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祥春
摘要:溧陽市南渡中心小學源于教育理解、地域文化和學校歷史,提出了樂渡教育的教育理念,建構了樂渡教育的理念系統,并通過打造樂渡環境、構建樂渡課程、開展樂渡活動等路徑,進行了樂渡教育的實踐。
關鍵詞:樂渡教育;樂渡環境;樂渡課程;樂渡活動;學校發展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7B-0024-05
溧陽市南渡中心小學在百余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文化在傳承中光大,在整合中創新,體現生長的力量,彰顯育人的價值。基于對教育的理解以及學校、地域的歷史文化傳統,學校提出了樂渡教育的教育理念。樂渡教育指向成全每一個生命,生發出的強大文化力,使學校品質卓然,綻放個性神采。
一、樂渡教育的提出背景
(一)源于對教育的理解
教育是為一個未知的社會培養未知的人,因此,教育不僅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明天。樂渡教育首先強調一個“渡”字。教育其實就是幫助兒童完成人生的一次重要“擺渡”:通過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將兒童從不成熟的此岸“擺渡”到成熟的彼岸,從今天的社會“擺渡”到未來的社會。同時,樂渡教育還突出一個“樂”字。這既是為了實現學生的快樂成長,又是為了實現教師的幸福提升。一方面,追求快樂既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兒童的權利。樂渡教育告訴學生,學海無涯,就當“迎難樂渡”。另一方面,對于教師來說,“教育即渡人,渡人亦渡己”,教師應在成全兒童和自我成全中實現人生價值的升華,享受教育的幸福。
(二)源于南渡的地域文化
南渡,是一個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古鎮,曾兩度為溧陽縣治所在地。在這方土地上,佳話流傳——“貞女義救伍子胥”“蔡邕慧眼識良木”“孟郊感恩《游子吟》”“李白賦詩《猛虎行》”“陳名夏好學成大器”等,分別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義、慧、孝、友、敏”。學校“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以“渡”為抓手,在地域文化中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根,凝練了屬于自己的關于教育的個性化表達。樂渡教育注重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擺渡”,讓兒童在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的共同滋養下快樂成長,成為既有本土情懷又具國際視野的時代公民。
(三)源于學校的發展歷史
南渡小學創辦于1908年,至今已有113年的辦學歷史。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感恩信義”的教育傳統,打造了富有校本特色的感恩文化。多年來,學校人才輩出,走出了像革命烈士虞華、中國好人“信義妻子”虞菊伢、舉重世界冠軍宋志娟等知名人物,他們無不在用“感恩信義”之舉演繹自己的精彩人生,以自強不息、奮力“自渡”之精神指引著后人。樂渡教育的提出,是對學校優良傳統的進一步繼承、提煉、升華,激勵和鼓舞南小學子以生命成長詮釋學校的辦學理念,在樂渡教育中實現自己的快樂成長。
二、樂渡教育的理念系統
樂渡教育,就是要完成對兒童的擺渡,實現兒童的快樂成長,成全每一個生命;就是要引領師生“赴一次人生詩意的旅行,尋一處人生別樣的風景,展一場人生無限的精彩”。學校以“樂渡”為校訓,以“共渡致遠”為校風,以“覓渡求是”為教風,以“競渡爭流”為學風,形成了樂渡教育的理念系統。
以“樂渡”為校訓,彰顯的是學校教育要讓兒童度過快樂的童年,擁有快樂的能力,以至幸福快樂地度過一生。長期以來,中國教育形成了一種“苦讀”文化,“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無不強調學習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快樂是一種能力”,如果過于強調學習之苦,不僅會讓兒童忘記學習還有快樂的一面,而且還會讓兒童因為習慣于苦讀而失去快樂的能力,對其一生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以“樂渡”為校訓,并不是否定苦讀的意義,而是要告訴兒童,幸福快樂地度過一生才是人的終極追求,苦讀是通往幸福快樂的路徑,而不是學習的目標。
以“共渡致遠”為校風,旨在構建學習共同體,激勵師生相互成全,共同成長。《禮記·學記》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非洲諺語說:“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遠,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這些至理名言都在告訴我們,唯有“共渡”,方能“致遠”。現代社會需要分工合作,在團隊中,一個人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長。學習共同體的構建,不僅能讓學生與學生切磋琢磨、互學共進,而且能讓師生憤悱啟發、教學相長,最終實現師生共同成長。
以“覓渡求是”為教風,旨在促使教師學海引航,探尋規律。學海無涯,須問津覓渡。為學生指點迷津、導向引航,是教師的重要職責。教路多歧,須析非求是。教師要掌握兒童發展和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并理論聯系實際,將教育規律與教育實踐結合起來,以實事求是的精神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以“競渡爭流”為學風,旨在鼓舞學生迎難踏浪、奮勇爭先。學習不可能一帆風順,特別是進入深度學習狀態之后,更是會遇到重重困難,需要學生有迎難而上的勇氣、攻堅克難的毅力和釋疑解難的能力。適度的競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在互幫互學的基礎上,同學之間形成比學趕幫超的良性競爭氛圍,不僅有利于學生個體的成長,而且能推動團隊共同進步。
三、樂渡教育的實踐路徑
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樂渡教育必須轉化為教育實踐才能發揮其教育影響力。在實踐中,學校通過打造樂渡環境、構建樂渡課程、開展樂渡活動等路徑,讓樂渡教育成為一種真實的教育樣態。
(一)打造樂渡環境
擺渡需要渡船,樂渡教育也需要有將學生從此岸渡往彼岸的“渡船”。在學校中,學生無時無刻不生活在特定的環境中,校園環境對學生發展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學生成長的重要“渡船”。在校園環境建設中,學校堅持“一場域一主題”,積極打造三大“渡船”:“傳統文化之舟”“現代科技之舟”“快樂生活之舟”。
1.打造“傳統文化之舟”
首先,設置主題雕塑。在學校中心區域,設置了彰顯地域文化的五組人物雕塑:“貞女義救伍子胥”“蔡邕慧眼識良木”“孟郊感恩《游子吟》”“李白賦詩《猛虎行》”“陳名夏好學成大器”。并在旁邊配上了相關典故說明,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了解家鄉的文化與歷史。其次,打造詩詞長廊。在連接各個樓宇的長廊懸掛適合兒童閱讀的古詩詞,并附上譯文,讓兒童隨時隨地可以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最后,布置書香樓道。在所有的樓道口,以“讀書故事”“讀書方法”“讀書成語”等為主題,精心設計書香文化墻,為學生讀書學習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