學生心理有障礙,基礎能力本就薄弱,對學習很難提起興趣,在教師布置作業后不能主動積極地完成,從而造成惡性循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首要的任務是建立學生自信,教師可以對班級整體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分析,找到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特點,并結合實際的學習內容,設置多樣化的作業,從而促進學生得到全面的訓練。因此,對于基礎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作業,而基礎較弱的學困生,教師要尊重差異性,從基礎知識出發,強化其基礎能力的鍛煉,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例如,在學習“勾股定理與平方根”的時候,這節知識需要學生對勾股定理的原理及應用進行深度理解,并且學習平方根相關的知識和計算,對于學困生來講,這部分知識的難度較大,那么,教師就可以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難度的作業,首先,從題目的布置上,教師應該給學困生進行特殊的劃分,在其能力范圍之內促進其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對于課堂延伸的部分,則由淺入深地進行逐步滲透,從而讓學困生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和變化,推動其自信心的培養。
二、分模塊知識練習,強調作業針對性
在初中數學的知識體系中,幾乎包含了數學學科各個領域的知識,不僅是學生接觸數學世界的關鍵時期,更是為以后的高中甚至大學學習打基礎。在面對學困生的時候,教師從內心要相信他們可以提升自己,而且這些學生大多數都來自于外來務工家庭或者隨遷家庭,他們身上同樣擁有著無限的潛能等著教師挖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章節或者不同的學習模塊,抓住每位學生的弱項或者痛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作業布置,讓學生得到專一的強化訓練,以此來推進學生的提高。
例如,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的時候,這是學生首次接觸二次方程,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效率會產生差距,這時候教師就要針對學生開展一定的專項培訓。教師可以從一元二次方程求解的方式入手,明確整個知識體系中所包含的模塊,然后根據學生的特點去劃分作業范圍,盡量讓學生能夠針對自己的弱項進行強化練習。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做到知己知彼,從而拉近學生之間的差距,避免兩極分化的現象發生。
三、分小組作業互評,激勵學生常反思
在作業批改的時候,教師也要注意對傳統方式的改變,可以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讓同層次或者同水平的學生進行作業互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的認真程度,還能夠通過互相評價的過程對基礎知識進行再度學習。當然,教師在該過程中要做好監督工作,并努力參與到學生的評價中,找出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及時的糾正,這也是教師和學生情感互通的方式之一,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視,增強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其實現更大程度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二次函數”的時候,由于函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很多學生在學習中會感到吃力,尤其在初三階段,面臨著中考的壓力,學生的學習情緒很容易受到影響。那么教師在作業評價的時候,為了能夠提振學生信心,燃起學生的斗志,可以開展一些作業互評活動,讓學困生在該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同時,借助學生討論和教師引導的過程,也能夠讓教師深刻了解到學生的困難以及存在的疑點,從而給予解答,最大程度上發揮分小組互評的價值。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當教師遇到學困生的時候,應該具有耐心和熱心,耐心體現在教師要從學生的特點出發,尋找其提升空間,挖掘其潛能,促進學生進步;而熱心則體現在教師在作業布置的時候,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給他們成長和發揮的機會,采用科學的作業布置內容和方式,從而促進學生集體進步。
參考文獻:
[1]晏慶華.淺談初中數學學困生作業有效性缺失的原因及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3(51):111-112.
[2]晏慶華.初中數學作業有效性對學困生成績提高的個案分析及反思[J].才智,2012(2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