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用能力,激勵學生用語言表達思想,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本文基于“產出導向法”在翻轉課堂中進行大學英語聽說教學,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由“驅——促成——評價”三環節教學流程構建,有助于學生有效地從接受性知識轉化為產出性知識,達到良好教學效果,實現教育模式與教學育人深度結合的目標。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翻轉課堂;大學英語;聽說教學
【作者簡介】鄒敏林(1998.05-),女,湖南婁底人,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網絡教學研究、英語教育。
一、引言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推廣,大學生使用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使得微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成為可能。長期以來,部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習能動性下降。針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高校教師正尋找有效教學方法與措施,以提高學生的“學用能力”“文道能力”。考慮到大學英語聽說課堂的教學特點與學生學習狀態,筆者將“產出導向法”和“翻轉課堂”有效結合,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著眼于“學生為中心”,以現代化信息技術為依托,采取“翻轉教學”,以助于促進師生角色轉變,由“教師中心”轉變為“學生中心”,以“教師主導”轉變為“學生主體”,將“被動輸入”轉變為“主動輸出”,實現“選擇輸入”與“目的產生”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英語學習主動性、能動性、創新性。
二、研究背景
產出導向法(POA,即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最先由文秋芳教授提出,其理論體系發展歷經五個階段:1.萌芽期:時間為2007-2013年,提出“輸出驅動假設”;2.雛形期:時間為2013-2014年,提出“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3.形成期(POA1.0版):時間為2015-2016年,構建“POA理論體系”;4.修訂期(POA2.0版):時間為2016-2017年,修訂“POA理論體系”;5.再修訂期(POA3.0版):再次修訂“POA理論體系”。POA理論體系從1.0版到2.0版,再到3.0版,其修訂主要從三大方面進行:第一,教學理念由“學習中心”“學用一體”“全人教育”到“學習中心”“學用一體”“文化交流”“關鍵能力”,其中把“全人教育”細化為“文化交流”“關鍵能力”;第二,教學假設由“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學習”進階到“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學習”“以評為學”,增添“評價”環節,更有助于師生后期進一步提升與發展;第三,教學流程由“教師中介”為輔,“驅動”“促成”“評價”的單向發展,發展為“教師主導”為輔,“驅動”“促成”“評價”雙向發展,再進階為“教師主導與師生共建”為依托,“驅動”“促成”“評價”無線循環,不斷提升發展。POA將課程教學與二語習得有機融合,為外語教學提供有力支撐。
翻轉教學(Flipped Classroom)是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將學生接受知識與產出知識順序發生時間和空間逆轉的教學形式。教師利用教育信息技術組織學生課前觀看教學微視頻,課前完成知識輸入環節,在課中進行知識“輸出”,為“有目的輸入”提供條件。翻轉課堂是相對于傳統課堂“教師講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課后作業鞏固”的教學模式提出的,其強調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激勵學生課前做好知識點學習,讓學生“帶著問題”來上課,課堂的師生角色發生轉變,教師由“內容傳授者”轉變為“指導者”,翻轉課堂的教學理念與POA教學方法不謀而合,相互交融,其兩者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用能力,激發學生的語言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形成新型師生關系,推動教育可持續發展。
三、POA理論下大學英語聽說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
POA教學理念強調“學習中心”“學用一體”,教學內容側重于“文化交流”,培養目標是“關鍵能力”。其教學假設分別為“輸出驅動假設”“輸入促成假設”“選擇學習假設”“以評為學假設”。
“輸出驅動假設”與翻轉課堂課前環節緊密結合,在課前教師要求學生提前觀看微視頻課。在觀看微視頻課的過程中,設置問題驅動環節,激發學生利用已有語言知識去表達。初始的輸出是為學生創造“知不足”和“知困”的機會,讓學生有“餓”的狀態,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進取心。“輸入促成假設”是學生在自身知識不足狀態下,學習新的未知知識,呈現知識點,促進學生多多思考,彌補“任務型教學法”的弊端,加強教師對學生知識的傳授。這一環節也是屬于翻轉課堂的課前環節,促進學生拓寬知識視野。“選擇學習假設”注重學生有目的地學習,以“目標”為導向,激勵學生強大的學習欲望。當今社會處于信息化時代,人腦存儲的知識是有限的,人的精力更是有限,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只有“深入學習”才能取得更好發展。“以評為學假設”是為更好促進師生互動與交流,與傳統課堂相比,“評價”能夠使學生得到同伴、教師的真實反饋,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提高與優秀行為表現增強,也使教師得到學生、同事的教學反饋,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與道德情操熏陶。
大學英語聽說課堂包含“聽”“說”,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聽教師講解內容,學習新的知識點,但在課堂上學生無法得到充分的口頭表達訓練,因此部分學生的英語口頭表達能力無法進一步提升,整個過程側重于“聽”,學習新知識,“輸入”,但極大忽略了“說”,產出新知識,“輸出”。評價環節甚至較少重視。根據高校對學生大學英語學習的要求,可嘗試將“產出導向法”與“翻轉課堂”相結合,在課前教師要求學生完成“聽”的任務,在課中教師要求學生進行“說”,“聽”是“說”的基礎,“說”是“聽”的延伸,只有先主動“輸入”才能積極“輸出”。加之大學生時間靈活,思想較之中學生更成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知其不足,求上進。同時,翻轉課堂的課中環節是學生與教師的思想交匯期,其中滲透著POA理論的“評價環節”,“評價環節”分為“即時評價”與“延時評價”,在此處為“延時評價”,其評價標準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語音標準程度、語調標準程度、語言流利程度、語體合理程度、內容合適程度等,并最終以“優”“良”“一般”三個等級評定,給予針對性的評語,讓學生從根本上意識到自己語言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得到有效改進。
教師上課是有備而來,基于產出導向法的翻轉課堂就變成學生的主動學習過程,以“驅動”環節、“促成”環節、“評價”環節分別闡述其教學流程。
“驅動”環節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知其不足,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欲望。教師首先呈現微視頻,描述產出任務,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新知識。在這一環節,教學原則需遵循“交際真實性”“認知挑戰性”“產出目標恰當性”。“交際真實性”即大學生英語課堂更著重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真正意義上的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進取心,語言交流內容與語境密切聯系,促進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認識挑戰性”指設計的產出活動能夠增進學生知識,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產出目標恰當性”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知識不足,但是通過嘗試與學習能夠達到較高水平目標,不讓學生感到任務太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促成”環節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根據自身要求自主學習,將“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學習知識”,整個過程強調“學用一體”。衡量這一環節有三個標準:精準性、漸進性、多樣性。“精準性”是指要對準目標,對準學生產出的困難;“漸進性”是指學習過程循序漸進,學習內容由易到難,從單詞、語法到語篇,層層推進;“多樣性”是指學習方式多樣性,教師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活動組織形式有個人活動、對子活動、團隊活動,使得課堂豐富多彩,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評價”環節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學生疑惑,每次評估需重點突出,延時評價能夠給學生更多思考空間,并且幫助學生自我意識到學習問題。例如,進行英語演講比賽時,學生肢體語言使用不當、語音語調不清晰、語言流暢度不夠、聲音控制力度不夠等,給予學生一些時間,學生能夠自我意識到自身存在不足,積極提高英語口頭表達能力,從而促進下一輪“驅動”環節,每一輪循環,是螺旋式上升,學生會變得越來越自信,學習更加積極主動。
POA理論與翻轉課堂有機結合,在四個“教學假設”基礎上,進行三大“教學環節”,促進學生不斷提升,將“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輸出知識”,學習效益最大化,有利于創建多元化互動交流機制。
四、結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形式、師生角色、教學內容上實現了“創新”與“翻轉”,逐漸應用于大學生英語課堂教學,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強,遵循課前進行知識傳遞來“學知識”,課后進行知識內化來“用知識”,有助于英語表達能力提高。同時,產出導向法能夠激勵學生在“輸出”過程中意識到自身語言儲備與能力不足,便主動“輸入”知識,再進一步“輸出”,得到同伴與教師的“評價”后,采取相應措施提高語言表達水平。
參考文獻:
[1]崔艷輝,王軼.翻轉課堂及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2014(11):116-121.
[2]李曉東,曹紅暉.基于微課的翻轉教學模式研究——以大學影視英語課堂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5(9):70-76.
[3]盧海燕.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4(4):33-36.
[4]邱琳.POA教學材料使用研究:選擇與轉換輸入材料過程及評價[J].中國外語教育,2017(2):32-39,96.
[5]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5(4):547-558,640.
[6]文秋芳.“產出導向法”教學材料使用與評價理論框架[J].中國外語教育,2017(2):17-23,95-96.
[7]文秋芳.“產出導向法”的中國特色[J].現代外語,2017(3): 348-358,438.
[8]余萍.翻轉課堂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2014(25): 62-64.
[9]趙興龍.翻轉課堂中知識內化過程及教學模式設計[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10]朱宏潔,朱赟.翻轉課堂及其有效實施策略芻議[J].電化教育研究,2013(8):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