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吉
【摘要】閱讀教學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近年來,對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小學生語言基礎薄弱,閱讀積累量少,對文章的理解有時會存在困難。針對這一問題,思維導圖漸漸走進了小學語文課堂。借助于思維導圖,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把握閱讀規律,窺透文章脈絡,逐步提高閱讀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小學語文;思維導圖;閱讀能力
小學教育階段是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階段,小學語文也是從識字開始的基礎教育。提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個由易到難、由直觀感知到理性分析的一個復雜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會逐步提升,邏輯分析能力會逐步增強,對事物的認識水平會逐步提高。為了優化這一過程,語文教師可以借助于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文章中的故事情節,掌握一篇文章中組織語言的規律。本文將就此展開詳細論述。
一、思維導圖指導下閱讀教學的優勢
思維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它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思維導圖充分運用人類左右腦的機能,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時是存在障礙的。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學生有時不明白教師講的內容,有時跟不上語文教師的思路;相反,教師有時不明白學生心中所想,不明白學生對自己所講的知識理解到何種程度。此時,借助于思維導圖,師生之間可以增進理解。也就是說,思維導圖等于為師生交流和增進相互理解搭建了一座橋梁,它能將抽象的思路變得具體化、可視化。小學生學過的知識容易遺忘,有時,教師在課上講解時,學生覺得自己明白了。可是,過不了多長時間,教師如果再針對某篇文章提出相同的問題,學生就不會回答了。深挖這里面的原因,關鍵在于學生沒有建立一套分析具體問題的思路。也就是說,學生學過了知識,沒有形成能力。借助于思維導圖,學生在復習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導圖重新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從而回憶起教師當初在課上所講的內容,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新型學習方法。
二、思維導圖指導下的閱讀教學具體教學方法
(一)教學思路可視化,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要想讓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教師可以借助于教學思路的可視化來體現。教師可以一邊帶領學生分析課文,一邊將自己分析文章的思路在黑板上寫下來。學生參照教師分析問題的思路,會漸漸認識到閱讀文章的規律。學生將思維導圖記下來,課后自己可以按照導圖的思路一邊重新審視課文,一邊回憶老師在課上所講,這無疑會加深學生對文章的印象。通過長期的類似訓練,學生分析文章的能力會逐步得到提高。
例如,在《西游記》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師徒四人列為思維導圖的中心,進而按故事發展順序進行思維導圖架構的完善,引導學生了解故事的發展脈絡,并將人物的形象特點凸顯出來。利用思維導圖在課堂上講解文章內容,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并把握文章的主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老師也可以使思維導圖形成一個持續不斷的問題結構,讓學生在不斷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習熱情。隨著高年級學生文章閱讀難度的增大,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內容和線索也會變得更加復雜,將思維導圖應用于文章的內容梳理過程可以更好地理清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從而提高對文章的理解。思維導圖的繪制并不是由學生獨立完成的,語文教師要做好的指導工作,幫助學生節約閱讀時間,提高閱讀能力、效率。
(二)學習思路清晰化,增強自主學習效果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所能接觸到的課文以記敘文為主,記敘文通常包含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六要素。教師在帶領學生分析課文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嘗試自己按照這六要素來畫思維導圖,以此來理清文章的脈絡。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必然多次閱讀課文,這樣既能熟悉文章內容,也能漸漸摸到作者創作時的思路。
比如,在閱讀《西游記》這部小說時,通過思維導圖構建將能夠更好地提升內容呈現的完整性,尤其對于情節連貫性較強的小說作品而言,將思維導圖融入到人物情節以及事件線索的梳理過程中,將能夠在整體上把握這本書主要說了什么內容,關鍵的情節有哪些,情節之間是如何串聯的。其中運用思維導圖可以將師徒四人的取經歷程展現出來,期間將不同的細節描寫以及情節發展展現在思維導圖上,將能夠更好地為學生展現了一個更加完善的“閱讀地圖”,進而加深學生對整本書的理解和把握。在思維導圖中,學生可以更好地針對小說中的情節進行導圖構建,由此為尋找和還原作者閱讀思路奠定良好基礎,同時學生也能夠在不斷發現和尋找作品內容關聯的過程中深化對故事情節的認知,進而使得名著閱讀成為一種探尋故事發展的重要方式。
(三)知識理解簡單化,增強合作學習效果
合作學習模式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竭力探討的新型教學模式,因為學生借助于合作模式可以提高團隊協作能力、與人溝通能力,還可以在合作過程中認識到其他同學身上的長處,及時地取長補短。可是,由于小學生相互之間溝通理解存在困難,所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開展合作學習,語文教師一直沒有找到非常適合的辦法。現在,借助于思維導圖,學生可以將各自閱讀文章的思維導圖畫出來,同學之間可以通過對比思維導圖展開合作討論,這無疑會使合作學習變得高效。
例如,在小學語文四年級的課本中,更有《飛向藍天的恐龍》《琥珀》等這樣具有濃郁奇幻和歷史色彩的課文。而在這一單元的課后習作中,也有著“我的奇思妙想”這樣一個題目,圍繞這一題目開展的課堂,將學生分組顯然能夠達到更好地課堂效率。比如將全班學生分為三人一組,在這樣一個課題中,小組里一個人收集小組成員中每個人對這個課題所提出的設想,第二個人將這些收集到的東西整合起來,把相似的內容組合,再分點描述出大家的想法,而另外一個人就可以負責在班級里分享自己小組的最終成果,所以說將學生進行分組學習不僅能提高他們的溝通與交流能力,更能讓他們在這之中學習到他人身上自己所沒有的精神品質和學習方法。可見,類似故事的創作是在思維導圖的指示下完成的。也就是說,思維導圖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閱讀素材題材豐富,風格千差萬別。教師在帶領學生構筑思維導圖的時候,應本著促進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提高學生歸納總結能力的原則,在啟發、提示的過程中,與學生一同完成思維導圖的構建。對于個別文章,教師還可以構筑多個思維導圖,依據寫作思路、創作風格、語言特點等不同角度構筑不同的思維導圖,這樣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分析能力。
【參考文獻】
[1]文建軍.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中的有效應用[J].甘肅教育,2019(6):59.
[2]嚴英.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9(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