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少科
【內容摘要】教師如何引導九年級學生深度學習酸堿鹽章節的知識,是初中廣大化學教師亟待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教師要聚焦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從課前、課堂、課后逐步入手,讓課內和課外相結合,讓教學觸及學生的心靈。
【關鍵詞】深度學習 初中化學 酸堿鹽教學策略
九年級是初中學生最為關鍵的一年,在這一年的化學學習中,酸堿鹽章節相關知識的學習是重中之重。而這部分知識涉及的化學實驗多、重難點眾多,許多學生學習倍感吃力,成為其無法逾越的鴻溝。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寫道:“學生學業落后、成績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沒有學好。”可見,第一次學習好新知識對學生至關重要。那么,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酸堿鹽知識的有效學習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例談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化學酸堿鹽教學策略,和大家共勉。
一、課前:磨刀不誤砍柴工
1.引導學生復習舊知
酸堿鹽這部分知識在初中化學中的地位,就像一座高山的山頂。只有學生在前面章節的學習中,一步步對氧氣、二氧化碳、金屬、溶液、化學用語、化學計算、原子結構等基礎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對探究性學習活動有一定的實踐體驗,才能順利學習酸堿鹽的知識,到達山頂。
“復習是學習之母。”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復習舊知識。教師在“預習單”中以問題形式呈現,讓學生回頭望,查漏補缺。如教學酸、堿與指示劑作用時,課前復習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實驗。教學稀酸的化學性質時,復習金屬的化學性質。在寫涉及酸堿鹽化學性質的方程式時,復習化合價口訣及化學式的寫法、讀法,尤其是含有原子團的化合物化學式,舉例讓學生去寫、讀。引導學生歸納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判斷置換反應及復分解反應類型時,復習物質的分類等。
2.推薦課外閱讀資料
在酸堿鹽的教學中,涉及的物質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和科學技術中有著廣泛的用途,與人類的生存、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搜集相關的化學趣味資料、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小故事、知識卡片、課外小實驗等,課前推薦給學生閱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酸、堿與指示劑作用時,課前可以給學生推薦趣味資料——神奇的牽牛花,趣味故事——酸堿指示劑的發現等。教學常見的酸時讓學生閱讀——形形色色的酸,趣味故事——王水的故事等。
3.精心研制“學習設計”
陳靜靜博士在《學習共同體:走向深度學習》一書中提到:“要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就要進行高品質的學習設計,這是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要讓學習設計更加清晰、明確,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結果得到更具象化的呈現,可以研制‘三單,即“預習單”“學習單”和“作業單”。以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十單元課題2《酸和堿的中和反應》第1課時為例,可以這樣制定“三單”:
【預習單】
(1)說一說酸堿指示劑在不同性質溶液中的顏色改變情況。
(2)說一說我們目前學習了酸的哪些化學性質?并寫出有關的化學方程式。
(3)說一說我們目前學習了堿的哪些化學性質?并寫出有關的化學方程式。
(4)答一答。
酸和堿在組成上,各有什么特點?
酸有相似的化學性質,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堿有相似的化學性質,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5)做一做、看一看。
向試管中的藍色沉淀Cu(OH)2中加入稀鹽酸后,有什么現象發生?
向試管中的紅褐色沉淀Fe(OH)3中加入稀鹽酸后,有什么現象發生?
在試管中先加入少量NaOH溶液,再用膠頭滴管吸取稀鹽酸,逐滴加入試管中,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
NaOH溶液和稀鹽酸是否發生了化學反應?如何設計實驗驗證呢?
(6)課外趣味閱讀:松花皮蛋的起源傳說。
【學習單】
★學習目標★
1.會設計實驗證明常見的酸與堿之間能發生反應。
2.理解中和反應的實質及概念。
3.了解中和反應的應用。
★學習任務★
【活動一】學生實驗:探究NaOH溶液與稀鹽酸之間的反應
【分組實驗1】
在試管中先加入少量NaOH溶液,再用膠頭滴管吸取稀鹽酸,逐滴加入試管中,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
問題發現:
(1)為什么試管中沒有明顯現象?無明顯現象,是否代表這兩種物質不反應?
(2)你有什么辦法可以讓那些“看不見的現象”展示在大家的眼前?(提示:可以想想該反應發生前后,溶液的酸堿性有無發生變化,是否可以抓住酸堿性的改變讓現象顯現呢?)
【分組實驗2】
(1)分組討論:該如何借助指示劑,設計簡單實驗,探究NaOH溶液和稀鹽酸之間的反應。
第1種方案:向NaOH溶液中先滴加無色酚酞溶液,振蕩后滴加稀鹽酸,再振蕩并觀察現象。
第2種方案:向稀鹽酸中先滴加無色酚酞溶液,振蕩后滴加NaOH溶液,再振蕩并觀察現象。
第3種方案:向NaOH溶液中先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振蕩后滴加稀鹽酸,再振蕩并觀察現象。
第4種方案:向稀鹽酸中先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振蕩后滴加NaOH溶液,再振蕩并觀察現象。
閱讀課本P60,說一說課本上用的是哪一種實驗方案?
(2)分組實驗:按照4種實驗方案分別進行實驗,對比實驗現象,分析討論,說一說哪種方案是最佳方案,并把最佳方案的實驗步驟、現象、解釋寫出來。
3.思考:如果用玻璃棒蘸取【實驗2】最佳方案實驗中所得的少量溶液在玻璃片上,用酒精燈加熱蒸發,觀察實驗現象。玻璃棒上出現什么現象?
(1)交流討論:這個固體是氫氧化鈉嗎?為什么?
(2)反思:NaOH溶液與稀鹽酸之間是否能發生化學反應?
4.結論:寫出反應原理的化學方程式。
拓展與遷移:如果改用NaOH溶液或Ca(OH)2溶液與稀H2SO4進行實驗,結果會怎樣?為什么?
【活動二】中和反應的實質及概念
1.觀察課本P60圖10-14 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的微觀示意圖,請用微粒的觀點對該反應作出解釋?并說說該反應的發生實際上是哪兩種微粒之間的反應?
2.怎樣的化合物稱為鹽?鹽在水溶液中能解離出什么離子?什么叫中和反應?
3.思考: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嗎?
【活動三】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閱讀課本P61,說一說中和反應在實際中有哪些應用?
【作業單】
1.下列各組物質間的反應,要借助酸堿指示劑才能判斷二者發生反應的是( )
A.大理石和稀鹽酸 ?B.石灰水和稀鹽酸
C.鐵銹和稀硫酸 ? D.鎂條和稀硫酸
2.某化工廠用40kg15%的氫氧化鈉溶液洗滌一定量硫酸廢液,洗滌后的溶液呈中性。這 ?一定量硫酸廢液中含H2SO4的質量是多少?
二、課堂:守得云開見月明
1.逐步落實好“三單”
課前,教師要批閱學生的“預習單”,以便及時發現學生預習中存在的問題,這樣課堂教學時更有針對性。
課堂上,教師根據學生預習時存在的問題和本節課的重難點,引導學生借助“學習單”,通過自學、小組討論交流,通過實驗操作(或觀看微視頻)、帶著問題讀課書、勾畫重點語句、討論交流困惑、展示點撥歸納等方式深入思考、突破學習重難點。教師在課堂上不斷巡視、傾聽、指導、答疑,引導學生理解、掌握所學知識,實現深度學習。
課后,發放“作業單”,對學生進行延伸拓展的學習和變式訓練等。
2.主抓“三酸兩堿四鹽”
在整個酸堿鹽知識的教學中,教師要主抓“三酸兩堿四鹽”,即三種酸(HCl、H2SO4、HNO3);兩種堿[NaOH、Ca(OH)2];四種鹽(NaCl、Na2CO3、CaCO3、CuSO4)。也可以圍繞“液體線”:酸、堿、鹽(三酸兩堿四鹽)→酸堿指示劑→中和反應→化學肥料這條主線組織教學。
3.答疑解惑注重方法
學習貴在學以致用。課后,教師發給學生的“作業單”,習題盡量是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經典例題,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化學,不產生畏懼心理。做題時,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充足時間。教師對于學生不懂的問題答疑解惑時,除了公布答案,還要注重答題策略、方法的引領。如:命題意圖、知識在再現、知識的縱橫聯系、錯誤率較高題的錯因分析和應對策略、此類習題的解題方法和規律、如何挖掘隱含條件、題中滲透的學科思想和方法等。答疑時做到舉一反三。當然,教師也不要操之過急,需慢慢引導。
三、課后:吾將上下而求索
1.多彩課外實踐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一次實踐活動都是一次奇幻之旅。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鼓勵學生進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活動主題可以是課本上的,如自制酸堿指示劑、鮮花變色、制作“葉脈書簽”等。也可以是教師提供的,如學習了《酸和堿的中和反應》后,可以布置這樣的實踐活動:同學們在網上搜集松花蛋的制作方法,和父母一起試著做一做。
2.多種形式梳理知識
酸堿鹽這部分知識雖然龐雜,但我們可以圍繞上面提到的“液體線”,適時地引導學生梳理知識。形式可以多樣化,如思維導圖、知識樹、課堂筆記、手抄報等。學生在梳理的過程中,形成知識網絡,加強理解記憶。同時,在做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及時查看自己梳理的知識點,查漏補缺,在理解的基礎上靈活運用知識。
結語
要讓學生在酸堿鹽章節的學習中實現深度學習,避免出現大量重復甚至機械重復的練習或訓練,需要我們教師聚焦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從課前、課堂、課后逐步入手,讓課內和課外相結合,讓教學觸及學生的心靈。“積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塵以崇峻極。”只要我們堅持學中做、做中思、思中行,我們的教學將更有魅力,孩子們的學習將更有活力!
【參考文獻】
[1]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劉月霞,郭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理論普及讀本)[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3]陳靜靜.學習共同體:走向深度學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作者單位:渭南市臨渭區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