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佳萍
摘要: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幼兒期是幼兒生理和心理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幼兒個性形成的穩定階段。一日活動環節中每位幼兒的行為、言語,體現出每個人的性格脾氣。幼兒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員之間有意識或無意識相互實施的教育及影響,可以是長對幼、也可以是幼對長產生影響的一種教育活動。
關鍵詞:一日活動 ?家庭教育 ?性格發展
從教以來,看到班級里的每個孩子都是那么可愛,那么的有個性,幾乎找不出兩個個性相同的孩子,觀察到孩子們在一日活動中的每個環節表現出的習慣,個性也不盡相同。孩子們的這些性格是怎樣形成并發展的呢?除了本身具備的氣質類型外,幼兒出生后的家庭環境、教育是最主要因素。家庭教育的主體不僅包括家長、幼兒及對幼兒產生影響的其他家庭成員,還包括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對幼兒發揮指導作用的學校和對幼兒產生廣泛影響的社會。
一、早期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1.家庭教育心態
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幼兒身心發展有其獨具的特點和規律。家庭教育心態對幼兒心理的影響是早期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之一。心理學認為,個人心理素質的形成很關鍵的是取決于兒童時代父母的教育和影響作用。父母是家庭的主體,不良的教育心態肯定會導致不良的教育行為。
2.家庭教養方式
家庭教養方式對幼兒心理的影響是早期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又一影響因素。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家庭教養方式對幼兒心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個性的影響,直接影響良好性格的形成。帕金森把家庭看成是“制造人格的工廠,直接影響幼兒良好性格的形成。”
鏡頭一:小佑,6歲,平時和姑姑生活在一起,父母有自己的企業,工作都很忙,下班節假日才和父母一起相處。小佑姑姑來自農村,文化程度低對他照顧缺乏日常行為的規矩制定,因為不是自己的孩子對其犯錯了也不敢批評懲罰,日積月累導致小佑且小魚經常在幼兒園與同學發生沖突,并且大多由于其有很多的不良習慣。例如,當小佑在區域游戲時,與其他幼兒玩耍時,會出現爭搶玩具,比較強勢,還說出一些粗魯的語言(笨蛋、傻子等)。還有小佑在園自由活動時間,總是愛卷褲腳,露腿,一高一低;用午餐時,總喜歡把舒適的運動鞋拿來當拖鞋穿,走路還老摔跤。
上述類似小佑的情況,可以看出小佑是一個比較有自己主見的孩子,性格還是比較開朗的,好動貪玩,有點強勢,自我感比較明顯,這樣的性格與家庭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缺少父母的照顧與教育,姑姑本身的行為習慣就缺乏教育意義,又與孩子一起生活,從而讓孩子有了模仿的對象,使得孩子的行為習慣也逐漸變差。小佑的日常行為沒有規矩以及沒有正確是非觀念這些現象的原因都是因為小佑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與姑姑生活在一起,而姑姑對小佑的教育上也沒有給予重視和正確的引導,滿足于孩子的日常需求是她完成的任務,長久下來造成對孩子身心的影響。
鏡頭二: 萌萌,6歲,在幼兒園里十分內向, 言語不多,也不愛參加集體活動, 想參與進來但融入進去又有點困難。老師有時和她溝通, 希望她能敞開心扉, 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 但萌萌雖然點頭答應,還是無法完全放開自己, ?總是不見明顯的效果。媽媽找老師了解情況, 老師也是經常無奈地告訴她: “寧寧似乎心里藏著什么事情, 膽子很小, 眼神總是躲躲閃閃的。” 除此之外, 媽媽還發現自己的女兒很害羞, 即便是路上遇見小朋友,萌萌不會主動和他們打打招呼,只是默默的看一看。萌萌的父母會經常吵架, 媽媽的嗓門又比較大,兩人吵起架來,萌萌就會很害怕,不知道該怎么辦。
這則故事, 我們不難發現在園期間尤其是集體活動環節,萌萌都會比較膽怯,不敢融入活動中,放開自己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可以知道萌萌的性格是比較膽小內向,缺乏安全感的。造成萌萌這樣的的性格想必與她成長的家庭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也是孩子學習的榜樣,長期消極的環境造就了萌萌現在這樣的性格。因此,有必要探索早期家庭教育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策略。
二、家園共育的幼兒家庭教育問題解決對策:
在家庭環境中父母的教育方式至關重要,在園時間遠遠不如幼兒與家長所處的時間,所以家長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有至關作用。對于那些沒有正確教育方式或者存在迷惑的家長要及時與老師進行溝通,把你發現的問題或者疑問告訴老師,老師肯定是會把她所知道的及解決建議告訴你,共同出謀劃策。
1.陪伴
還有孩子的良好的行為和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需要長期堅持營造的一種良好的環境,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強化、鞏固。所以教師和家長要堅持齊心協力,在園期間老師會做好監督與教育工作,改正孩子的不良習慣,行為不當,老師也會及時把問題反映給家長,家長在家也要引起重視,同時也要做好監督教育工作。
2.朋友式交流
朋友式與孩子交流很重要。家長不僅僅是陪伴就可以了,與孩子之間的適當的溝通交流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問題幼兒家長可以嘗試以以下方式進行教育改進:(1)增加家長與孩子的交流機會,并與之主動溝通,增進感情。(2)接受并嘗試運用積極正面引導方式鼓勵幼兒進行學習。(3)結合幼兒特點與興趣,進行靈活家庭教育。(4)當面臨幼兒與家長矛盾時,主動進行內部協調。(5)積極與幼兒園做好家庭教育的主體協調配合工作。
總之,孩子的性格與環境息息相關,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要提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意識,發揮早期家庭教育的作用,必須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營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氣氛、合理減輕幼兒的心理壓力、鼓勵幼兒形成良好的習慣,積極探索早期家庭教育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不斷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盧清程亞蒙.淺析幼兒家庭教育的主體與環境[J].教育導刊.2016(5)
[2]甘曉彬.家園協作促進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J].名師在線.2015(11)
[3]張婷婷._探究早期家庭教育與幼兒習慣培養[J].中華少女.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六一幼兒園 31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