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軍
摘要:《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當中明確指出,教師要注重緊密聯系美術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利用美術知識與技能來美化生活,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當中領會美術的獨特價值與魅力。為此,在教學實踐中,小學美術教師有必要注重生活元素的運用,從而引生活之水來灌溉美術之園,讓學生在積極的情感之中感悟生活、學習美術,為他們美術技能和審美素養的發展保駕護航。本文就生活元素走進小學美術課堂的有效路徑進行了探討,僅供廣大教師同仁參考。
關鍵詞:小學美術;生活元素;有效路徑
美術源于生活之中,并最終服務于生活。將生活之水,引入美術“花園”既是小學美術教學所追求的目標,也是小學美術教學的必然改革方向。結合教育實踐來看,生活和美術之間可謂是相輔相成和共同發展的,生活好似美術的源泉,而美術則是生活的外延。將生活元素滲入到小學美術教學當中,不但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參照,簡化其美術知識理解和技能學習難度,而且還能實現其審美、想象、觀察以及創造力的發展。所以,教師有必要讓生活走進小學美術課堂,為美術教學實效的提升以及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鋪路搭橋。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美術興趣
對于小學生來說,興趣好比是他們的良師益友。只有在擁有了濃厚興趣之后,他們才會以更加熱情和主動的姿態投身到學習當中,所獲的學習效果也會事半功倍。在美術教學中,我們經常可以發現,由于學生的美術認知缺乏、生活經驗有限等原因,使得他們往往無法很好地感受美術知識的內涵與妙用,這也給美術教學制造了諸多問題。對此,教師不妨將視角放在生活元素之上,引入一些與教學內容相契合的生活元素,搭建一個生活形式的美術情境,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結合生活情境來感知美術知識,從中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講授《四季的色彩》時,教師一方面可以和學生聊一聊四季的風景,如提問他們:“最喜歡的季節是什么?”“這個季節里有哪些風景?”“如果用一種顏色來形容四個季節的話,它們分別是什么顏色?”然后,指引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認知與生活經驗進行回答,以此來營造一個積極的課堂氛圍;另一方面可依據信息手段之便,展示一些關于四季的圖片或視頻,然后讓學生說一說這些是哪個季節的風景,指引他們從中找出每一個積極的色彩特點,并通過展示《早春之路》《夏日荷花》《秋實累累》《冬獵》等作品,讓學生分析其中的季節特點和色彩特點。如此一來,不但能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而且還能讓學生于情境之中,感受到美術的無處不在,為他們審美素養的有序化培養奠基。
二、引領生活觀察,積累美術素材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大多有著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以及活潑好動等特點,在美術學習或者創作過程中也經常會產生一些奇妙的想法。而支撐他們這些想法的重要因素就是生活素材了。結合美術教學實踐來看,有的學生在繪畫過程中往往表現得很輕松,作品內容也極為豐富,而有的學生則下筆困難,畫出來的作品也不形象,究其原因是因為二者美術素材儲備差異而引起的。對此,為了進一步提高美術教學有效性,發展學生的美術能力與審美素養,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指引學生展開相應的生活觀察,以此來助力美術教學的良好推進,填充學生的美術素材庫,豐富他們的美術靈感。
例如,在講授《嬌艷的花》時,教師可指引學生留心觀察一下生活當中的一些花朵,了解它們的色彩、形狀與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一方面可指引學生結合觀察情況來繪制相應的作品,讓他們的觀察認知能夠轉化為美術實踐,進一步推動其美術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可與學生一同結合他們的作品,分析一下這些花的畫法技巧和審美意蘊,從而助力他們美術素材的積累以及美術素養的發展。
三、組織生活實踐,培養美術技能
諸多教育實踐證明,美術教學是需要多樣化實踐活動來支撐的。而為了提高美術實踐教學環節的有效性,教師可突破課堂教學的固有思路,與學生一同走到生活當中,讓他們能夠在廣闊、多彩的大自然中去盡情地進行美術實踐,強化他們的生活體驗,讓美術教學實效更上層樓。
例如,在講授《植物寫生》時,教師可與學生一同開展“大自然寫生”,帶領他們參觀附近景點,然后指引他們對這些景點中的植物進行寫生練習。與此同時,在學生寫生完畢之后,教師還可結合實際作品,對照真實植物來分析其中的閃光點和不足點,而且還可評一評誰的寫生作品最棒等。通過此舉來為學生提供一個個性化的美術實踐和美術創作契機,讓他們觀察、思考、創新以及處理問題等能力均得到有效培養。
四、結語
總之,對于小學美術教學來說,它和生活之間有著莫大關聯。美術教師有必要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圍繞新課標關于生活化方面的教育指示,通過創新教學設計和教學模式來打造一個生活化的美術教學新常態,以此來保證美術教學的有效性,為學生審美以及美術素養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陳超.生活化教學與小學美術的有效融合策略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0(05):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