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渝
摘 要:英語考試中閱讀題部分占據的分值比例高且難度在逐年增加,因此閱讀課在英語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培養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傳統閱讀教學的模式導致了學習者閱讀水平提高緩慢,挫傷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感悟,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為了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進行英語閱讀,培養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我們將探究“導學導思、學思結合、以思促學”的深層閱讀教學模式在英語閱讀課堂中的嘗試。
關鍵詞:導學導思;學思結合;以思促學;英語閱讀課;英語核心素養
一、英語閱讀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單一的教學形式,缺乏閱讀興趣
在英語閱讀課教學中,不少教師不管語篇體裁與內容,不顧學生對課文主題的熟悉度,也不問課文學習的難點何在,千篇一律地依循頭腦風暴→瀏覽、查讀→ 回答問題/完成表格→小組討論或辯論或是閱讀課文→解答與課文相關的問題→解詞匯、句型的路徑。這樣給學生的感覺就是通過閱讀文章學到了單詞、語法,做好了幾道題,教學形式比較枯燥單一,沒有輕松閱讀的快樂感,使學生缺乏英語閱讀的興趣。
(二)淺層的閱讀教學,欠缺閱讀能力
許多英語閱讀課堂,都存在閱讀走程序、淺層閱讀教學的現象,即由詞及句,由句及段,再到篇章進行理解,只需逐字逐句讀懂文字,全文的意思便自然獲得。這種閱讀模式導致了學習者閱讀水平提高緩慢,因此挫傷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這種閱讀教學模式是不利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感悟,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為了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進行英語閱讀,培養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我們將探究“導學導思、學思結合、以思促學”的深層閱讀教學模式在英語閱讀課堂中的嘗試。遵循啟發式教學原則,在教學中主張“變教為導、以導促學,變學為思、學思結合。”的理念,運用閱讀策略構建思考型課堂,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實踐、思考。教師改變傳統閱讀教學中封閉、展示性問題或活動的閱讀課任務,開展開放、推理性問題或活動。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深層閱讀意識和能力,達到培養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目的。
(三)過多的字詞教學,缺少閱讀語篇
在英語閱讀課教學中,不少教師往往會直接進行單詞、語法、短語的講解:講解詞匯、翻譯課文、講解閱讀理解中的重點和難點,機械地用單詞完成教學過程,最后完成整篇課文的教學。將語言知識等同于詞匯和語法知識,只專注于講解和幫助學生練習一些孤立的詞匯、短語和句型,很少引導學生去觀察和思考所教學的語言在具體語篇中的特殊意義與作用,更少立足課文,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相關的語篇知識。這樣也沒有考慮課文的文化背景和文學性,沒有將句子本身的文學意義表達出來,導致學生只能了解主要語句的翻譯,很難從整體上把握整篇文章,使得文章脫離了文化背景知識,缺少對語篇的整體把握。
二、“導學導思、學思結合、以思促學”的深層閱讀教學模式介紹
為了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進行英語閱讀,培養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我們將探究“導學導思、學思結合、以思促學”的深層閱讀教學模式在英語閱讀課堂中的嘗試。
學——根據持續性、常態化的教學原則,設計導讀、默讀與朗讀、介紹文化背景知識等學習活動,獲取信息,感知語言。
思----遵循啟發式教學原則,采用認知沖突、問題導思、原型啟發的教學策略,組織思索、探究與交流的思維活動。
以思促學----運用語言知識和閱讀技能策略,創造性地解決情境中的問題。
遵循啟發式教學原則,在教學中主張“變教為導、以導促學,變學為思、學思結合”的理念。
通過這一教學方式的探索,以期提高英語閱讀教學的課堂實效,提升生的綜合運用語言、閱讀理解的能力,最終培養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三、“導學導思、學思結合、以思促學”的深層閱讀教學模式的教學實踐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仁愛版九年級上Unit 3,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Topic 1 Section C的一篇閱讀文章。這篇文章圍繞著英語在世界上被廣泛地使用,從介紹母語是英語的國家、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國家及英語被用于各個行業這三個方面論述了英語被使用的廣泛性。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英語語言的重要性。文章共170個字,所涉及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學生根據已有的背景知識,對于母語是英語的國家、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國家以及英語使用在各行各業上都有了初步的了解,這對于文章信息的獲取有了很好的鋪墊。但是,學生的邏輯思維,即從三個方面來論證英語被廣泛使用這樣的文本結構還需教師的引導,因此,本節課的重點就是通過問題導學完成思維導圖,在活動體驗后進行文本復述。本節課的難點是理解課文中沒有明說但是又很重要的內容及在老師搭建的支架下用60字寫出對課文的概括,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及創造性思維能力。
(二)教學目標
1.通過默讀和朗讀,學生能理解文本的言語信息,完成思維導圖,培養邏輯性思維能力。
2.通過問題導讀,學生能整合知識、解讀語言內涵,探究文本,進一步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思維導圖復述文本,夯實語言知識,落實語言能力。
4.通過寫60字左右的課文概括,落實言語表達,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三)教學過程
Step 1 Lead in
1.Free talk: Is English spoken by the largest number of people? If no, which language? And why?
2.Students use “English is used when I/people…”to show how English is widely used.
[意圖說明] 首先通過問題引出漢語是是世界上被講得最多的語言,主要目的是創設情景學習mother tongue, native, native Chinese speakers及foreign這些新詞匯, 為學生閱讀掃清障礙;學生模仿老師運用句型“English is used when I/people…”描述他們心中英語被廣泛地使用的例子,一方面復習鞏固本話題的語法功能—一般現在時態的被動語態;同時自然導入新課。
Step 2 Read to know
1. Predict:Read the title and predict what the passage may be covered.
2.Read for the gist:(1)What’s the passage about?
(2) Read and match the main idea of Para. 2-Para. 4:Para 2. English is used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Para 3. English is used as the base language in some fields.
Para 4. English is used as the mother tongue.
3. Read for more details:(answer three questions)
How 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 as their mother tongue?
How 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 as their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How many fields is English used in?
[意圖說明] 在這一環節為“讀”,要求學生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read in lines),通過閱讀教學獲取言語信息。分三個環節進行:首先讓學生總體閱讀4分鐘,核對預測,整體把握文本的內容;接著,找出第2-4段的中心句,鑒于學情,用了連線的形式,降低難度,同時讓學生借助思維導圖了解了文本從三個方面論述英語被廣泛地使用這一觀點;最后,讓學生回答三個問題完成細節信息的獲取。
Step 3 Read to learn
1.Read and answer two questions:(1)Who speaks English as their mother tongue?
(2) In Para. 2, there is a sentence. “From its roots in England, the language was spread around the world by English traders and English governments in new lands.” What does “the new lands” refer to?
2.Read and think:(1)If there is another paragraph, what may it be about?
(2) Discuss and answer: Why is English widely used around the world?
[意圖說明]這一環節為“思”,要求學生理解文本隱含的意義(read between lines),閱讀中運用整合知識、自己的經驗等解讀文本意義。分兩個環節進行:首先讓學生找到文本中重要的但沒有明說的的信息,第一個問題是哪些人把英語當母語;第二個問題是英語在這些新領地上被傳播中的“新領地”指的是哪些地方。接著,讓學生思考,如果文章續寫,應該要寫什么內容;根據學生的預測,思考英語被廣泛使用的原因。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求學生更深入地解讀文本,關注文本字里行間的意思。在此過程中,探究文本,發展學生的思維。
Step 4 Read to articulate
1.Retell according to the mind map;
2.Ask students to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in 60 words according to the mind map.
[意圖說明]這一環節為“言”,文本理解后,要求學生能根據思維導圖復述文本,目的在于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鞏固。接著,讓學生用60左右的字重構文本,目的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性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學生把所學知識與自身經驗和體驗對接,把所讀所思用言說方式表達出來,使隱性思維能力轉為顯性的言語,即思維可視化。
Step 5: Assignment
1.Read aloud(5 times).
2. Finish off the exercises.
3.Retell the passage according to the mind map or rewrite the summary.
[意圖說明] 作業布置了大聲誦讀文本及完成配套的練習作業;但第三項為選擇性任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程度和喜好任選一項任務完成:任務一是根據思維導圖復述課文,目的在于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鞏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性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此任務因為課堂老師引導同學們一起做過,可以讓中偏下的學生選擇完成,難度不大,但是完成也會有一定的挑戰性;任務二是繼續完成對文本的概要寫作,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作業的靈活布置和分層次要求,可以滿足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的不同需求,而課堂活動中的各種思維訓練則為完成作業提供了腳手架,整個教學模式最終達到促讀、促思、促寫的三維拓展目標。
四、教學實踐總結
本節閱讀課落實語言知識的幾個關鍵點:1.靜默閱讀及大量的誦讀(單詞、詞塊、句子);2.落實到寫的任務(徒手寫單詞、寫下重點句子、默寫小文本);3.語法的講解整合式,強調運用中的體驗(如本節課中被動語態句子的反復操練);4.思維導圖助復述;5.文本的重構寫作訓練。提升思維發展的幾個關鍵點:1.構詞法的輸入;2.標題的預測;3.文本的結構及寫作手法;(如本節課用舉例子和列數字來論證觀點)4.思維導圖的補充;5.寫作前思維導圖的仿構。在英語閱讀課教學中,我們要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學習理解——基于語篇獲取信息,感知語言;應用實踐--內化知識和技能,形成語言運用能力;遷移創新--運用知識和技能,創造性地解決情境中的問題。最終培養學生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
結束語
“導學導思、學思結合、以思促學”的深層閱讀教學模式對閱讀課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抓手,為閱讀教學的改進提供有益的嘗試,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這一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遠振、蘭春壽.英語深層閱讀教學模式研究[J].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5(2): 11-15.
[2] 關媛.基于文本解讀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J].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7(2): 21.
[3] 石敏穎.提升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實效的途徑[J]. 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17(2): 28-32.
[4] 黃遠振、黃睿.課標·課例·課堂:英語學科素養落地研究---以閱讀教學為例[J]. 福建基礎教學研究,2018(5): 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