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飛
摘要:情境教學的開展,需要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生活或者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建活躍的數學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鄉村地區的小學來說,還要考慮到學校的教學資源,根據現有的資源,引導小學生創建符合實際情況的情境,讓小學生在創建情境的過程中,獲得真實的學習體驗,為提升綜合能力奠定基礎。我們從小學高段數學教學入手,探究在其中應用情境教學的具體策略,希望為小學數學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高段;數學教學;情境教學;實施策略
引言:
在當下,農村地區的教學水平,在社會進步的處境下,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小學的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創建有趣有效的情境,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但在創建情境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很多農村學生家庭條件相對落后,接觸先進教學資源的時間較短,教師還要考慮到學生家長教育觀念不強等多方面的問題,破除傳統教學方式的限制,進行大膽的創新,帶領學生共同營造活躍的數學課堂,將相對困難和抽象的數學知識分解開來,實現層次性的教學,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一、分組游戲情緒教學,活躍課堂氣氛
對于小學生來說,普遍擁有愛玩的天性,在學習的過程中,結合游戲更能促進小學生快速掌握相關知識。因此,教師在創建情境的時候,融入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活動,并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優勢,集中所有學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學的效率。同時,在創建情境之前,認真研讀教材的核心內容,尋找與小學生年齡階段符合的相關素材,巧妙設計游戲活動,并在進行教學之前,進行多次的模擬,保證創建出來的游戲情境,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按照正確的流程,組織學生開展游戲活動,活躍整個課堂的氣氛,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提升學習的效率。
比如,在教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二課《軸對稱和平移》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設計游戲活動,提前準備好相應的紙板,和剪裁工具,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小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將工具分發給每一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完成相關內容的學習。第1個環節,教師隨機給每一個小組分發4—5張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卡片,抓住學生好奇的天性,讓學生分辨相應的圖形是否為軸對稱圖形。第2個環節,由學生針對軸對稱圖形,找出圖形中的對稱軸,并以對稱軸作為分界線,將卡片進行對折或者裁剪,再次分析裁剪出來的圖形,是否為軸對稱圖形。第3個環節,在軸對稱圖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桌子上,通過平移的方式,得出不同圖形,分析最后得到的具體圖形,全面了解軸對稱和便宜的相關知識,在游戲情境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習的效率。
二、結合生活實際,深化情境教學
數學與小學生的生活,具有密切的聯系,很多數學知識能夠直接運用到生活中,對生活起到指導作用。并從生活中獲得相應的素材,幫助學生理解較為抽象和困難的數學知識。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生活實際的優勢,深入學生的生活,選擇具有教育意義的相關素材,融合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創建生活情境,增加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親切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從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以此為基礎,完善學習計劃和目標,創新教學方式,開展針對性的教學。
比如,在講解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七課《用方程解決問題》的內容時,考慮到農村學生的生活特點,教師可以展開深入的調查,選擇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合的素材,并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充分給予關懷,設計多個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分橘子問題,“媽媽也給我買了50個橘子,將橘子裝在4個盤子中,還是兩個,問平均每個盤子有幾個橘子?”引導學生將問題結合生活實際,利用數學知識,先設每個盤子裝有X個橘子,再建立等式“4*X+2=50”,最后進行解方程,得出平均每個盤子有“X=12”個橘子。創建這樣的情境,從學生的生活中去尋找素材,促進學生理解和學習相關數學知識,增加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親近感,養成主動學習和思考的習慣。并在完成情境教學之后,為學生布置相應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課后以生活作為指導,完成作業任務強化學習效果,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
三、結束語
根據以上的論述可知,利用情境教學法,帶領學生創建各類數學情境,結合生活實際、游戲活動以及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建豐富的數學課堂,增加學生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為基礎,合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從教材內容出發,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對學生進行層次性教學,促進學生快速理解和學習相關數學知識,在不斷的積累和總結中,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為之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韓雨婷.課堂情境教學是否有顯著效果——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的有效創設[J].考試周刊,2019,000(066):86.
[2]孔春珍.情境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中應用策略的有效探究[J].散文百家,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