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仕武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立足于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實行分層教學,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都得到提高,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文章分析基于深度學習理念的數學分層教學的必要性,探究基于深度學習理念的數學分層教學策略:合理分組、教學目標分層、預習分層、授課分層、作業分層。
關鍵詞:深度學習;初中數學;分層教學;必要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9-0128-02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數學課堂的教學形式不斷發生變化,其中分層教學就廣泛應用于數學教學中。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基于深度學習理念,立足于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即分層教學,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都得到提高,都能充分感受到數學學科的魅力。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分析基于深度學習理念的數學分層教學的必要性,探究基于深度學習理念的數學分層教學策略。
一、深度學習理念下實行分層教學的必要性
深度學習指的是教師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挑戰精神,引導其主動探究學科知識,學會運用批判的方式學習知識,也會進行知識的遷移。分層教學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區別對待,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和提高。新課改指出,數學教學應該讓學生通過數學學習獲得多樣且適合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通過分層教學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數學學習需求,讓其獲得不同的數學學習體驗。分層教學也是貫徹因材施教理念、深度學習理念,讓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發展的最佳方式。
二、深度學習理念下實行分層教學的策略
1.合理分組
在基于深度學習理念的數學分層教學中,科學分組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和前提。在分組中,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尊重他們的差異性,然后根據他們的數學基礎知識積累程度、認知能力差異將其分成三個不同的層次。在分組后,可運用適當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獲得最優的學習效果。第一層次是數學學習能力較強、基礎知識較扎實的學生,其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獨立地學習數學知識,還能為其他同學提供幫助。第二層次是基礎知識積累與理解、應用能力均處于一般水平的學生,他們是班級中的大多數,也是需要教師特別關注的群體。第三層次是數學學習能力較弱、基礎知識薄弱的學生,即后進生,需要教師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指導,從而讓他們感受到自身的價值,不斷發揮自身的潛能。例如,在教學“有理數”時,教師可采取分層教學方式,讓不同數學水平的學生都能掌握知識。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讓其理解有理數、整數、分數的概念,對于中等基礎的學生,讓他們掌握概念以及有理數的分類,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主要讓其具有區分有理數、整數與分數的能力,并做到不遺漏、不重復。
2.教學目標分層
為實現深度教學,在完成學生的分組后,教師要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可在課程開始前,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明確其數學學習能力,找到能夠提升其數學學習水平的方法,然后以此為基礎制定分層數學教學目標。教師還可以邀請學生參與制定教學目標。師生共同制定的教學目標可以使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學習活動,增強對數學知識的感知程度,提高數學學習熱情,并根據目標進行自主學習探究。以“相交線”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層次的數學教學目標。第一,能夠知道實際生活中相交的案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第二,理解相交線的概念,理解垂線、對頂角的概念。第三,能夠在實際情境中抽象出相交線的知識。這樣的分層教學目標會使學生的思維得以發散,并用數學的思維去了解世界。
3.預習分層
預習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會對知識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對本節課要學習的知識有基本的了解。同時,預習對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也具有積極作用。如對于預習時不理解的知識,學生可在課堂學習時更加集中注意力,主動提出問題,從而不斷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但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數學水平有一定差異,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預習時,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對于數學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在預習中整理重難點知識,并積極探索解題的方法和規律,嘗試自主完成課后習題,理解習題中蘊含的數學思想。對于數學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以預習新知識為主,適當完成部分課后習題。以“平移”教學為例,教師在布置預習任務時,可以提出以下問題。第一,平移具有哪些特征?第二,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平移現象,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第三,你能在電腦中繪制一個平移的圖案嗎?這些預習問題可讓學生明確預習的方向,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學習相應的知識,以此不斷提高數學學習效率。但需注意的是,教師在制定預習目標時,要清晰、具體,能夠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積極思考,讓學生在預習時建立知識間的聯系,進行深度學習。
4.授課分層
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要意識到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并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進行分層教學時,可以將數學知識分解成若干個數學問題,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從而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都得到提高。這樣也可以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從而不斷提高數學分層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實際問題入手,理解全等三角形的三條邊及三個角都對應相等,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質。然后讓數學基礎較好的學生證明全等三角形,讓數學基礎一般的學生歸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規律,讓數學基礎較弱的學生重點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在課堂中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
5.作業分層
教師布置課后作業是為了防止學生出現“聽懂不會做”的現象,在布置時,可以根據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數學學習需求對作業進行分層設計,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深度探究,逐步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在作業布置上,可以采取“分階段”的作業訓練,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完成作業,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數學水平。同時,對于作業任務,教師應及時檢查并積極評價,然后再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并及時調整教學目標。為節約課堂教學時間,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教學平臺布置、批改作業,一對一地在線上指導學生進行修改,并給予基礎較差的學生鼓勵性評價,讓其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結語
綜上所述,學生的數學基礎水平、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實行分層教學非常有必要。如果教師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也不利于激發他們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轉變原有的教學思維,用全新的方式進行數學教學,即分層教學,從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充分理解數學知識,并進行深度探究,以此不斷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黃金榜.分層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大世界,2020(01).
[2]鄭海燕.淺探分層走班模式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2019(24).
[3]黃業麗.分層教學背景下初中數學學習小組組建策略的研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9(35).
[4]邢九菊.分層導學案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4).
[5]權振江.試析分層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天津教育,2019(35).
[6]龐俊霞.初中數學分層教學中習題選擇的問題分析與探究[J].數理化學習,2019(12).
[7]尤衛軍.分層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應用[J].試題與研究,2019(36).
[8]張淑玲.巧用分層教學策略,促進初中數學教學[J].數學教學通訊,20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