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晚霞
摘 要:在小學階段,從小給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思想,不但能讓他們明確學習的目標,而且讓學生學習的情懷和思想會更廣闊一些,同時還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使他們在學習、成長中充滿自豪感、榮譽感。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生;愛國思想;培養策略
由于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我們很多科目教學都只注重成績,忽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也使愛國教育局限于道德與法治等與思想有關的課程中,愛國主義教育無形中被重智輕德的教育思想給邊緣化了。偶爾的愛國主義主題教育也淪為形式化。作為小學階段的主要課程——語文,在教育教學中要承擔起對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重任,要發揮語文學科的特點,挖掘課文中、課文后面的愛國內容,滲透對學生的愛國教育,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的同時,使學生的愛國思想不斷成熟,從而使學生在生活、學習中慢慢發現和樹立自己的正確人生觀、價值觀,養成愛學習、勤勞動的良好習慣,并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實現小學語文教學意義的最
大化。
一、挖掘課文中的愛國素材
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特殊性,其中包含著很豐富的內容,只要教師愿意在教學中挖掘,語文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其中的愛國素材更是隨處可見,不管是教材中的,還是從教材中拓展的。比如,關于愛國古詩詞《示兒》《長相思》《己亥雜詩》《出塞》等,課文《少年中國說》《圓明園的毀滅》《青山處處埋忠骨》《小英雄雨來》等,這些內容具有豐富的愛國素材,如《圓明園的毀滅》的歷史,可以展開來講,可以激發學生愛國情懷和思想,所以,作為有情懷的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開闊眼界,也要開闊思想,只要教師看得遠、想得深,并在教學中關注和挖掘愛國素材,滲透愛國教育,學生才能不斷受到感染,并在學習中堅定自己的愛國思想。
二、結合教學開展愛國主題活動
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由于老師有意無意地把重心傾向成績,忽略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所以對語文的教學除了字詞的
積累,就是對課文的講解,看似從字到句到段,到整篇課文都涉及了,但是細究起來,課文中的很多內容還沒有被發掘出來。如情感、見識、思想、意境、愛國思想等,所以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越來越狹窄,除了成績,學生盯著的也是升學、名次,不關注和重視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當然,愛國這種崇高的思想也無形中被邊緣化了。如今,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要求提高學生核心素養,愛國思想是最不可缺的,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抓住機會,采取一定的手段或者組織相關的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比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次小型的愛國主題辯論會,讓學生結合這篇課文的歷史背景進行辯論,從而樹立學生的愛國思想,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也可以結合課文組織學生進行一次以愛國為主題的演講或讓學生以愛國為主題寫一篇《圓明園的毀滅》的讀后感等,讓學生在參與、親歷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愛國思想更明確,認識更深刻。
三、在練習中表達愛國之情
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需要更寬廣的空間。但是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很多教師對學生的愛國思想,只停留在語文課上,從教材的故事、人物、背景中去找愛國內容,并通過講解,與學生溝通,使愛國內容滲透在教學中,貫穿教學思想。當然,在課堂上這樣滲透愛國教育沒有錯,可是愛國教育不只是課堂上的事情。如果把愛國教育集中的課堂上,學生的理解又會產生偏差,以為是教學需要,會被他們無意中忽略。所以,筆者認為,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不但要貫穿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更要滲透在課后的練習中。比如,《圓明園的毀滅》學習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閱讀一些相關的愛國文章或者觀看一些愛國紀錄片,結合習作練習,寫一寫愛國的作文等。這些只要教師安排學生有計劃地進行,既能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強化學生的語文學習,還能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
總之,愛國的教育在任何階段、任何學科中滲透都是必要的,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思想教育,也是為他們扎根、打基礎的關鍵,是為學生以后成長和發展鋪路、引航的手段。
參考文獻:
[1]金彩明.語文課堂要系好小學生的“第一粒扣子”[J].新課程研究(下旬),2015(5):123-124.
[2]趙瑞卿.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滲透愛國主義教育[J].學周刊,2015(7):93.
[3]李風軍.小學語文教程中的愛國主義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3(49):277-278.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課題立項號:GS[2020]GHB329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