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松



【摘要】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是衡量小學數學教學效果的標準之一。培養小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要求教師利用多層次教學形式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植樹問題;高階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內容。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把人的認知思維過程從低到高分為六個層次: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高階思維是指發生在較高認知水平層次上的心智活動或認知能力。高階思維是高階思維能力的核心,高階思維能力不僅體現了知識時代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而且是人類適應時代高速發展的必備素養和關鍵能力[1]。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科特點,通過探索知識的內在聯系,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感悟化歸思想,強化學生的應用,由拓展到建模等多層次教學,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從而實現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果與數學核心素養的目的。本文將以“植樹問題”的教學為例,探索小學數學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聯系內在,思維由“單點結構”衍生為“多點結構”
“植樹問題”培養的是學生綜合實踐能力,要求學生結合情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發現知識點的內在聯系,使學生的數學思維由“單點結構”衍生為“多點結構”,形成由單點到多點,由多點到面,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片段1】
出示例題:在全長150 m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10 m栽一棵樹(兩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樹?
教師:同學們,看到這個問題,首先我們想起什么呢?
生1:如果把150 m的小路看成一條線段,每隔10 m栽一棵樹,我想到了平均分的問題(如圖1)。
通過分析和觀察,學生發現了“植樹問題”和平均分問題(除法問題)的內在聯系,發現了求出“段數”是解決“植樹問題”的關鍵點。教師通過這樣的教學,不僅幫助學生的數學思維由“單點結構”衍生為“多點結構”,由“平面”衍生為“多維”,而且促使學生把數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認知結構,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形成。
二、動手畫圖,培養學生數形結合思想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曾經說過:“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2]小學生大多數處于形象思維階段。通過數形結合將抽象數字與直觀圖形進行轉換,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理解問題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
【教學片段2】
教師:正如剛才同學所說,“如果把150 m的小路看成一條線段,每隔10 m栽一棵樹”,我們怎樣形象地、簡明地找出150 m與10 m之間的數量關系?
生1:可以畫出線段圖試試。
學生通過動手畫出線段圖,很快發現了150 m與10 m之間的數量關系,并列出式子“150÷10=15(段)”,計算出段數。數形結合的最大優勢在于可以用感性的方式表達出理性思維。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采用數形結合方式不僅可以將抽象的解題思路、數學概念和直觀形象的圖象結合起來,而且可以讓學生的思維過程、思維軌跡可視化,有利于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由繁復化簡單,讓學生感悟化歸思想
將一個問題由難化易,由繁化簡,就是化歸思想,也稱為歸結思想或者轉化思想。在解決復雜的數學問題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感悟化歸思想,讓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探索數學知識的本質、深層規律,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教學片段3】
教師:同學們已經列出了式子“150÷10=15(段)”,計算出段數,但是這個段數等于要栽種的棵數嗎?
生1:150 m這么長,怎么畫線段圖呢?
教師:我們可以先這個把問題化歸成簡單問題。假設要在全長50 m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10 m栽一棵樹(兩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樹?同學們可以試畫出線段畫(如圖3)。
教師:那么,如果要在全長60 m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10 m栽一棵樹(兩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樹(如圖4)?
教師:從這些線段圖和計算結果,我們能發現什么規律嗎?同學們可以運用合理推理思想,列表進行歸納一下。
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理推理發現:例題“在全長150 m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10 m栽一棵樹(兩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樹?”與“在全長50 m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10 m栽一棵樹(兩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樹?”的實質是一樣的,只是后者比前者更簡單。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化歸思想,化繁為簡,讓學生從簡單的問題入手進行研究,便于學生發現數學問題的本質規律,得出了“總長÷間隔=段數,段數+1=棵數”的結論。這一規律不僅可以應用于解決“總長是150 m、15000 m、150000 m……間隔是4 m、8 m、10 m……”的植樹問題,而且可以應用于解決與植樹問題類似的“敲鐘問題”“橋墩問題”“路燈問題”等問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與高階思維能力。
四、深入拓展,強化學生的應用能力
拓展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新的東西,讓學習效果產生質的變化。通過拓展學習,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而且可以讓數學知識內化,提高應用能力,為數學建模奠定基礎。
【教學片段4】
教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研究的是兩端都要栽的“植樹問題”, 如果問題變化為“在全長150 m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10m栽一棵樹,①只栽一端,一共要栽多少棵樹?②如果兩端都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樹?
學生運用前面的分析方法,畫出線段圖,列出表格進行合理的推理,進而得出結果。
生1:如果只栽一端,栽種的棵數=段數,150÷10=5(棵)。
生2:如果兩端都不栽樹,栽種的棵數=段數-1,150÷10-1=4(棵)。”
通過拓展學習,學生可以對學習到的數學方法進行多次練習,將這些數學方法銘刻于頭腦當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高階段思維。
五、總結提升,建立數學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又稱為數學建模,是學生通過對現實生活客觀存在的事物(或具體生活情境)進行觀察、分析、思考、推理、驗證,抽象出數學問題,并利用數學的方法表達出來。數學建模是學生高階段思維能力的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逐步培養學生的建模素養,從而提高學生的高階段思維。“植樹問題”的研究過程就是一個數學模型的建模過程(如圖7)。
高階思維能力是學生必備的能力,是可以讓學生一生受益的素質。小學數學教師要把教學的著眼點放在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上,通過多層次教學,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美)洛林·W·安德森.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分類學視野下的學與教及其測評(完整版)(修訂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0.
趙紅.圖像表征:兒童理解數學的助推器[J].小學教學參考,2019(20):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