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當今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學生的發展成為了核心任務。衡量一個學生的數學素養如何,不僅僅取決于他掌握了多少的數學知識,更關鍵的還要看他能否運用數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形成應用知識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這種應用往往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層體驗和理解。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適時地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深度滲透 ,不但能夠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同時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聯系生活實際?激發興趣?感受數學價值?促進發展
數學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要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要達到課標的要求,作為教師需要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善于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的背景素材和點滴問題,適時地融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上,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充分體驗到數學的生活價值所在。
一、聯系生活背景,巧引知識的由來,激發興趣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脫離了生活的數學知識就顯得空泛乏味,使人提不起興趣。相反,如若能夠聯系生活實際巧妙地引入知識,便會讓人興趣大增。
曾聽過一位老師上的《長方體的認識》一課,自認為他對長方體面、棱、頂點的認識環節設計得很新穎。課前他準備了一個大蘿卜,橫著切了一刀后讓一學生上前摸一摸切開的面,在學生感受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面”。接著垂直剛才的面再橫切一刀,兩面相交處的那條線便得了“棱”。最后在橫放著的蘿卜一頭再切一刀,三個面相交的尖尖點便是“頂點”。他每切一刀就讓學生摸一摸感受后引出知識,切蘿卜這樣貼近生活的簡單舉動學生是很熟悉的,卻不曾想在切蘿卜的過程中竟然還能學到數學知識,自然很感興趣。
二、經歷生活情境,體驗知識的習得 ,加深印象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 在教學過程中設計能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環節,將會直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
例如:《千米的認識》是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在之前學習的其他長度單位中,學生學習起來還是比較輕松的。因為這些單位就在身邊,只要有一把米尺就能在上面找到。而且1米、1厘米、1毫米、1分米都能用打手勢的方法來比劃,學生的體驗很真切,但是對千米這個大的長度單位卻是很少接觸到的。教材上是以400米的跑道為例,2圈半就是1000米,1000米=1千米,從而引入學習千米。學生都知道滿1000米,產生了一個新的長度單位,但是對千米這個單位的概念還是陌生的,對1千米的長度還仍是模糊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沒有能夠深入體驗知識,只是淺層的表面認識。如果此時學生能到操場跑道去跑一跑1千米,親身體驗一下跑1千米的時間和艱辛,相信大家對“千米”這個單位的印象將會是深刻而久遠的。這比用數學算式400+400+200=1000(米)=1(千米)來解釋更加有效得多。
三、解決生活問題,感受知識的價值,增加成就感
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應用到生活中。學生在今后參與的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中,都將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實際問題需要用數學的知識去解決,而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只有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應用,才能得到升華。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一知識時,教師可以搬來一張搖搖欲墜的椅子,讓學生幫忙修理。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生成的幾種釘木條的方法,讓學生去比較體驗哪種釘法能夠讓椅子穩定住、不再搖晃。學生在解決了修理椅子的問題后,伴隨著成功解決實際問題的喜悅心情,同時對三角形的穩定性理解得更加真實。更會有一些學生能拓展到教室外、生活中的問題,能知道在釘窗框時怎樣才能最終使其牢固,可以解釋為什么站在A字形梯上人不會倒下,操場上的籃球架橫桿和豎桿之間為什么還需要連著一根桿等生活問題。
四、總結生活點滴,探索知識的規律,提高主動性
有經驗的教師不難發現,雖然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面那么廣泛,但是很多生活中的數學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只要善于聯系并總結生活中的點滴,探尋到相關知識的內在規律,就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比如,六年級下冊《百分數(二)》的內容中包括“折扣”、“成數”、“稅率”、“利率”等,這些知識無一不是數學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體現。“折扣”在商品銷售中最常見,“成數”在新聞報道、工作匯報中經常出現,“稅率”跟國家的稅收、人民的賦稅有關,“利率”是與銀行的業務休戚相關,關系著大多數人的理財問題。這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數學知識“百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體現。學習完本單元,教師加強引導學生去探索知識的規律,發現它們與百分數之間的關系,將其轉化成百分數的簡單應用問題。
學生經過學習、思考和探討,總結探尋出知識規律來,不僅改變了自己的思維習慣,更真正學會了思考問題和利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法,進而更加引起探索欲望,愿意主動學習。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中處處用數學。如果我們能在教學中高度重視數學知識的生活化,在數學課堂上把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深度滲透,適時地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融入課堂展開教學,這會更加容易地讓他們有興致地喜歡并樂于主動地去學習數學,最終將促進他們自身發展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年云.實現數學與生活的完美結合[J]. 《小學教學參考》.廣西教育學院雜志社,2014.12.
【2】朱亮亮.強化活動教學,讓生活漫步于數學課堂[J].《教育觀察》.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6.
廣西南寧市邕寧區百濟鎮華靈小學,廣西?南寧?任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