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祝華
摘 要: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提升職業素質教育水平具有深遠意義,為此,高職院校管理者需樹立素質教育理念,統籌職業素質教育的開展,結合行業從業規范,制定更加明確務實的教育目標,融合產教融合企業要求,確定更加具體翔實的教育內容,挖掘行業一線真實案例,積累更多鮮活生動的教育教學資源,發揮產教融合特殊優勢,采取更加靈活有效的教育方法與手段,調動行業企業骨干力量,發揮更多實戰型教師的作用,采用多主體全方位考核方法,實行更加客觀全面的評價機制。
關鍵詞:產教融合? ? 職業素質教育? ? 高等職業教育
課? ?題: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產教融合情境下高職院校職業素質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課題編號:jg20190814)研究成果。
培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肩負的使命,畢業生的職業素質不僅是考察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指標,也是用人單位關注的焦點。高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深入推進,既對職業素質教育提出新要求、新內容、新期待,也為職業素質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新理念、新平臺、新方法。
一、職業素質教育對于提升高職人才培養質量具有特殊意義
(一)職業素質是高職畢業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應用型人才,能用、會干體現的是學生的能力水平,能下去、能留住而且要認真干、干得好,更多體現的就是思想態度、素質素養了,因而高等職業教育不僅要強調學生專業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而且要重視學生職業道德、工匠精神等職業素質的教育。在越來越重視員工價值觀、敬業精神等職業素質的市場環境下,職業素質成為高職院校畢業生繼職業技能、實踐動手能力之后更加重要的就業核心競爭優勢,成為走向就業市場的“敲門磚”。
(二)職業素質是高職畢業生職業適應的穩定器
在行業調研過程中,高校應屆畢業生離職率的急劇攀升成為近幾年用人單位反映最突出的問題之一。部分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遇到困難、壓力,就輕易提出辭職,缺乏遠大的價值追求、職場適應能力和堅持的精神動力。職業素質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崗位適應性,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理想、培養職業意識,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就能更快地提升職業興趣、增強工作信心,更好地立足崗位,更早地積蓄發展動力。職業素質是學生走向社會、邁好職業生涯第一步的“穩定器”。
(三)職業素質是高職畢業生的可持續發展力
長期以來,職業教育過多強調培養目標的工具性、教學內容的職業針對性而忽視了學生職業素質教育,影響了學生步入工作崗位后的社會適應、職業遷移和可持續發展。當下正處于科技快速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時代,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容易被更新、迭代,這對學生職業可持續發展帶來很大挑戰。
當下,社會堅持“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加強學生素質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職業素質強調的是思想道德、職業態度和心理品質,注重幫助學生養成學習習慣、維持成長動力、激發創新思維、濃厚職業情感的內在品質,是實現學生職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四)職業素質是高職畢業生幸福工作、生活的保障
新一代大學生對于職業的要求已經不僅僅停留在謀生手段上,而是更加在乎“美好生活”的主觀體驗,從而促使教育要更加重視人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掌握養活自己的一項技能。職業素質教育通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職業觀,培養更加積極的職業態度和樂觀的職場心理,讓學生在工作中正確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在拼搏和奮斗的自我實現中追求幸福,學會在寬容、平和、豁達中提高思想品位,享受品質生活。職業素質是學生快樂工作、幸福生活的“催化劑”。
二、產教融合對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的積極意義
(一)促進素質教育理念轉變
高職院校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優勢是素質和技術技能。缺乏正確價值觀、情感意志、創新精神等素質的畢業生,容易成為企業快速發展的負累。
產教融合的深入推進,能夠幫助高職院校更加了解企業發展的長遠目標和轉型升級期間對人才規格的根本性要求,從立德樹人的高度深刻理解素質教育內涵,在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融合中推進素質教育。要教育學生將“做事”“做人”結合起來, 將提升自身素質轉化為成長成才的自覺行動, 以此形成大氣品格、一流技能, 從而創造精彩人生,踐行社會責任。
(二)推進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
產教融合要求學校打造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為教師提供參與行業發展研究和企業生產實踐的平臺,讓教師更透徹地理解職業素質對行業企業發展和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教師要從人才培養和學生發展的視角來思考育人的理念、培養的思路、教學的策略,以利于在教學過程中更生動、更有針對性、更有說服力地將職業崗位的具體職業素質與職業能力結合起來,避免脫離實際或照本宣科地開展教學活動,促進自身知識能力結構的完善和教學觀念的更新。
(三)搭建更廣闊的學生實踐平臺
情境學習理論主張在學習者與學習情境、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互動過程中生成知識的意義,通過實踐共同體、合法的邊緣性參與、學徒制等來組織學習。
通過產教融合構建學生參加學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深層互動的教學組織形式,學生能夠以“學徒”“準員工”等身份參加行業、企業組織的企業文化活動及生產經營活動,接受企業文化的現場熏陶和幫帶師傅的直接指導,與企業員工一起深入生產經營一線,融入“工作圈子”,在情境化的環境中深刻體會職業素質的內涵,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完成職業素質的生成。
(四)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
社會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在社會環境中通過個體與環境的交互進行學習,實現學習者的觀察學習、榜樣示范和自我效能感提升。通過產教融合構建的協同育人機制,將教育教學置于社會化環境之中,提供先進企業制度、優秀企業文化、杰出員工榜樣、真實案例資料等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提供言傳身教、情景交互、效能感激勵等社會學習條件,使學生能夠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得到鍛煉、在真實情景現場中感悟體會,學做融合,學思結合,知行合一,有利于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情境中培養誠信品質、責任意識、工匠精神等職業素質。
(五)推進職業素質教育評價形式創新
產教融合通過校企育人“雙重主體”、學生學徒“雙重身份”的協同育人機制,讓企業參與并主導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以行業的標準和崗位的要求來設置評價指標、考察內容和評價方式,在共同培養的過程中,通過活動參與、工作交互等方式長時間、多維度地深入考察學生的職業素質水平,摒棄通過書面考試、操作鑒定等傳統應用于知識、技能評價的方式來評定學生職業素質的方法,有助于客觀、公正、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想品德和素質素養。
(六)促進職業素質教育發展
當前,新產業、新技術、新服務層出不窮,傳統行業被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重新定義,產品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生產經營過程被重新構建,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
用人單位對人才特質的要求從簡單的懂技術、會操作逐步向綜合素質、可持續發展方向轉變,職業素質軟實力越來越受到重視,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虛心進取的學習意識、積極主動的工作態度、誠信敬業的道德品質、抗壓力抗挫折的心理素質等職業素質素養,成為用人單位對職業院校畢業生的新要求。
三、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開展職業素質教育的思路
(一)踐行素質教育理念,統籌職業素質教育的開展
職業素質教育需要系統化的頂層設計,在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從教育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安排、教育載體設計、教學方法選擇等各個方面進行統籌謀劃,明確職業素質教育的實施方案,將職業素質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落實到教學各個環節。
職業素質教育不是獨立的課程或教學活動,需要與專業教學有機融合、與職業技能訓練充分結合、與課外實踐活動深度整合、與企業頂崗實習高度耦合,避免出現職業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工作、專業教學、實踐活動互相割裂的情況,要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思想性特征和整體性要求。
(二)結合行業從業規范,制定更加明確務實的教育目標
職業素質具有鮮明的職業性特征,在具體的要求和內容上與行業、職業、崗位密切相關。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具有很強的就業導向性,職業院校在進行職業素質教育過程中有必要與具體的行業從業規范相結合,在制定教育目標時要充分參考行業主管部門或行業協會發布的職業道德規范、職業操守指引、職業行為準則等文件,整合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和企業優秀員工培養目標,使得目標更加詳細、具體、明確,更具針對性和適用性。
(三)按照產教融合企業要求,確定更加具體翔實的教育內容
職業素質教育需要融入職業情境之中才能獲得更好的成效,教育內容與具體的崗位要求、工作場景、業務流程相融合,才更形象生動、更具有感染力。
高職院校要發揮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優勢,借鑒優秀企業的員工培訓經驗,與企業合作確定具體翔實的職業素質教育內容,將生硬的規則規范細化為可演示、可操作、容易記憶的行動指南,如“匠人精神的30條法則”“阿里巴巴六脈神劍”等,避免抽象化、空泛化、教條化。
(四)挖掘行業一線真實案例,積累更多鮮活生動的教育教學資源
職業素質的教育資源來源于行業企業才更具生命力和影響力,才能激發學生的思考,贏得學生的共鳴。
高職院校在開展職業素質教育時要充分利用與行業、企業深度合作的有利條件,有意識地去開展凝練行業先進理念、解讀企業優秀文化、整理典型工作案例、發掘員工榜樣事跡、詮釋身邊的工匠精神等教育教學資源積累工作,將抽象的職業素質轉化成可感知、易認識、能觀看、可交流的具象,使素質教育更加生動鮮活。
(五)發揮產教融合特殊優勢,采取更加靈活有效的教育方法與手段
產教融合的深入開展為高職院校提供了更多教育教學方法創新的條件。
首先,與頂崗實習相結合,通過科學設計、精心組織,將職業素質教育融入專業知識學習和職業能力培養之中,利用學生在應用情境中參與實踐的有利條件,促進學生個體、環境和行為的三元交互,在觀察中學習,在行動中思考,在感悟中升華,實現素質內化的目標。
其次,與優秀企業文化相融通,將先進的企業愿景、價值觀念、企業精神、道德規范、行為準則、企業制度等引入到日常的管理和教學之中,讓學生在企業文化的熏陶中生成優秀的職業素質。
(六)調動行業企業骨干力量,發揮更多實戰型教師作用
在職業素質教育中,行業(企業)師資由于與職業應用場景結合更緊密、對職業素質的理解更直觀更具體、親身經歷的感悟體會更生動更可信,如果能夠合理引導、充分利用,將取得比學校教師更好的教育效果。
學校與企業一起配備、培養幫帶師傅,指導他們言傳身教,不僅教學生“做事”,而且要教學生“做人”。定期安排企業人力資源部和基層管理人員與學生交流座談,引領學生成長為優秀職業人。聘請勞動模范、能工巧匠到學校開設講座,發揮榜樣示范作用。邀請優秀年輕校友回學校開座談會、交流會,傳授成功經驗,開展朋輩教育。
(七)采用多主體全方位考核方法,實行更加客觀全面的評價機制
評價既是總結報告也是指揮棒,合理的評價機制能夠為學生指明正確的發展方向,激活成長動機和發展動力。產教融合情境下對學生職業素質的評價,要借鑒企業對員工360度全景考核的成功做法,突破學校常規的考試、鑒定模式,吸收幫帶師傅、企業同事、工作主管、客戶等職業情景的具體參與者作為評價主體,從價值觀、道德品質、職業態度、主動性等職業素質的各個角度全方位進行考察,發現學生的不足,激勵學生更好成長。
四、小結
綜上所述,在當前產教融合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推進職業素質教育仍具有深遠意義,學校應當注重產教融合與素質教育的密切聯結,發揮職業教育優勢,為助力學生成為高素質技能人才、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鵬超.在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融合中推進高職院校素質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14(5).
[2]李雙根.新時代“美好生活”內涵、特征與實現路徑淺析[J].法制與社會,2019(3).
[3]郭惠君.基于深度產教融合的跨境電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管理工程師,2020 (06).
[4]張海波.習近平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創新重要論述的基本遵循[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1).
(作者單位:浙江金融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