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學生進行語文積累,夯實學生語文基礎知識與基礎能力。結合群文閱讀教學方式的運用,是提升學生語文知識積累能力的有效方法。本文將通過以學生為主體融入合理閱讀內容、利用群文閱讀提升語文教學效果、多媒體信息技術提升閱讀趣味性、多元群文閱讀內容強化思維能力四個探究方向對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24-048-03
【本文著錄格式】班杰.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分析[J].課外語文,2021,20(24):48-50.
群文閱讀是依據語文閱讀教學而開展的拓展性教學方式,使學生在豐富的閱讀文本中感受其中的相同及差異,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融入思考的元素,從而促進提升學生語文閱讀學習效果,為發展學生語文綜合水平奠定基礎。
一、以學生為主體融入合理閱讀內容
小學生的主體意識相對較弱,其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偏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身份,使學生在群文閱讀中進行自主閱讀、自主探究,以此達到提升學生語文閱讀學習效果的同時,促進發展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群文閱讀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身份的方式比較廣泛。首先,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群文閱讀中自主分析,發現其中的關聯性,比如文章題材、寫作手法等均是學生探究的方向。另外,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搜集群文閱讀內容,根據語文教材內的相關內容進行拓展閱讀,從而促進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提升學生自主探究水平。例如:在小學語文《白鷺》的教學中,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期間,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課文中描寫白鷺的美好,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進行群文閱讀學習,使學生自主搜集相關閱讀資料,找到課外書籍中描寫鳥類、描寫自然的文章進行閱讀學習,使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掌握更多語文知識。
二、利用群文閱讀提升語文教學效果
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提升是小學語文教師的主要發展目標和教學方向。為了提升教學效率與效果,語文教師可以利用群文閱讀教學方式的優勢特點,對學生展開閱讀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較強的閱讀理解效果。對此,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單元課文群文閱讀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例如:在小學五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中,本單元的課文主要以《獵人海力布》《牛郎織女》等民間故事為主,這種閱讀文本是學生十分感興趣的。教師可以利用單元群文閱讀教學方式使學生感受本單元的主要學習內容,從中了解民間故事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群文閱讀教學方式在語文課文教學中的運用與單獨的課文教學方式相比較,具有更多的優勢,學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時教學效率得到了較強的提高。
三、多媒體信息技術提升閱讀趣味性
在針對小學生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最應注重的便是趣味性特點,無論是閱讀內容或是閱讀方式,均要體現趣味性特點,這是吸引小學生注意力,提升學生閱讀專注力的有效方法。對此,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方式作為輔助工具,結合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閱讀內容,將群文閱讀內容中的重點以多媒體課件展示,使學生更加清晰直觀地進行群文閱讀學習。例如:在小學語文《松鼠》的課文閱讀教學中,為了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方案,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將課文中生動形象細致的描寫方式以及對小動物的關心之情進行展現。同時利用互聯網的作用搜集與其相關的群文閱讀資料,使學生對說明文進行深度了解,同時掌握更多描寫小動物的方法和詞匯。因此,將多媒體信息技術融入群文閱讀教學方案中,是提升群文閱讀趣味性,強化群文閱讀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案。
四、多元群文閱讀內容強化思維能力
針對小學生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活動,要不斷拓展閱讀內容,群文閱讀不應局限在教材內或局限在固定的形式與范圍內,語文教師要加強課外閱讀文章的融入,從而幫助學生豐富學習內容,使學生在群文閱讀中開闊眼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例如:在小學語文《圓明園的毀滅》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搜集更多課外資料,使學生探究與圓明園毀滅相關的文件,同時幫助學生了解八國聯軍的暴行,促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課文中心思想,同時為將來的歷史學習奠定基礎。在學習《司馬光》這節課程時,教材之中只是講述了司馬光兒時砸缸的故事,但除此之外,司馬光作為我國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主持編纂了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這位歷史名人,在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將《資治通鑒》文章節選,讓學生進行閱讀。這樣的多元群文閱讀教學,無疑是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因此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可采取的一種群文閱讀方式。
五、創設條件促進群文閱讀
群文閱讀對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是有重要促進作用的,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努力創設條件,促進學生群文閱讀。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第一,開設圖書閱讀角。學生的群文閱讀需要大量的書源,為彌補學生書源不足的問題,教師可以動員班級中的所有學生將自己喜歡的圖書奉獻到班級當中,從而組建教室閱讀角。這就可以促使學生相互輪流分享書籍,擴增學生的閱讀量,為學生的群文閱讀提供保障。第二,提供豐富閱讀時間,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閱讀學習發展需要,為學生推薦適合的圖書和讀物,實現校內外群文閱讀的有效溝通。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早讀和自習期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空間,讓學生進行大量的圖書閱讀。此外,還應該為學生制定讀書計劃,如每周規劃出一兩節課時,保證學生的閱讀,為群文閱讀的有效進行提供保障。最后,開展豐富多樣的閱讀活動,學校和班級可以經常組織開展各種與群文閱讀有關的“讀書”活動,如朗誦比賽、故事會、圖書節等,通過這些讀書活動的開展,為學生創設更多閱讀的機會,從而為學生的群文閱讀提供保障,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如在筆者執教的過程中,就曾帶領班級中的同學,開展以“魯迅”為專題的名家群文閱讀活動,讓學生閱讀《三味書屋》《狂人日記》《風箏》等魯迅作品,這樣的名家群文閱讀活動開展,更好地豐富了學生的閱讀視野,同時也促使學生更深一步地走進了“魯迅”的世界。
六、注重聯系,確保群文閱讀教法科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明確地認識到,群文閱讀并不是簡單的疊砌與堆加,必須要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群文閱讀組合。本文建議按照議題引導、文本架橋、師生共讀的流程方法進行群文閱讀教學。首先,議題引導,主要是指要建立群文閱讀的核心“議題”,教師可以從表達方式、體裁風格、名家名篇等幾個方面,確定議題。如劉湛秋的《雨的四季》、汪曾祺的《昆明的雨》,都是寫“雨”的散文,教師就可以以“不同的雨”作為議題,帶領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其次,文本架橋則是指教師要立足于教材文本,按照“1+X”的模式,其中“1”即指教材文本,而“X”則是指相關的課外讀物,并從“1+X”之間的聯系,創建議題。最后,師生共讀,主要是指,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共同展開閱讀。在學生群文閱讀中,難免會有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而師生共讀,發揮出師生雙方的作用,不僅可以及時解答學生的問題,還可以促進師生雙方的感情,可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七、科學引導、以議題設計文本架橋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為保證教學有效性,應當對議題內容予以合理選擇,在確立議題后引入閱讀教學。教師在選擇議題時應當將其與教學主題進行分離,因在群文閱讀教學中議題作為其主導性核心,具有較強的閱讀主旨思想指向性。因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當重視議題引導,在具體選擇中保證議題的科學性也成為較為重要工作之一。教師需要從整個題材風格與現行表達手法、方式入手,可以在議題選擇中以人文、思想、文學等較為突出的風格為切入點,選擇與作者同期的創作展開群文閱讀,針對語言風格與文學特征進行分析,從而探索具體文學特征,了解文學發展。在群文閱讀中將議題作為選文的思考點也是基本要素之一,議題的正確引導對于推動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發展而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除此之外,利用議題引導設計文本架橋,是指以多元化教學模式羅列閱讀框架,使學生能夠在明晰的架構中填補閱讀空白。教師以課程主體進行發散引導,通過比較、分析等方式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進一步拓展閱讀思維,使學生能夠在創設的情境中對同一類文章展開聯系,從而對其所描繪的形象進行深入挖掘,領會作者對于人物形象塑造的獨特魅力,進一步推動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良好發展。
八、綜合考慮學生興趣愛好,喚醒學生的群文閱讀期待
小學生的語文基礎和閱讀理解能力都不夠完善,對于參與群文閱讀的態度通常是源自興趣,興趣不僅是學生產生主動閱讀行為的第一要素,更是增強群文閱讀教學質量的助燃劑。除此之外,由于群文閱讀在我國小學語文教學體系中起步較晚,學生對這種閱讀模式都感到陌生,更需要以激趣手段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這對教師應用教學手段的趣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往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在設計群文組合以及開展課堂教學時,都忽略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心理需求,或是選取的文章內容、難度不符合學生的學情特點,或是采用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缺乏趣味性和創新性,不但會導致群文閱讀課堂氛圍枯燥沉悶,甚至會引發學生對群文閱讀的抵觸情緒。面對這種不良局面,教師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必須夯實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精神,始終以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發展規律為群文閱讀教學方案設計基準,一方面可以從根本上喚醒學生的群文閱讀期待,拉近學生與文本組合的距離,另一方面也能讓群文閱讀成為學生的快樂所在,從而不斷完善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和語文核心素養。比如,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我國的世界遺產”一單元中,單元內的《長城》《頤和園》以及《秦兵馬俑》三篇課文都是以“世界遺產”為主題,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入課外文章《泰山斬云劍》和《仰望布拉達》,和教材課文共同組成群文組合。在實際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資源中搜集和群文篇章相關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資料,制成有聲有色、圖文結合的群文閱讀課件,帶領學生一邊觀看課件一邊開展群文閱讀,不但可以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激發學生的深度閱讀興趣,也能利用直觀形象的多媒體情境引領學生步入世界遺產的景觀長廊,使學生感受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沛的世界遺產,從而攻克群文閱讀重難點,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九、積極組織群文議題討論活動,構建互動化群文閱讀模式
在過往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的教學思維都陷入誤區,他們一直占據群文閱讀課堂的主體地位,怎么教、怎么學都是由教師一人決斷,學生鮮少擁有自主交流的機會。這種教學模式是非常不科學的,不僅弱化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也無益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思維品質的形成與發展。基于此,在新時期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深度明確自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積極組織群文議題討論活動,一方面可以構建互動化群文閱讀模式,另一方面也能在合作探究中強化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從而大幅度提升群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比如,在教材四年級上冊“中外童話”一單元的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根據每篇童話的內容為學生設計探究議題,然后將學生分為5—6人為一單位的小組,鼓勵學生針對議題開展討論活動,不但可以深化學生對童話內涵的理解,在童話故事中接受美好情感的熏陶,還能使學生體驗到與伙伴互動學習的快樂,從而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群文閱讀能力同步發展。
將群文閱讀教學方案與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相結合,是促進發展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有效措施。為了進一步提升群文閱讀教學質量,語文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運用的針對性,從而促進個性化閱讀教學方案的實施。
參考文獻
[1]張紅,夏玉鳳.小學語文教材內外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的探索[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5).
[2]冷福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環節關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策略分析[J].華夏教師,2018(9).
作者簡介:班杰,1979年生,甘肅舟曲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