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翔輝
摘 要:閱讀是語文教學的核心,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著語文學習的好壞,而群文閱讀則是閱讀的關鍵。課堂教學在內容和時間上的限制,決定了中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不能僅僅依靠課堂,而應該將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讓學生們通過課堂教學學習方法,鍛煉思維能力,而后在課外拓展閱讀中進行知識的遷移與鞏固補充,從而(獲得)全面的、綜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課內課外;結合分析;群文閱讀;策略探索
引言:在中學階段開展語文教學時,群文閱讀教學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教師需要對其教學活動進行深入分析,確保課內閱讀能夠和課外閱讀實現有效結合,強化整體教學效果,保證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更為充分的感受文章表達的具體情境和情感,為了進一步明確中學語文教師如何更為高效的開展群文閱讀教學,特此進行本次教學研究。
一、合理優化教學觀念
中學語文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需要對新教育理念進行科學創新,嚴格基于新課標要求,有效結合課內外閱讀,確保課內閱讀可以逐漸延伸到課外,從而實現閱讀目的。教師在實施具體教育工作時,需要對教材文本進行合理應用,根據單元主題,進行課外讀本的科學引進,然后利用課外讀物展開教學,確保課內外閱讀能夠實現有效結合,通過該種方式,不僅能夠使學生有效鞏固課堂所學內容,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對教師單元整合具有較高的價值,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例如教師在進行《智取生辰綱》教學之前,需要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水滸》。例如教師在進行《孤獨之旅》一課教學時,需要向學生推薦曹文軒的作品《草房子》,確保課內外閱讀實現更為有效的結合。
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首先,教師需要對學生閱讀能力進行科學研討,只有確保學生對閱讀具有較高的興趣,才能使其充分發揮內部動力,從而保障學生自主進行閱讀探究。通常情況下,在現實生活中,語文無處不在,語文即生活,文學從生活中來,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走出教室,確保學生能夠在現實生活中進行語文學習,進而實現學生文化基礎的扎實性,強化學生語文素養。通常情況下,中學生在具體進行閱讀時,興趣特點和年齡特點對其閱讀內容具有決定性影響,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生活經歷,語文基礎和個性情感等方面存在的不同認知,為學生選擇讀物創造更大的自主選擇空間,進而實現學生閱讀習慣的合理優化,確保學生能夠主動選擇閱讀書籍,進而保障學生具有更高的閱讀興趣,使其能夠進一步明確閱讀目標。其次,教師還需要科學開展相關活動,中學語文教師在實施日常教學活動,如果想要確保學生進行更為有效的課外閱讀,對其語言積累進行合理豐富,不僅需要針對課文學習,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同時還可以定期組織開展相關活動,例如展示讀書筆記,設置讀書小組,開展詩歌朗誦比賽,讀書沙龍活動,通過科學開展相關活動時,學生對課外閱讀具有更高的興趣,進而實現學生閱讀習慣的合理優化,使其在閱讀中能夠感受到更大的樂趣,進而確保課內外閱讀實現更為有效的融合。
三、優化選文組文策略
教師在進行選文組文時,需要嚴格遵循課標要求,根據學生需求和教學需求進行具體工作,確保選擇的文章能夠高度符合課程教學目標。就范圍而言,教師可以在教材內選擇一篇,然后在選擇一篇或多篇課外文章。同時還可以選擇多篇課內文章,和一篇或多篇課外文章。就內容而言,教師可以對教材內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選材與主題的文本進行組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同一文體,同時具有相同或相應結構的一組文章。與此同時,還可以選擇同一個作家的作品進行閱讀。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對具有相近或相同寫法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教師在具體進行組文選擇時,可以從復習備考,寫作和閱讀三個方面確定議題,隨后還需要對其進行合理細分。在進行《敬業與樂業》一文閱讀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章學習相關知識和方法,同時鍛煉思維。首先,學生需要進行文學常識和文體知識的學習。隨后學生還需要對閱讀方法進行學習,最后,教師需要確保學生通過主題閱讀能夠更為深入的理解文章,從而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在寫作方面設置議題,要求學生提煉組文寫法的共同點,然后模仿相關片段進行議論文的寫作訓練。
四、創設良好閱讀氛圍
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生生同讀,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確保學生在閱讀中能夠進行有效的交流,使其在閱讀中感受到更大的樂趣。例如,在每次開始進行課堂活動之前,教師可以利用3到5分鐘的時間引導學生進行讀書交流活動,學生可以向其他同學分享自己感興趣的課外讀物,然后對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體會進行深入交流,長此以往,可以為學生創建良好的閱讀氛圍。其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師生共讀,如果想要確保學生對閱讀具有更高的興趣,教師必須強化自身閱讀興趣,如果教師對閱讀具有較高的興趣,則會在一定程度內感染學生個體,使學生對閱讀產生更高的興趣。教師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需要對自己的該項優勢進行合理應用,及時向學生推薦文章,確保學生對作品具有更高的興趣。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與學生共同閱讀,并在課余時間進行探討和交流,進而使師生之間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時,需要及時了解學生閱讀興趣,然后找出相同類型的作品,在閱讀之后,與學生進行及時的交流,使學生和教師具有共同話語,進而確保進行更為激烈的討論,提高班級閱讀氛圍。隨后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親子共讀。通常情況下,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家長對學生具有一定的榜樣力量,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家長與學生共同閱讀,同時還需要對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展開討論和交流,家長的閱讀興趣會對學生帶來一定的啟發和引導,長此以往,能夠有效提升學生閱讀興趣。最后,教師還需要保障學生課外閱讀時間,例如教師需要在教學計劃內納入課外閱讀,每天設置閱讀課。通過該種方式,不僅能夠對學生閱讀時間進行合理保障,同時還可以對學生閱讀進行有效的指導。即使具有非常繁重的教學任務,教師也需要對學生課外閱讀時間進行科學保障。
五、轉變傳統教學模式
在學生進行閱讀時,教育人員的指導管理,對其閱讀效果具有一定的決定性影響,通常情況下,教師只是要求學生看書,但是很少關注閱讀效果,因此,大部分學生對故事情節,笑話和漫畫具有較高的興趣,不會主動分析文章的精妙之處,不會對其好詞好句進行有效積累,無法保障閱讀效果。針對該種情況,教師需要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向學生設置讀書任務,并對其讀書提出明確要求,學生可以在書上直接圈點批注自己的閱讀感受,同時還可以在積累本上進行摘抄,在每次上課之前,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對其讀書心得進行交流和分享,對學生閱讀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及時改正。長此以往,可以對學生讀書習慣進行合理優化,進而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六、強化課程教育指導
教師在具體進行課堂教學時,需要向學生講述閱讀方法,然后使其向課外閱讀延伸,進而確保課內閱讀能夠和課外閱讀實現有效結合,使學生在閱讀中產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在具體進行閱讀時,還需要明確需要在書中學到什么,在名人傳記,歷史故事和成語故事中學習主人公的精神品質,然后感受文章中蘊含的深刻道理。在進行文學作品閱讀時,需要對文章的好詞佳句進行有效積累,對其優美片段進行背誦,并對其作者寫作的具體方法進行學習。在進行科普類作品閱讀時,結合《太空一日》這篇文章,學生需要對天文知識的了解,并聯系現實生活,應對生活進行認真觀察,確保教育工作可以實現學以致用。同時,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使用工具書。在學生具體閱讀時,如果發現無法解決的問題,不僅可以向同學,家長以及老師尋求幫助,還可以應用相關工具書。學生需要隨身攜帶工具書,在閱讀課外讀物時,發現任何無法理解的生字詞,都可以利用工具書,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在學生閱讀結束之后,教師還需要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或隨筆。通常情況下,在閱讀完一篇文章之后,會產生一定的感悟,如果能夠有效記錄點滴體會,則可以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學生在寫讀后感時,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將文章中的精彩語句摘抄下來,或者是對文章進行評價。
七、改進課堂教學評價
在具體開展群文閱讀課堂時,教師需要重點關注學生學習效果。通常情況下,在具體開展群文閱讀課堂時,學生個體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閱讀內容也具有較高的不可檢測性,因此其課堂評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具體開展教學工作時,教師需要有效結合過程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然后根據具體課型采取合適的評價方式。例如在進行閱讀課時,教師需要將過程性評價作為評價重點,科學評價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課堂討論和自主學習的各項行為,教師還需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激勵,確保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復習備考課和讀寫結合課時需要合理應用形成性評價,通過學生練習的具體情況,能夠進一步明確學生學習效果。
結束語
總之,在開展中學語文教學時,通過合理優化教學觀念,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優化選文組文策略,創設良好閱讀氛圍,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強化課程教育指導,改進課程教學評價,能夠確保有效開展群文閱讀教學,進而確保學生課內閱讀能夠有效結合課外閱讀,強化整體閱讀效果,實現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杜正紅.中學群文閱讀中課內閱讀與課外拓展的有效結合研究[J].讀天下(綜合),2020(13):0039-0039.
[2]張俊麗、侯雪梅.群文閱讀教學中議題的選定——課內與課外閱讀結合策略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8,000(010):5-6.
[3]閆永平、張德勝.新課改背景下中學群文閱讀教學的問題與策略研究[J].新課程評論,2020(3):96-102.
[4]翟中偉.群文閱讀中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的結合策略[J].考試周刊,2018,000(012):64-64.
[5]陳輝陽、張倩、葉斐.淺談中學語文群文閱讀之課內閱讀、課外閱讀相結合議題的確立[J].文存閱刊,2017,000(008):P.53-53.
[6]劉肇群.試析中學語文群文閱讀中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巧妙結合[J].讀寫算,2019,000(01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