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婷
【摘? ? 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人們的教育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家長和教師開始意識到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要性,這也使得美術教學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小學美術課堂中,加強對學生感受美和鑒賞美等審美能力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為此,本文主要以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為例,對如何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力和鑒賞力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希望能夠給相關人員帶來啟示。
【關鍵詞】小學美術? 欣賞教學? 感受美? 鑒賞美?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3.077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化,要求在小學教育階段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作為重要育人目標。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在激發和培養學生美術學習興趣、傳授學生美術學習技能的同時,應將審美教育作為重要教學內容,加強對學生感知美和鑒賞美的能力培養,讓學生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但目前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情況并不客觀,學生對于美的感知能力和鑒賞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培養,進而影響到美術教育價值的充分體現。就這方面看,加強研究對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中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力和鑒賞力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一、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現狀
(一)缺乏正確認識
由于大多數小學美術教師都是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他們的教學觀念深受應試教育理念影響,對于審美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確認識,在美術欣賞活動中,只注重對美術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相對忽視,缺乏激發和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自覺性。根據教學研究表明,只有當小學美術教師對小學美術課程有著全面深刻的認識,才能夠形成對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缺乏有效性
審美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時間的滲透和積累。但就目前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開展現狀來看,部分教師并未結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而是直接將鑒賞美術作品的模板和方法傳授給學生,不善于利用現代教學設備,也不注重教學意境的創設,使得審美教育有效性不高,同時也會對學生美術學習興趣的培養造成不利影響[1]。
(三)培養渠道單一
小學生具有較強的想象力和模仿力,在對他們進行審美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對他們感知美和鑒賞美的能力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訓練。但就目前小學美術教學現狀來看,大多數教師只是簡單地按部就班教授教材,課堂教學互動相對較少,課堂氛圍沉悶枯燥,不利于學生對美的感知力和鑒賞力的培養。教學實踐表明,只有當學生通過社會實踐,親身經歷實踐,才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最佳途徑。但由于部分小學美術教師缺乏引導學生走向戶外的自覺意識,很少會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進而限制了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
二、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中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力和鑒賞力的策略
(一)從實際生活出發,培養學生感知美的能力
由于對美術這門藝術缺乏全面的認識,大多數小學生會將美術與繪畫進行等同,實則不然,美術不僅包括繪畫,還包括建筑、書法、攝影等多種門類,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處處充滿著美術元素,這也就需要學生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因此,在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美術有著更加全面的認識,并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通過生活中美術應用留下的痕跡,培養學生發現美和感知美的能力[2]。例如,在對“色彩”這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由于小學生對于色彩的認知能力較弱,無法很好地把握色彩的運用。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去觀察身邊各種事物的顏色,試著將身邊事物的顏色進行替換,并觀察替換前后的效果。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對色彩的運用規律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給出幾幅色彩艷麗的繪畫作品,并讓學生對其中的用色進行評價,在欣賞和體驗中快速認識色彩,并發現色彩的美感。
(二)傳授美術知識,提升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客觀世界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感知,但他們的認知能力有限,自己難以形成美的觀念和標準,不能很好地運用語言表現細節美。因此,在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應從教學內容和細節出發,將更多美學鑒賞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從專業的美學知識中獲得更多美學欣賞的角度,提升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例如,在對“潑墨山水畫”這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先展示幾幅比較出名的潑墨畫作品,然后引導學生將其與一般寫意畫進行對比。隨后,教師再利用課件,讓學生展示潑墨畫和一般寫意畫之間的異同點,并將潑墨畫的重點技法和鑒賞方法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認識潑墨畫的藝術特點,提升學生對潑墨畫的鑒賞能力。
(三)借助經典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小學生的心智尚未發展成熟,認知能力也主要以感性認知為主。在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通過作品賞析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力和鑒賞力,那么學生的審美能力則會一直停留在表面層次,難以獲得突破。實際上,小學美術教材中選錄了很多優秀美術作品,這些作品涵蓋了中西方民族文化,通過對這些美術作品背后人文知識進行剖析,對于拓寬學生的審美視野,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具有重要幫助[3]。這就要求小學美術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經典作品,并帶領學生從藝術和人文兩個方面對這些作品進行深入剖析,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中,將學生對美的感知力和鑒賞力等審美能力的培養作為重要教學目標,不僅是提升小學美術教學水平的關鍵,更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認知特征和發展需求,合理利用美術元素,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和鑒賞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持續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文菊.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J].明日,2018(41):268.
[2]李曉建.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J].美術教育研究,2020,000(007):156-157.
[3]李晶晶.探究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9,000(01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