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瑩瑩
【內容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落實,高中生物教學應該以核心素養為宗旨,將實踐作為教學的重點,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綜觀目前高中生物的教學現狀,部分老師對于探究式教學的認知不明確,教學時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導致探究式教學沒有形成真正的教學模式,教學過于死板,學生學習情趣不高,教學質量無法保證。本文對探究式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展開研究,希望能夠為學生構建出自由和諧的生物課堂,提高生物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高中生物? 探究教學? 教學應用
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高中生物在教學時,普遍以老師為主體,學生在課堂當中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填鴨式的教學,忽視了對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無法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因此在生物課堂當中展開探究式教學,注重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展開探究,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互動當中,自主地完成知識的構建,提高學習的效率,保證教學的質量。
一、探究式教學存在的問題
1.老師對探究式教學的認知不明確
即便新課改已經推行了許多年,但是仍然有老師和學校對于探究式教學不了解,沒有真正地理解探究式教學的意義,因此無法掌握探究式教學的各個環節。由于概念上的模糊,導致老師在進行探究式教學時,沒有正確的思想指導,探究式教學淪為形式,老師對于探究式教學的認知不清,導致學生也沒有接觸到探究式教學,家長對于探究式教學也比較陌生。因此,為探究式教學的實施增添了障礙,具體表現為學生在學習時不知道如何進行探究,家長不理解不支持探究教學,學校硬件設備不允許實施探究式教學等。
2.探究式教學活動隨意性過高
就目前高中生物開展探究教學的現狀來看,探究的方式只有小組討論師生交流,這和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較而言,只是增加了溝通的環節。但是真正的探究式教學并不僅僅只是拓寬了交流的空間,還包括課前準備和豐富的交流形式。一般探究的過程是讓學生自主收集和探究問題相關的資料,然后根據自主學習的成果提出問題,在課堂當中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來解決問題。但是,在如今的課堂教學當中,探究的隨意性比較大,學生在課堂中胡亂忙碌,學習沒有目的性,即便開展了探究式教學,也沒有真正地發揮出探究式教學的作用和意義。展開探究式教學前,老師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沒有貼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沒有從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出發,制定探究的問題,導致探究過于隨意,沒有良好的探究氛圍,教學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3.探究式教學本身實施難度很高
學習環境包括情境、協作、交流、意義構建4個因素,在一節課當中,包括課堂導入、新知識的學習、學習總結、課后習題4個環節,想要在每一個環節當中都展開探究式教學,難度是比較高的,效果也很難把控。因此如今主流的教學方式,是在某一個環節上進行探究式教學,這也成為如今開展探究式教學的限制。進行真正的探究式教學,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探究的群體數量也更小,對于資金的需求更大。
4.探究過于形式化
就目前高職生物課堂的探究教學現狀來看,基本處于形式化狀態。老師經常會讓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圍繞一個簡單的問題進行討論,或者學生討論的問題過難,最終討論出來的答案也不盡人意,因此無法發揮出探究式教學的作用。探究問題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老師要從學生的問題當中提取出探究的對象,最好讓學生自己選擇探究的問題。但是由于學生本身能力有限,因此其自行選擇的問題,一般都無法滿足其自身的學習需求,所以在這一過程當中,來自老師的正確引導就顯得至關重要,老師如果無法幫助學生提出合適的問題,不僅無法達到探究式教學的效果,也不利于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掌握。
二、問題解決
1.使用探究式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老師作為探究式教學的組織者,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老師本身要提高探究式教學的能力,熟練地掌握探究教學的方式。這就需要老師要樹立起正確的教學理念,完善自己的知識框架,擁有良好的教育交往能力,樹立起積極的教育心態。教學目標除了要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之外,也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情感態度。探究式教學的基礎是情境展示,因此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快速地進入到學習狀態。
2.把握好探究的尺度
進行探究教學的課堂,經常會出現一片混亂的景象,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隨意性過大,導致課堂的秩序難以維持。探究式教學并不是隨意教學,而是要把握好教學的主線,所有的探究活動都圍繞這一主線展開。因此老師在設計探究活動時,首先要確定好教學的主線,根據教學主線設計能夠讓學生提高其認知的探究問題。學生只有在具備強烈探知欲的前提下,才能夠自主地進行探究,在探究活動當中提高自身的各項能力。
3.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探究對象
由于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因此不同的學生學情也不同,老師可以實行分班制教學,將學生按照學習水平分為不同層次,對于學習水平比較好的學生可以重點教學難點知識,而對于學習水平一般的學生,由于其本身生物基礎不扎實,無法完成高難度的學習,所以老師要避免在教學中出現高難的問題。同時老師要根據教學的內容展開探究教學,對于學生一看就懂的知識點,不需要過多的解釋。老師要注重自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通過交流探索來發現規律,提高其求知欲,發揮出探究式教學的最大效用。
4.營造出良好的探究氛圍
探究式教學開展的前提是為學生營造出民主自由的學習氛圍,只有民主和諧的氛圍才能夠讓學生放松心情,積極主動地展開交流,自由地發言,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因此老師要改變在傳統教學中老師為主體的情況,加強師生和生生之間的溝通,拓寬學生的探究渠道,通過溝通,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在寬松的課堂氛圍下展開溝通和交流,以加深對于新知識的理解,完成知識的重建,將新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三、高中生物研究式教學的應用案例
1.創設問題情境
在人教版生物教材中,《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這一章節里,老師可以用多種導入方式來進行教學。比如可以結合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了解大頭娃娃和三鹿奶粉事件,正是由于奶粉當中蛋白質含量過低,才會導致幼兒患病,表明蛋白質對于人體的重要性,從而順利地引出教學的內容。老師也可以先詢問學生早餐吃了什么,結合學生的回答來分析每一種食物當中的營養物質,以此來引出教學的內容。無論選擇什么方式,在教學中創設情境時,除了要和現實相符,也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契合,引發學生的共鳴,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分析問題提出假設
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探究實驗中,老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復習酵母菌的生物類型以及生活方式的知識點,并且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圍繞著酵母菌的知識以及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展開探索。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發表出自己對于酵母菌的理解:酒精發酵就是利用酵母菌和葡萄糖,酵母菌的呼吸能夠產生二氧化碳,因此酵母菌能夠控制發酵。然后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生活觀念作出假設:酵母菌能夠進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整個過程中,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學習,并且將經驗文字化,分析結果產生的原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多種方法相結合
在《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實驗當中,其實本質就是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利用觀察法觀察日常當中植物遇鹽析水的現象,提出植物細胞會在什么情況下析水。在設計問題前,老師要讓學生對相關的知識和案例進行收集,通過收集到的材料作出假設,比如書中所提到的植物細胞膜和液泡膜都是生物,他們具備和紅細胞的細胞膜相同的化學組織和結構,植物析水現象和紅細胞失水的現象非常相似。因此可以做出假設,植物細胞膜和液泡膜是生物膜,然后學生要探究該假設是否正確,通過滲透作用實驗對比做出實驗設計。
4.老師要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
在《色素的提取》實驗中,學生已知綠葉中有色素,但是不清楚色素的特點,不知道如何將色素提取出來。此時老師要為學生提供理論支撐,讓學生了解:色素可以溶解在有機溶劑當中,學生在理解了這一理論之后,才能夠將實驗用無水乙醇來代替,繼而思考如何讓在綠葉中提取色素。通過思考學生會使用碾碎綠葉的方式,此時老師用問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思考,如何碾碎綠葉才能夠即充分暴露色素,又不會破壞色素。在探究的過程當中,老師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能夠順利地發現問題,彌補學生探究過程當中的不足。老師要融入學生的探究過程當中,成為探究活動的一員。
5.小組合作
在《質壁分離》實驗當中,老師可以讓學生自行分組,每4個學生為一個學習小組,組內的每一名學生都要有具體的分工,如配對溶液,制作標本,查閱資料,觀察現象等等,根據最終的現象得出實驗的結論。在整個探究過程當中,分工明確操作準確的小組,其探究的效率更高,而有些小組則會因為在組內分工不明確,導致實驗無法順利地開展。借由組內之間的比較,學生在實驗之后就能夠了解組內的問題,查漏補缺,并且將其細化到具體的學生身上。通過分組討論組內互助,能夠提高學生自學的能力,同時也能夠有效培養其團隊合作意識。不同小組之間的競爭機制,能夠滿足學生的好勝心,激發出其學習的潛能,讓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學習知識。通過組內合作和組間競爭,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具備良好的集體意識,個體意識,競爭意識。
結束語
隨著教育教學的發展,探究式教學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逐漸成為一種常態化的教學方式。探究式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繼承和發展,因此在應用的過程當中可以和多種方法結合使用,體現探究式教學的意義。老師要要發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課堂氛圍,通過小組合作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發揮出探究式教學的真正效用。
【參考文獻】
[1] 徐學福. 科學探究與探究教學[J]. 課程·教材·教,2002(12).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金壇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