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忠
摘 要:情境教學法是隨著新課改走進地理課堂的一種新型教育手段,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愉悅的氛圍之中提高地理學習效率。文章探究情境教學法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應用策略:搭建故事情境,吸引學生注意;設立直觀情境,化解學習難點;創設問題情境,激活探究欲望;創建合作情境,彰顯主體身份;構建生活情境,拉近學生距離;設定趣味情境,激活學生興趣,以此打造地理課堂的多樣情境,不斷提升地理學科的教育實效。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高中地理;興趣;效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9-0140-03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在傳統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將學生看作容納知識的冰冷機器,很少考慮學生建構知識的情緒體驗,而這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阻礙學生的思維發展,整體課堂教學質量也處于低效化狀態。因此,為讓高中地理課程教學走出低效化狀態,教師可充分發揮情境教學法的價值,將其引入地理課堂教學中,利用故事、問題等多種元素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讓學生基于情境產生建構地理知識的動力,從而積極主動地進行地理知識的探究。
一、搭建故事情境,吸引學生注意
故事具有生動、內容豐富等特點,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聆聽故事,也善于從故事中獲得信息,增長自身的見聞。在為學生傳授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教師也可發揮故事對活躍課堂氣氛、聚焦學生目光的巨大價值,主動利用故事創設課堂教學情境,以此帶給學生趣味性的學習體驗,促使學生從故事出發,主動地轉變自身的注意力,將目光聚焦在地理課堂上。在為學生搭建故事情境時,教師也應當意識到故事是為地理知識的講解服務的,因此,要考慮到故事內容與教學內容之間的契合度,避免故事內容與教學內容脫節。
例如,在教學“宇宙中的地球”時,教師就可以利用故事搭建教學情境,設計課堂導入環節,以此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新課內容。在天文學還不發達的年代,人們普遍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且位于宇宙中心靜止不動。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尼古拉·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認為地球是球形的,并且是不斷運動的,同時還認為太陽是不動的。在“日心說”剛提出時,由于害怕教會的懲罰,哥白尼并沒有馬上公布,直到1543年才在《天體運行論》中公布這一猜想,當然在公布的同時也受到教會等的藐視。而后來,伽利略、開普勒等人的研究逐步證實了哥白尼猜想的地球是球形的并且不斷運動的正確性。在課堂上,教師可將上述內容講述給學生,讓學生對地球和宇宙中的空間運動有初步的認識。學生從故事出發,對宇宙中的地球充滿好奇心,將目光聚焦在教學內容上,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而這可以為本節課的高效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顯而易見,教師在講解地理知識前為學生引入故事元素,創建故事教學情境,可將原本枯燥的課堂教學活動變得活靈活現,有效增強地理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學生從故事出發,能主動將目光聚集到課堂,并透過故事對地理知識產生積極的學習動力。
二、設立直觀情境,化解學習難點
高中地理課程的部分內容抽象性很強,如果教師直接從教材出發為學生講解地理知識,學生會因自身理解能力有限,吸收效率不高。這樣,學生就很難突破學習中的重難點,真正掌握地理知識。而現代信息技術為教師的地理教學帶來了新的方式,能夠實現對抽象知識的具象化處理,打造直觀的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理解效果。因此,為提高學生的地理知識接收效果,教師有必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建直觀的課堂教學情境,有效化解教學中的難點,不斷提高地理課堂教學實效。
例如,在教學“自然界的水循環”中的“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時,如果教師純粹以口述的方式為學生描述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學生就會因為內容過于抽象,而降低對水循環過程的認知效果。因此,教師可以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創建直觀的課堂教學情境,在網絡搜索相關的Flash動畫并下載,作為課堂上的教育資源,以此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教學中,教師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動畫視頻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直觀、動態的畫面中,認識到水的走向,真正把握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然后,教師再為學生展示水循環示意圖,讓學生基于平面圖對水循環的主要環節進行總結,進一步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
基于上述案例可知,現代信息技術具有無可替代的教育優勢。在為學生傳授地理知識時,現代信息技術的介入有效轉變了地理知識的呈現方式,可為學生打造直觀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在靈動、多變的教學氛圍中真正走進地理世界,增強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三、創設問題情境,激活探究欲望
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教學形式。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問題為媒介,搭建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橋梁,掌握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的認知效果,即結合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已經掌握了哪些地理知識,在哪些地理知識的建構上還存在問題。而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教師進一步認識到問題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在講解地理知識時,主動根據地理課程的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問題,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沿著問題的方向對地理知識進行深度探究。
以“農業的區位選擇”教學為例,教師就可以借助問題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步步深入探究本課教學內容。在課堂一開始,教師向學生提出“在2010年,我國政府決定將海南建設為一個什么樣的島嶼?在海南,除了可以發展旅游業還可以發展什么產業”等問題,讓學生主動結合生活常識思考上述問題,并得出“國際旅游島”“農業”等答案。針對學生的答案,教師可進一步為學生展示海南盛產的水果圖片,并設計“海南都有哪些特色水果”的問題,讓學生基于圖片進行回答。緊接著,教師提出“我們是否可以將荔枝種植在北京?在某一處土地上種植什么植物,是由什么決定的?人們是根據什么來決定種植哪種農作物的”等問題。學生會在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不自覺地走進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完成對農業區位因素及變化的有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