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促進了教育模式的變革,混合式教學已成為大學英語課程的主要教學模式,其有助于課程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雙重提升。課程思政倡導高校各課程教學與思政教學緊密結合、協同發展。在課程思政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應與時俱進落實“互聯網+課程思政+英語”教學機制,促進“教、學、育”的有機融合。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
【作者簡介】姜丹,青島黃海學院。
引言
新時代學生的道德品格和行為習慣決定了社會的風貌。和諧、優良的社會風貌需要高校牢牢把握住教育這一板塊,在課程思政理念下,堅持知識技能與價值引領的結合,引入社會責任、價值取向、政治信念等相關內容、思想,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道德素養,助力大學生知識技能的發展,樹立正確的三觀。
一、 混合式教學與課程思政理論闡述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以大數據、互聯網、信息技術等為主要支撐,采取“線下自學、任務驅動”+“線上探究實踐”+“線下復習鞏固”的主要教學方式,牢牢把握住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將優秀的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課程教育中,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課程思政是對學生優秀品格的培育,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是有機融入真善美、愛國情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德育品格等元素,培養出具有英語知識技能且有責任、有擔當、有情懷的英語人才。
二、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混合教學模式的優勢
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有助于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思政品格的雙重把握,其具有顯著的優勢:一是由教師“講授”轉為學生“自學”,注重學生的自學性、自主性;二是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形成有力的教學+學習循環體系,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后可安排學習時間、制訂教學策略,同時把握住課前、課中、課后三方面,在對學生予以學情分析的基礎上,針對性地布置大學英語課程作業,在有機融入思政教育元素過程中,精準匹配與學生需求相符的線上資源,助力學生在MOOC、微課、智能云平臺上展開學習,實現思想品格熏陶;三是基于混合式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能結合教材內容有機融入思政元素,助力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模式如上圖:
1.課前,教師設定“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同時教師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搜集涵蓋思政元素的英語資源,分享給學生,并推送設計的課前英語任務。
2.課中,教師圍繞教學目標,以混合式教學為基礎,采用生生辯論、問題驅動、合作探究等教學方法,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教育、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等思政教育元素,引領學生在新型教學方式下學習英語,掌握英語技能,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加強思政教育的落實。
3.課后教師可利用大數據、智能云平臺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結合英語教學知識和思政教育布置分層作業,借助翻譯、聽說讀寫、日志等模式,鞏固學生的思政學習成果和大學英語知識技能,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養。
三、 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構建
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主要從課前線上準備、課中線下融入、課后混合提升三方面來加以構建,助力大學生英語知識技能和思政品質的雙重學習與提升。
1. 課前線上準備。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混合教學模式,在課前需進行以下流程,貫徹落實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合與內化。(1)教學資源。教師以教材內容和思政教育元素為主要切入點,以“教材思政資源+線上線下思政資源”為主要資源庫,融入工匠精神、愛國情懷、傳統文化等主要思政元素,結合線上智慧化教學工具,結合智能化終端,合理對線上教學資源進行分類、分區,實現“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完美融合,將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實踐的各個板塊中。(2)教學設計。教師在課前需要結合三維目標,將搜集完備的思政英語素材融入教學目標中,在“過程方法”中精心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如任務驅動、合作探究、小組辯論、情境創設等,在每個教學環節導入多個思政教育元素,并確定最終的完成效果。(3)任務推送。教師需利用智能化平臺和大數據分析本班學生的學情,并將線上英語任務劃分為基礎組、提高組、拓展組三個階段,學困生完成基礎組的英語任務,可酌情挑戰提高組任務;中等生完成基礎組、提高組的英語任務,可酌情挑戰拓展組任務;優等生三個階段的任務都需完成,促進其英語水平鞏固提升。
2. 課中線下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混合教學模式以線下課堂教學為主,這有助于師生面對面交流,生生面對面就某一任務合作探究。課中教學時,教師需要把握住“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這一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課中線下融入也需牢牢把握思政教育,具體包括:(1)簽到+總結。課中教師抽出3-5分鐘時間,學生率先利用手機、iPad等在大數據智能平臺上簽到打卡,教師對學生的到場情況一目了然。隨后教師小總結課前推送任務中學生的完成情況,也可隨機邀請1-2名學生回答問題,檢驗學生課前自學質量。(2)教學實踐。教學實踐包含教師在課前教學設計中設置的幾個教學環節,比如任務驅動15分鐘+小組討論15分鐘+生生分享10分鐘+生生辯論20分鐘+學生演講10分鐘+答疑解惑10分鐘等。教學實踐是教師對課堂環節的實施與把握,在多個環節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中西方歷史、優秀德育品格故事、愛國情懷等為切入點,促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點時,能了解國內外大事和中國優秀的文化與歷史,激發學生的政治認同感、民族自豪感、愛國情懷,引導學生以辯證的、客觀的態度看待中西方文化,助力學生英語知識技能的提升,培育大學生的優秀道德品格。
3. 課后混合提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的課后環節主要是鞏固提升、遷移運用,教師要牢牢抓住學生課前、課中的學習質量,借助大數據、智能平臺等分析學生的學情,并挖掘優秀的思政元素,將其融入課后練習中,促使學生在線上借助智能化學習平臺學習、鞏固,線下完成英語思政任務。如線上教師布置分層任務,任務包含聽讀寫譯等多個板塊,其中聽力、閱讀、寫作、翻譯題型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傳統文化、誠實守信、愛國思想等相關。學生在完成習題的過程中,一方面實現知識技能的鞏固提升,另一方面實現思政教育和道德素養的內化運用。線下作業,教師可主要以“口語”為主,如要求學生錄制主題包含思政教育元素的口語視頻,教師按照學生的口語視頻長短和內容予以評分,比如“淺談你認為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分享一則德育小故事”“淺談當代大學生如何踐行傳統文化”等,口語題型由學生自己選擇,借助線上任務+線下任務,助力學生英語知識技能的提升和思政教育的內化遷移。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是素質教育對大學生道德品格和修養的要求。教師要牢牢把握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把握線上、線下兩階段,以大數據、智能化平臺、信息技術為支撐實現課程思政教育與大學英語教學的完美結合,充分發揮“教、學、育”三者的協同育人作用。
參考文獻:
[1]胡璐.“大思政”格局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多元創新驅動模式”研究——以《大學英語》為例[J].青春歲月,2020 (29):224-225.
[2]楊森,陳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探析[J].西部素質教育,2020 (21):33-34.
[3]王艷.“課程思政”理念下英語口譯混合式教學實踐探索[J].教育與考試,2020(6):83-88.
[4]黃亞楠.課程思政視角下《高級英語》課程的混合教學模式探索——以《星球之戰》為例[J].人文之友,2020(1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