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高 吳艷青 雷前虎 趙鑫 閆星元


摘要:在總結河北某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試點的基礎上,提煉出以雙規互通為平臺、以三層遞進為核心、以四維一體為目標的“DTF”人才培養模式。在頂層設計上,以招生招工聯動、校企資源共享、標準體系重構、培養模式創新、教學團隊雙兼、評價多元多維為理論導向;在構建原則上,遵循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課程設置與職業標準,教學環境與生產過程,實驗實訓與崗位操作,學校考核與企業評價,校工作室與企研究所等相結合的原則;在操作實施上,推進校企招生招工一體化、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建設、三層遞進實訓、建立制度運行保障體系,實現校企深度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產教融合; 現代學徒制; 培養模式
現代學徒制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旨在通過學校、企業深度合作,采用教師、師傅聯合傳授,以培養學生技能為主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為高職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1]。現代學徒制自2014年教育部首次提出,2015年國家首批試點,直至目前經歷了5年的探索與實踐,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現象。各個高職院校結合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特點加強改革的力度,加快了探索的步伐,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路徑。以河北某高職院校的試點實踐為依托,從理論上揭示現代學徒制是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主要特征的新型職業教育制度,提煉構建出以雙規互通(Double Track interchange)為平臺、以三層遞進(Three level progression)為核心、以四維一體(Four dimensional integration)為目標的“DTF”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為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體系提供經驗借鑒。
一、現代學徒制“DTF”人才培養模式的頂層設計
現代學徒制與高職教育的有效融合,其本質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也就是說產業融合教育,教育結合產業,職業教育體系中的招生方式、標準體系、導師團隊、資源建設、培養模式、管理機制等每個環節企業都深度參與其中,構成校企雙主體共育的一種新型的教育機制。現代學徒制相對于傳統學徒制和職業教育培養機制都具有較大的差異性,是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理論導向。
(一)招生招工聯動
職業教育由單一學校為主體的教育方式,發展到校企雙主體的育人機制,最大的特征體現在“招生招工聯動性”。主要表現為招生招工一體化,校企雙主體聯合招生形成招生招工一體化方案。方案包括:招生措施、錄取方式、學徒崗位、學徒待遇、晉升空間、學籍管理、學分銀行、畢業條件、1+X證書內容規范招生錄取和企業用工程序,明確學徒的學校學生、企業員工雙重身份,保障學生(學徒)的合法權益。
(二)校企資源共享
校企深度融合,發揮校企各自優勢資源。高職院校有自身的辦學優勢,比如人才培養體系、教學理念、專家教授、科研技術服務等。合作的區域大型企業同時具備其自身的優勢,例如企業制度、企業文化、市場、生產一線、機器設備、能工巧匠、研發等優勢資源。可以將兩種資源有效共享,充分利用企業生產場所、學校技能大師工作室、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等分工協作、各司其職,發揮校企雙方的場所、工藝、設備、文化、人員等優勢,共同開發吸納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和典型生產案例課程體系,形成共建共享的教學資源。
(三)標準體系重構
現代學徒制的專業設置一般根據區域產業特點,對接產業人才需求而設置,課程內容設置主要來源于合作企業工藝流程及其職業標準,實踐教學過程主要借助企業的實踐生產車間按照生產過程來鍛煉學徒的技能[2]。這就需要打破原來的教學體系、課程內容、實訓方式,校企共同研討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質量監控標準、師傅選拔標準、評價考核標準、過程控制標準、實訓條件標準、人才培養標準等相關標準體系,全面落實、開展現代學徒制探索與實踐。
(四)培養模式創新
李克強總理對第十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作出重要批示,強調堅持“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努力造就源源不斷的高素質產業大軍”[3]。這為現代學徒制建設指明了人才培養目標,按照企業實踐生產工藝和學生(學徒)實際學習、工作、生活狀況,實行彈性學制學習實踐和學分銀行學分管理,工學交替、在崗培養,積極探索育訓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學生(學徒)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提升學生(學徒)的通識能力和創新能力。
(五)教學團隊雙兼
教師在傳統的高職人才培養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則更加強調職業技能的培養,這對高職院校的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高職院校教師一般屬于科班出身,理論知識較強,實踐教學能力較弱,而企業師傅長期在一線工作,能工巧匠輩出,實踐操作能力強,理論體系相對缺乏。推廣校企共同成立教學團隊,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承擔教學任務的校企雙導師機制。校企分別設計學徒教學崗位和學徒師傅崗位,共同建立雙導師選拔、培養、考核、激勵等機制,加大和完善校企雙導師互聘、雙向掛職、技術聯合研發力度和深度,努力打造專兼結合校企雙導師團隊。
(六)評價多元多維
現代學徒制對學生評價方式,由單一評價發展到多元多維評價方式,原因在于學校單方面對學生授課、實訓進行考核不能綜合評定學生能力,特別是在企業崗位的操作能力及創新能力方面。現代學徒制建設過程中需要不斷健全和完善教學管理與運行機制,同時需要構建學生多元多維評價體系。現代學徒制多元多維評價是指學生(學徒)學習、實習實訓、生產操作等教學過程中學習能力的評定由學校教師、企業師傅、第三方評價機構多元評價,涉及課堂量化、溝通交流、任務完成率、職業競賽、1+X證書、工匠精神、道德品質等多維評價,形成主體多元化、內容多維化的評價體系。多元多維評價體系有利于保障現代學徒制培養目標的實現,檢驗建設成效。
二、現代學徒制“DTF”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原則
基于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理念,現代學徒制“DTF”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校企雙規互通、教學三層遞進、目標四維一體”的現代學徒制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路徑。推行現代學徒制“DTF”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要遵循六個對接的原則。
(一)“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對接,實現人才培養精準化
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渴望適應產業發展的高技能人才。當前形勢下,人口紅利逐步減少,人才紅利更為緊張,企業招聘難,培養更難[4]。這為現代學徒制快速發展帶來了契機,為高職院校改革指明了方向。深度校企融合,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對接區域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實現精準人才培養。學院與合作企業成立現代學徒制學院,優化調整專業,精準對接產業人才需求,全面開展專業群現代學徒制人才試點,促進區域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全方位融合,通過人才培養精準化破解產業技術升級帶來的企業人才需求難題。
(二)“課程設置”與“職業標準”對接,實現培養內容崗位化
專業人才培養主要以課程為載體,課程設置直接影響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和目標。現代學徒制的課程設置是把職業標準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根據產業、企業特點形成活頁式、手冊式、工單式并配有新工藝、新技術、新規范的課程體系[5]。課程設置遵循學徒職業形成規律和認知發展規律,從企業崗位出發,貫徹“工作導向、模塊并行、工學交替、精技融匯、課證融通”的理念,以素質養成教育為先導,以職業技能培養為主線,貫穿創新和匠心意識訓練,構成綜合素質培養的模塊化課程結構,實現四維一體培養目標,促進素質、知識、能力協調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技術人才。
(三)“教學環境”與“生產過程”對接,實現教學環境企業化
教學環境是指影響教學活動的物理和心理環境,這里主要研究物理教學環境。教學環境對接生產過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專業理論學習環境與企業崗位環境對接,學生(學徒)在校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后(一般為3周),交替到企業生產崗位認知學習(一般為2周),稱之為“3+2”的理論教學模式,理論聯系實踐,有效促使知識轉化;二是專業實際操作環境與企業生產環境對接,該階段一般在大二下學期和大三上學期的整周實訓階段,學生(學徒)在校仿真實訓室和大師工作室實訓(一般為4周)后,交替到企業實際的生產車間輪崗實訓(一般為4周),稱之為“1+1”實訓教學模式,從仿真到工廠,工作室到研究所,遞進式技能傳授,有效促進了實踐技能提高。學校教學環境對接企業生產過程環境實現教學環境企業化,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學徒)知識轉化和技能提高,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提供借鑒。
(四)“實驗實訓”與“崗位操作”對接,實現教學實訓項目化
實驗實訓是以借助模擬任務為教學載體,在學校工作室進行單項練習、實驗虛擬仿真等模擬練習方式,進行簡單的模擬實踐能力培養;崗位操作是在固定工作崗位上,作為企業員工承擔實際工作任務和技能競賽,鍛煉生產技能和工匠精神,完成實際生產任務,進行復雜的真實實踐能力培養。“實驗實訓”與“崗位操作”進行有效對接,以企業實際生產項目為載體,大大提高了實訓效率,讓學員更易更快地適應真實的工作崗位。
(五)“學校考核”與“企業評價”對接,實現教學考核過程化
考核不僅僅是對學生(學徒)學習效果的考核,更是對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種反思。學校考核與企業評價對接的主要內容為:學生(學徒)成績=校內理論學習成績+企業實踐操作成績。其中校內理論學習成績=理論成績+仿真實訓成績+工作室工作成績+技能大賽成績+1+X證書;企業實踐操作成績=識崗練習成績+輪崗操作成績+頂崗上崗業績+技能比武成績+研究所工作成績。學校考核主要采取“教師評價+小組評價+課程組評價”等形式;企業考核主要采取“師傅評價+人力資源部門評價+小組評價”等方式。現代學徒制采用“學校考核+企業評價”的全過程評價方式能夠有效檢驗人才培養質量,發現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能有效解決問題。
(六)“校工作室”與“企研究所”對接,實現成果研發共育化
學校工作室與企業研究所對接,選拔優秀的雙師團隊和表現優異的學員進入工作室和研發室,企業在研究所研究的產業升級或技改項目的子課題部分轉移到學校工作,讓學校教師團隊和學員參與研發,發揮校企資源優勢,能夠有效實現企業生產項目共育化。這一過程既鍛煉了教師隊伍,提高了學校教師科研水平,又使學員熟知即將就業的單位,在專業技能上得到有效提高,更為重要的是企業研發項目得到有效的推動,提高生產效率。
三、現代學徒制“DTF”人才培養模式的操作實施
現代學徒制“DTF”人才培養模式核心內涵是指:D—Double Track interchange(雙規互通),創新校企合作路徑,通過校企深度合作,政府、行業多元推動,打通學校和企業合作渠道,實現校企雙軌互通;T—Three level progression(三層遞進),創新實踐教學體系,以雙規互通的雙主體一體化育人平臺,構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工匠精神”,構建“識崗練習→輪崗實操→頂崗上崗”的三層遞進實踐教學體系;F—Four dimensional integration(四維一體),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依據國家專業目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教學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專業實訓教學條件建設標準等制定“懂知識、精技能、樹匠心、能創新”四維一體的現代學徒制人才人才培養目標,“DTF”人才培養模式路線如圖1所示。
(一)推進“雙招生、雙協議、雙身份、雙福利”招生招工一體化
推進招生招工一體化是實施現代學徒制“DTF”人才培養模式的首要步驟。河北科技工程職業技術大學推進校企招生、招工一體化的主要內容包括:“雙招生”“雙協議”“雙身份”和“雙福利”等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雙招生”,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的雙招生。招生即招工是指校企雙方成立聯合招生小組,制定招生計劃及標準,共同甄選學生(學徒);招工即招生是指在擴招100萬的政策指導下,企業招納社會退役軍人、農民工等人員作為企業員工[6],再通過擴招方式入學、入籍,校企共同培養的方式;二是“雙協議”,學校與企業簽訂現代學徒制試點戰略合作協議,學校與學徒、企業簽訂三方保障協議,實現深度校企合作和保障校企生三方合法權益;三是“雙身份”,現代學徒制班的學生簽訂三方協議后享有兩種身份——學校學生和企業員工的雙身份。四是“雙福利”,學生入學即入司,從入學起即計算工齡,學習雙向獎學金,學徒畢業后進入公司,直接轉正定級,減免學費,繳納“五險一金”等享有校企的雙重福利。招生招工一體化不僅能夠解決校企的進口問題,還能共同選拔適合專業學習和企業發展的人才雛形,實現校企的雙贏。
(二)構建“名師執教、大師指導”校企雙導師團隊
構建校企雙導師團隊是實施現代學徒制“DTF”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任務。河北科技工程職業技術大學現代學徒制雙導師的團隊建設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成立專家監督委員會,委員會是由校企的教務處和人力資源人員組成,主要的職責是制定雙導師管理辦法,確定雙導師的聘任條件,負責雙導師選拔、雙向聘任、考核管理、監督激勵等工作。第二,組建雙導師團隊,校企依據《現代學徒制“雙導師”管理辦法》選拔出德才兼備、知識扎實、技術大師的雙導師團隊,簽訂雙導師聘用合同,明確學校教師、企業師傅的工作職責。第三,建立雙導師培養計劃,對于理論知識扎實,但實踐能力相對不足的學校教師,有計劃、有組織到企業生產鍛煉,一般每年為期3個月,交替分批進行;對于企業師傅具有技術精湛,實踐操作能力強,但是理論知識和教學方法欠缺,也是有計劃、有組織來校帶薪學習,一般每年為期1個月,集中分批進行。通過校企雙導師協同育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師資需求。
(三)開發“模塊化、工單式、碎片化”課程體系和教學資源
開發模塊化課程體系和信息化教學資源是實施現代學徒制“DTF”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手段。河北科技工程職業技術大學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第一,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依據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對接產業需求和職業標準,構建主要包括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專業實踐環節、專業創新實踐等模塊的模塊化課程體系;第二,開發“工單式”教材,根據企業的生產工藝、崗位標準、機器設備、典型案例等的內容,共同開發一批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或校本教材并配套信息化資源的工單式課程;第三,研制“碎片化”教學資源,把課程內容分解成若干個知識點,并將每個知識點制作成ppt、短視頻(2-5分鐘)、動畫、慕課、經典案例等“碎片化”教學資源,上傳到職教云、學習通等平臺方便學生(學徒)及時在平臺上學習和交流。
(四)落實“識崗-輪崗-頂崗”三層遞進實踐教學體系
三層遞進實踐教學是實施現代學徒制“DTF”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環節。三層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培養學徒實踐技能如圖2所示。以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創建練習、操作、上崗三層次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不同層級培養學生(學徒)的不同實踐技能。一是識崗練習,以模擬任務為教學載體在學校的工作室進行單項練習、實驗虛擬仿真等模擬試錯,培養基本技能和創新能力,學生(學徒)完成簡單的工作任務,為后續的輪崗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礎;二是輪崗操作,以實際生產流程為教學載體在企業的真實工作環境下操作,雙導師引領等進行工學交替、技能比武,鍛煉職業精神和綜合技能,完成復雜的工作任務,為后續的頂崗上崗打下良好的基礎;三是頂崗上崗。持證上崗,在固定工作崗位上工作,作為企業員工承擔實際的工作任務和技能競賽,錘煉生產技能和工匠精神,完成實際生產任務,為培養“大國工匠”素養奠定良好的基礎[7]。
(五)建立“校企共擔、雙主育人”教學運行保障機制
建立教學運行保障機制是實施現代學徒制“DTF”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保障。河北科技工程職業技術大學現代學徒制建立了招生招工、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建設、學分銀行、彈性學制、1+X證書等系列制度[8]。主要體現在以下系列機制:《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校企合作協議》《現代學徒制校企生三方協議》《現代學徒制學院組織結構框架及其定期交流方案》《現代學徒制招生招工一體化制度》《現代學徒制課程建設方案和更新制度》《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指導方案》《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性意見》《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實施細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日常教學管理暫行辦法》《現代學徒制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管理辦法》《現代學徒制學生銀行管理辦法》《現代學徒制招工即招生彈性學制管理辦法》《現代學徒制1+X證書管理辦法》《 現代學徒制“雙導師”教師管理辦法》《現代學徒制師傅帶徒弟管理辦法》《關于進一步規范“現代學徒制試點班”的辦學方案》《現代學徒制學徒培養成本分擔及激勵措施》《現代學徒制三段遞進輪崗培養管理辦法》《現代學徒制崗位出徒規范》《現代學徒制技能大賽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教育教學管理和評價制度,有效保障了“DTF”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
參考文獻:
[1] 姜大源.當代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研究[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127.
[2] 關晶.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的比較與借鑒[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58.
[3] 陳曉軍,蔡軍,陳智.基于產教融合的現代學徒制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河北職業教育,2020,4(06):51-53.
[4] 羅俊.基于現代學徒制的高職院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9(24):107-111.
[5] 章達賓,陳貴清.煤礦開采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9(02):103-107.
[6] 劉景麗,譚曉丹,楊琨.高職現代學徒制“JSP”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9(16):53-56.
[7] 杜廣平.杜廣平.我國現代學徒制內涵解析和制度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30):88-91.
[8] 雷前虎,崔莉萍.練習生制:中國最早的現代學徒制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9(17):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