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課程思政是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目標,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類課程的一種教育理念。大學英語課程作為大學公共基礎課,兼具工具性、人文性和思辨性,它既是語言學習的主要陣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本文從挖掘教材思政元素入手,以產出導向法為教學理念, 結合具體課例的設計和分析,探索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有效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方法。
【關鍵詞】大學英語;聽說教學;課程思政
【作者簡介】黃莉(1989.06-),女,廣西靖西人,南寧學院,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基金項目】南寧學院“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英語聽說A》。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各門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課程同向同行,相互形成協同效應。2020年發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也明確了關于英語課程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的要求。這意味著在新形勢下,大學英語課程必須要迎接將課程思政融入英語教學的新挑戰。 因此,如何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思辨地看待中西文化差異、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是當下高校英語教師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一、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全球化融合為人們帶來了多樣化的文化體驗。大學生作為剛起步的年輕群體,思想尚未成熟,在思想文化引導和三觀的形成方面,尤其需要教師的指引。而大學英語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科目,既是一門語言的教學課堂,更是一種文化的教學課堂。聽力和口語作為大學英語學習中兩項重要的基本技能,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在聽懂以西方思想觀念為主流的聽力材料的同時,批判地看待西方文化,并用英語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愛國情懷,樹立文化自信,將重西方文化輸入的單向交流轉變為中西方文化互通的雙向交流。
二、大學英語聽說課程思政育人的現狀
盡管當下的大環境要求高校英語教師秉持思政育人的教育理念開展英語教學,但是目前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思政挖掘還是相對比較缺失。在教師方面:首先,大多數英語教師受到課時的限制,課堂上以教授課本知識點為主,缺乏對德育的關注; 其次,大學英語教師自身對思政育人內容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知道如何尋找思政融入點,缺乏課程內容設計的能動性。在教材方面:為了保證英語語言的原汁原味,大學英語教材內容大多是以西方文化為背景知識,從而缺少了突出中國文化的元素。教材內容若沒有得到全面的挖掘和有效的選擇,長期使用將使得學生的思想受到西方意識形態的影響,削弱對中國文化的身份認同。在教學目的方面:目前大部分大學英語教學還是以分數為風向標,以通過英語四六級為導向。教師在教學中必然更注重對考試過級技巧的講授,加上學校缺乏對德育的評價體系,最終阻礙了思政育人在英語教學中的融合。
三、 《大學英語聽說教程3》教材思政元素挖掘的可行性
目前大多數高校所使用的英語聽說教材,多數是講述西方國家的人文風情、信仰文化等。在各類聽說材料,多以西方人的視角講述。因此教師在傳授英語語言知識時,也要有意識地對中西方文化進行行為比較、文化比較、價值比較等。只要教師能夠認真挖掘內容和充分設計,教材都可以成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培養高尚道德品質的教育素材。
以《大學英語聽說教程3》為例,筆者匯總了各個單元的主題,并對各個單元的思政元素進行了歸納(見表1)。
四、大學英語聽說課融入課程思政課例設計與分析
1.課例設計。以產出導向法為教學理念,任務教學法為主要教學方法,本文以《大學英語聽說教程3》第3單元“A wonderful life”為例,說明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具體做法(見表2)。
2.課例分析。本單元的內容圍繞“英雄”展開。教材內的聽力材料包含了對不同類型人物的介紹,其中包括人物品質和事例等方面。為了實現育人育德與英語課堂有機結合,在進行教學設計前,首先對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過程進行了分析:
(1)教學對象。大學英語課程針對的是我校一、二年級非英語專業本科生。學生從初中開始接受常規英語課程學習。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學生接觸英語和西方文化的機會增多。學生在接觸英文歌曲、英美劇、西方電影時,甚少思考中西文化的對比,更不用提用英語來表達自身的態度和看法。因此,教師在課上很有必要在傳授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挖掘一切思政元素進行德育教育,弘揚中國精神。
(2)教學目標。根據產出導向法的教育理念,一切任務設計都應服務于有效學習。教師在設計語言目標的同時,通過對教材內容的適當篩選和設計,有效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3)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第3單元“A wonderful life”通過對精彩人生的定義,引出 “英雄人物”的話題。通過教材中關于英雄人物的聽力材料,學生了解到英雄應當具備的品質、應該為社會作出的貢獻、應該有什么樣的行為,從而幫助學生從英雄身上獲得向善的力量,尋找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導入、單元任務布置、單元子任務、產出任務的完成、作業及后測幾個環節,教師所提出的要求都為促進單元任務的有效完成而服務。話題圍繞不同時代的英雄展開,學生通過個人展示和小組任務的形式,深刻理解時代英雄如何將社會責任與家國情懷融為一體,發揮自身所長成為國家的驕傲。通過在教學中融入大量學生認識的知名人物介紹,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產生共鳴,提高英語學習的有效性,同時規避了傳統課堂中思政與教學內容剝離的弊病,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五、結語
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是一項系統、長期的工程。大學英語教師應充分利用英語課程陣地廣、內容活、受眾廣的優勢,深入挖掘教材內容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為學生搭建腳手架,讓學生能夠辯證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差異,發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為有國際視野、有家國情懷、有理想抱負的新時代人才。廣大英語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政能力,引導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領學生領悟中國文化的精髓。同時應不斷創新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方法,依托教材挖掘思政元素,設計多樣化的學習任務促進語言目標、技能目標以及育人目標的達成。在教學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的理想境界。
參考文獻:
[1]黃列梅,胡翠霞.“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Heroes of Our Time”為例[J].赤子,2020(5):242.
[2]盧普庭,張禮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素材挖掘的實踐研究——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為例[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20(3):116-122.
[3]高艷霞,夏文熠.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課例設計與分析[J].2020(10): 92-94.
[4]馬浩.課程思政在應用型本科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的實踐[J].西部素質教育,2020(20):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