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東軍
摘 要:生命觀念是生命科學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生命健康安全的必要保障,是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特色觀念。高中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生命觀念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生命觀,對生命產生尊重和熱愛的思想感情。所以高中生物教師要在進行教學時要注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強化學生的生命觀念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生命觀念;培養策略
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其綜合性、發展性和終身性對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良好的生命觀念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好地發展。生命觀念是對大多數生命現象和其作用關系的抽象性概括,是一種真實性較強,包含生命結構、功能、演變、平衡等多方面生物概念的觀念。教師在進行生物教學時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可以讓學生理解生命的現象、規律和本質,端正對待生命的態度,樹立尊重生命的價值觀。
一、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生命觀念的教學思路
(一)發掘教材,明確生命觀念基本概念
教師在培養學生高中生物核心素養中生命觀念之前,要先明確生命觀念的的基本概念,將生命觀念的培養意識融于教學活動,把學生具有生命觀念的意識作為教學目標,明確學生思維發展的方向。與此同時,教師要結合高中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規律,提高生命觀念培養的可操作性,選取學生能夠理解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以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學生原有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為培養前提,用形象性、概括性的語言將生命觀念的概念表述出來。
以《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舉例,其主要教學內容是講述細胞核的結構與功能等,和之前學過的細胞膜、細胞器緊密聯系,通過理解掌握細胞核的結構,深化學生對細胞亞顯微結構的認識,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通過分析、設計檢驗細胞核功能的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同時,本節課的學習可以為后續學習有絲分裂、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等內容奠定扎實的基本知識的基礎。前面提到,學生對生命觀念的基本理解是學生與生命觀念之間橋梁的搭建,所以,教師要先以結構和功能為中心編寫有關生命觀念的基本理解,積極發掘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相關生物學事實,然后編寫培養學生生命觀念的基本理解,即:1.對細胞核結構的認識:細胞核的結構有核膜、染色質、核仁、核孔等;2.對細胞核功能的認識: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也是細胞代謝與遺傳的控制中心。
(二)分析學情,選取培養方式
本堂課為高一教學內容,高一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空間性思維、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且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細胞的相關知識,但是由于細胞核的相關學習內容比較復雜多樣、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高一學生學習起來還是具有一定難度。對此,在培養學生生命觀念的宗旨下,教師要運用基于生命觀念展開生物教學、凸顯學科特色培養核心素養、創設教學情境強化學生體驗、運用類比推理構建生命觀念等多種培養策略,強調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三)制訂教學目標
《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這一課程當中生命觀念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夠靈活運用結構與功能觀,表述細胞核結構組成和功能之間的關系。科學探究目標是學生能夠主動與同學展開合作,展開“細胞核是否能控制傘藻的形態結構”問題探究,并使用生物術語報告實驗結果;學生能夠積極參與細胞核功能的實驗探究和設計、分析,提高學生的實驗設計探究能力。其社會責任教學目標是引導遵循正確的倫理道德,對克隆人等社會熱點話題形成科學合理的評價。
二、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生命觀念的教學策略
(一)基于生命觀念展開生物教學
盡管教師可以用完整的語言形式描述生命觀念的含義,但是要想在學生內心建立體系化的生命觀念框架,則需要學生主觀的心智努力,通過自主學習深入理解生物學的理論知識和相關概念,從深層次達到生命觀念的認知。教師在培養學生生命的觀念的時候,要遵循學生發展、學習的一般規律,從表及里、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進行培養發展。教師應積極發掘教材中有關生命觀念培養的內容,選取其中目標性較強、針對性較強、理論性典型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所以,教師要對每一章節的教學內容形成觀念性的理解,將生物學知識和生命觀念相融合,把生命觀念的培養作為本章的教學目標之一,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目的性[1]。另外,教師要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全面的把握,從理論知識的學習深化到生命觀念的理解,可以用自己的言語描述生命觀念的含義,明確教學目標。由于生命觀念的核心概念是基于生物學知識和學生基本理解之上,所以教師要篩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認知水平、促進學生深入學習的教學內容,用生命觀念的學習構建學生與生物知識之間的聯系。
例如,在進行《細胞的基本結構》篇章教學時,教師要先對本章的知識內容進行整合歸納,明確本章節關于生命觀念培養的教學目標,確定學生思維發展的方向。通過對細胞膜、細胞器、細胞核等相關內容的分析可以得知,這章節的生命觀念相關知識是為了引導學生從細胞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角度認識生命現象,那么教師就可以把培養學生對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認識作為教學的主題,奠定生物學思想和方法學習的基礎。
(二)凸顯學科特色,培養核心素養
生物課堂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生物學相關的基礎知識和方法,更要讓學生認識生物學的學科特點,形成生物學思維方式,從而促進學生生命觀念的培養。生物學的學科特點包括實驗性較強、學術性較強、具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經驗性較強、和現實生活聯系密切,總的來說就是從生命的角度研究生命物質的各種因素[2]。為了凸顯生物學科的特色,教師要讓學生從生命的視角掌握生物學科的思維方式,認識生命物質和其運動規律,并對生物學問題進行分析解決,轉移內化其思想方法。所以,教師在幫助學生構建生命觀念框架式,發揮生物學科思維方式的作用,要求學生從生命的角度看待和解釋生物現象,訓練學生對生物現象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認識到生命物質的變化規律。
以《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關系》舉例,教師可以出示“人體體溫調節”圖式,除了讓學生直觀觀察到體溫的恒定取決于人體產熱和散熱的變化,明白產熱量與散熱量保持平衡則體溫恒定的知識點,還能引導學生從生物特有的適應性、調節性角度分析人體的體溫調節機制,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三)創設教學情境,強化學生體驗
要想培養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教師就要從教學入手,創設情境教學,貼合學生實際生活,拉近生物知識、生命觀念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創造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學習體驗[3]。教師要保證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對學生的原有觀念形成沖擊,有利于生命觀念的培養。教學情境創設的類型包括問題情境、任務情境、實驗情境、合作情境等多種情境模式。實驗是生物學的發展基礎和發展靈魂,實驗活動是生物教學的有力手段和有效方式,可以讓學生直觀感受生命物質的活動過程,豐富實驗教學、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功能是培養學生生命觀念的有效策略。教師可以借助實驗材料將理論性較強的生物思想和生物知識轉化為直觀生動地感性認知,在學生分析實驗材料、關注實驗步驟、觀察實驗現象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知識。
例如,在學習《細胞的基本結構》一章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實驗,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可以分兩組進行實驗,第一組為觀察葉綠體,教師要指導學生制作蘚類葉片臨時裝片,在低倍鏡下找到葉片的細胞并通過高倍顯微鏡進行觀察;第二組為觀察線粒體,教師指導學生取材、染色、制片,在低倍鏡下找到口腔上皮細胞并通過高倍鏡進行觀察,實驗做完后,由兩組進行交換觀察,引導學生分析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形態特征,完善生命觀念的框架構建。
(四)運用類比推理,構建生命觀念
高中生學習規律具有循序漸進的特點,特別是高中生物知識都是相互關聯的,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往往會調動原有知識,那么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些特點使用類比推理的方法,運用已有的解決思維或方式解決類似的新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教師要明確,新知識的問題必須與原有知識的問題具有相似點,即類比點,這個類比點是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的本質特征,并順藤摸瓜在比較中找到可以聯系類比的點,然后通過學生熟知的解決方法解決陌生的問題,參考原有的知識框架構建相似的或更高級的觀念,以此加深學生對理論化概念或觀念的理解,實現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例如,在學習《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時,有一個課題是學習“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教學目標之一是要求學生掌握細胞核核膜的功能,但是學生初次接觸細胞核核膜,在理解吸收上肯定存在一定難度,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回憶細胞膜的功能,從生物功能和物理功能分析,生物功能有激素作用、細胞識別、電子傳遞等等,物理功能有分隔、屏障、物質運輸等等,然后引導學生運用類比推理的方式得出細胞核核膜的功能。
結束語
生物作為高中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學科,其本身的知識體系和生命聯系密切,是反映生命觀念的良好教學素材,生命觀念作為核心素養的一部分,教師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時要有針對性的補充完善生命觀念培養相關內容,提高學生對生命觀念的理解清晰度。教師也要不斷開發、探索現代教育技術,提高生物學科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合理融入生命觀念相關教學內容,在培養學生學科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涂錦華.高中生物核心素養培養中“生命觀念”的滲透[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6):157.
[2]王碩.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生命觀念的策略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8.
[3]田升.立足核心素養視角扎實提高教學效率——探討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培養策略[A].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年教學研究與教學寫作創新論壇成果集匯編(一),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