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艷
摘要:陶行知先生雖然已經離開我們半個多世紀了,但是他所創立的以生活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教育理論仍然散發著生機活力。其中,“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思想,對于當代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小學語文;實踐
一、“教學做合一”的內涵
第一,“教學做合一”既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就生活法而言,“生活即教育”,所以生活中處處皆有“教學做合一”。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生活本身就是不斷地教育他人,并且受教育于人的過程。就教育法而言,“教學做合一”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情是怎樣做的,學生就怎樣去學;學生是怎樣學的,教師就怎樣去教。第二,“教學做”不是三件不同的事,而是同一件事的三個不同方面。陶行知先生在提出這一理論時就強調,“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三位一體,而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其中,“做”是教和學的中心。“在教上做的是先生,在學上做的是學生”,教和學通過“做”有機結合在了一起,并不斷前進發展。的確,任何教育活動都是“教學做合一”的過程,其實質是理論聯系實際,教育聯系生活實踐,然后學以致用。
二、小學語文中實踐“教學做合一”的策略
(一)要根據“學的法子”,以學定教
首先,必須要研究學生。就小學一年級學生而言,處在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中學前期的末期和學齡期的初期。學前期的發展危機是“主動感對內疚感”,需要培養主動感,體驗目的的實現;而學齡期的發展危機是“勤奮感對自卑感”,需要培養勤奮感,體驗能力的實現。由于是一個交接時期,班級中會出現一部分學生還停留在體驗目標的實現,即得到教師獎勵的大紅花,就異常興奮;而有一部分學生已經開始體驗能力的實現,即學會了一種新的識字方法,就感到滿足。所以教師也要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的不同階段,靈活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這也是三千年前孔夫子就能提出“因材施教”的智慧所在。
其次,讓學生在課堂中起主導作用,堅持“先學后教”。這要求教師在課前精心設計學生自主學習的任務,并明確預習要求,以盡可能地提高“先學”的效率。
新課程標準中這樣解釋教學:“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實質是交往、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求得新的發現,從而實現相長和共同發展。”創造性的教學,可以給予學和做以自由翱翔的有力翅膀。
(二)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
陶行知先生主張“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來解釋,“學”就是認識,“做”就是實踐。換言之,“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就是“認識從實踐中來”。從實踐到認識,到再實踐、再認識,這是人類認識運動的基本規律,也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宏觀過程。
如果只做不學,就如工業時代的機器運作,只在原地打轉,是機械化的,無法獲得提高。而我們人類學習,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對此,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在勞力上勞心”。語文雖然看上去是一門相對重理論的學科,但語文的內容和形式,都來源于生活實踐,只是語文的“實踐性”一直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特別是在小學語文的課堂學習中,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還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積極開展語文學科體驗活動,運用多感官參與,讓學生在“做中學”,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三)創新語文要素訓練設計
“教學做”中的“做”,是指學生的學習應用。教師要對語文學科訓練設計更多觀照性思考,對訓練內容進行整合處理,對訓練形式展開創新設計,讓學生根據生活認知進行學科訓練和實踐,以便建立學科綜合認知基礎。學生習慣于書面作業式的訓練,教師要創新設計,從立體角度進行調度,促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等多個方面有實踐歷練的機會。
學生對語文訓練任務設計有主動參與的興趣,教師在具體操作時,可以采納部分學生的參與意見,讓學生對訓練內容和訓練形式展開創新探索,以提高教學適配性。
(四)延伸“教學做”實踐范圍
教師在進行延伸性訓練設計時,要注意對接學生生活認知,讓學生在課外更廣闊的時空條件下,通過多種學習手段,內化語文要素。仿寫、讀后感、課本劇創編、網絡互動、實地觀察、讀書筆記等,都屬于語文學科訓練類型,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展開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訓練內化的機會,促進其語文要素的精準落實。
(五)探索語文要素落實方法
“教學做合一”中的“學”,主體是學生,教師在教學設計和組織時,需要建立主體意識,圍繞學生展開針對性設計,向學生傳授更多學法,幫助學生建立探索道路,促使學科訓練順利展開。語文學習包括識字、釋詞、句式、作者、文體、修辭、鑒賞、結構分析、表達探索等內容,其學法存在差異性,教師要注意做好學法篩選,為學生做出匹配性設計,以提升學法指導效果。
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環節,教師的指導要及時且有針對性,其學習效果才會逐漸顯現出來。
總之,“教學做合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這種教學思想,是現代教育理念的核心,與教育改革倡導的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是相一致的,這對于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增強學生綜合素質來說,具有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 陶行知.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M]//方明.陶行知全集(第2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528.
[2] 陳平平.“教學做”合一讓小學語文教學更有效[J].黑河教育,2020(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