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萌 楊青寶 向慶林 王謹 彭遠群
中圖分類號:G807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6-021-02
摘 ?要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實驗法等研究方法總結了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現狀,構建了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體育課程的教學評價體系,并進行了實踐。研究表明: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體育課程評價體系具有評價主體多元化、過程與結果評價相結合、量化和質化有效結合的優勢,同時也存在教師壓力大、學生自制力不夠、數據素養低等不足。
關鍵詞 ?混合式教學模式 ?體育課程評價體系 ?實踐研究
2015年5月,清華大學副教授劉震在清華大學舉辦的研討會上,根據他在清華大學慕課平臺開設一年慕課的經驗和850份有效調查問卷,指出混合式教學是未來發展的方向[1]。同時,第四代教育評價理論指出,評價方法本身并無好壞之分,而是應根據評價的目的采用合適的評價方法。若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判斷是否達到規定的標準,則應以定量評價方法為主。若評價的目的是發現問題和改進方法,則以定性評價為主。同時指出應重視評價的激勵與改進功能[2]。所以在混合式教學大環境下,對于混合式體育教學的評價要進行價值判斷,旨在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否則無從談論改革的緊迫性。
一、混合式教學研究現狀
在中國知網CNKI檢索平臺,以“混合式教學”為關鍵詞在2005—2020年間進行搜索,結果共有上千篇文獻。據收集的資料可以分析出,大部分研究評價的主題以“混合式教學”“教學中的應用”“混合式教學改革”“教學設計”等研究領域為主。其中,侯曉慧[3]對線上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進行了系統研究,并通過貫穿課程生命周期的過程性評價,幫助師生有效溝通,使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更好地發揮學習引導作用,幫助教學管理者及時發現問題,做好課程實施保障,從而提升課程實施效果。謝毓湘[4]認為從長遠來看,這不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也無法幫助其真正掌握課程的知識點。有效的考核評價體系將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學習起到促進和引導作用,特別是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逐漸普及的新形勢下,如何對學生的課程考核進行科學合理地評價,就成了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這與來陽[5]等人認為的實現傳統授課與學生線上學習之間有機結合是實現高校混合式教學模式發展的持久性任務的觀點不謀而合。而萬家山從另外一個角度認為傳統課程教學的最大弊端就是用標準化的流程來展開教學,即用相同的學習方案培養不同的學生,忽略了學生學習需求的個性化和差異化[6]。
可見,傳統的總結性評價已經不適用于現代的教學評價。為此,如今應根據教學大綱,結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環境,以及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等來設計合理的教學評價工具和學生學習的考核工具,從而制定切實可行的評價標準[7]。所以,許多學者從不同的方面,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探索混合式教學評價的發展。但是關于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體育課程的評價體系的相關研究則較少。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體育課程評價體的實踐
(一)體育課程教學評價體系
構建科學的體育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是保證學校體育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也是評價體育教學目標達成度的依據。本文以體育專業排球課程為例,構建了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評價指標可以考慮按照層次結構進行布局,確定排球課程和主要教學活動與能力目標相對應,確定關鍵性指標需要遵循以成果導向理論、協作學習理論、混合式學習理論為基礎,貫穿評價主體多重原則、評價內容多元原則、診斷反饋原則、適度調整原則,從而構建每一個具體技術指標的評價體系框架。
考核評價體系由平時成績(50%)和期末成績(50%)兩大部分構成。將其進行分類、整理,按照相關因素從上到下設置為三個層次,分別是混合式教學評價(A)——課前導學、課堂表現、課后學習、課后反思(B)——發布任務、觀看視頻、自主學習;課堂互動、技能練習、知識提升;布置作業、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共享互評、反饋評價、拓學思學(C)。具體論述如下。
一級指標(A):最終成績(100%)=課程考試成績(50%)+平時表現成績(50%)。評價主體分別是教師和學生。
二級指標(B):平時成績(50%)=課前線上自主學習(20%)+課堂表現(30%)+課后學習展(20%)+課后反思(30%),期末成績(50%):技術考試。評價主體分別是教師和學生。
三級指標(C):課前線上自主學習(20%)=C1技術視頻學習(20%)+C2參與班級討論(40%)+C3自主拓展學習(40%),課堂表現(30%)=C4態度(20%)+C5情感(20%)+C6行為表現(60%),課后學習展(20%)=C7練習微視頻,課后反思(30%)=C8課后反思。評價主體分別是教師和學生。
在層次設計基礎上,從三大層次指標出發構建具體教學細節評價,實現將以往的籠統評價內容細致化和精準化。例如,制作學生上傳記錄、參與班級討論量規、學生積極性評價量規、情感評價互評表、課堂行為記錄表和課堂學習反思貫穿學生行為始終,讓評價有理有據。
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從理論、教學、技術三方面制作排球四個技術模塊(發球、扣球、傳球、墊球)的匯整表。具體包括動作方法、技術要領、技術分析、準備姿勢、迎球手型、用力方法、講解示范、觀察分析和糾錯。如此方便教師檢查反映的知識建構、技術實踐、教學能力的情況。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體育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的實踐
本研究選擇體育專業排球課程為實施對象,于2019年9月—2020年1月間實施。以2018級體教11802班(18人)為實驗對象,共32個課時。研究基于學生的實際需求,以線上線下記錄為數據支撐,以突出學生發展能力為原則,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雙重評價機制,降低期末考試的比例,從而實施具體的混合式教學評價。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以此了解學生的滿意度。根據數據信息,大部分學生對評價體系的切身感受良好,認為自身比以往更加重視教學過程,學習態度也有所端正,學習專注力顯著提高。總體上,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排球課的評價體系實施效果較好,學生基本滿意。
三、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優勢與不足
(一)優勢
1.評價主體多元化。在本次專業技術課中,如在課前模塊的學習中,教師發布任務起到引導作用,學生觀看視頻、自主學習,評價主體側重于自評;在課堂表現、課后學習中以互評和師評為評價主體,教師側重對學生能力評價,學生同伴側重對情感意向培養的評價,最后學習反思以自評為主體,縱向發展、提高自我。“多元化”與“協同互助”也是高校體育教學評價主體價值回歸的真實狀態[8]。在這樣的評價過程中能實現自評、互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等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做到多維度、多層次、科學地對學生發展做出客觀真實的評價,因而這種評價更合理。
2.過程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學生的進步奠基于理論,形成于實踐,升華于反思[9]。所以,混合式教學設計著重關注學生的過程發展,如此一改傳統的結果性導向。例如,課前導學是促進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手段,包括預習教學內容、瀏覽教學課件、觀看教學視頻、參與小組討論、完成課前小測、做好疑惑筆記并匯總整理等。課中跟學是有針對性地提出難點和重點,并分層指導。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完成情況,期間可自評、互評,引導學生協調解決問題。課后導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每一個學習階段都要使學生走出書本、展現自我,這樣才稱得上是優質的體育教學。
3.量化和質化有效結合。為適應體育教學改革發展的需要,體育教師在未來必須要對自身的教學評價方式進行重構,將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方式有效結合,以此對學生的體育學習實施科學評價[10]。例如,建立個人檔案記載,具體內容包括學生上課出勤率、學習態度、多方評價、合作關系等,然后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反饋學生在該模式實施下的滿意度。在“互聯網+”時代下,教育領域應嘗試把信息技術融入其中,以實現優秀教學資源共享。
(二)不足
1.教師壓力大。該評價體系的實施是需要教與學雙方共同配合的,并且教學評價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同時也需要學習者給予積極配合。這對本就承擔繁重教學和科研壓力的教師來說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11]。
2.學生自控力差。在混合式教學中,學生的知識獲取和能力的提高與他們的求知欲、自控力和自學能力息息相關。并且該評價體系的部分內容需要在網上開展教學,學生在學習中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如此阻礙混合式教學的發展。這也是今后線上線下評價活動中要考慮的因素。
3.缺乏“數據素養”。不論是管理者、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具有“數據素養”,即知道如何辨別數據,以及用數據分析來改善管理、改良教學、提升成績[12]。但是許多教師和學生缺乏前沿認知,拒絕改變,也拒絕學習。評價活動是雙線開展的教學活動,實際上其更有數據處理、分析、統計的必要。這種知識性和能力性的“數據素養”需求在互聯網大背景下更是必不可少。
四、結語
通過對體育專業技術課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評價體系進行教學實踐,發現該評價體系基本適合體育專業學生,并且優勢明顯,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后續研究應根據教學平臺、教師能力及教學內容等對該評價體系進行完善。
參考文獻:
[1]楊歌謠.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高職經管課程教學評價的設計[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03):20-26.
[2]楊浩.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應用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1):69-75.
[3]侯曉慧,李亞漢,鄭雪峰,等.基于線上課程教學的全過程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計算機教育,2021(01):13-17.
[4]謝毓湘,欒悉道,魏迎梅,等.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多元化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研究——以“媒體數據分析與處理”課程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20,43(02):61-65.
[5]來陽,韓璐.“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9(13):164-169.
[6]萬家山,陳蕾,高超,等.數據驅動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探究[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05):81-87+100.
[7]王靜.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創新的若干思考[J].科技資訊,2017,15(02):169-170.
[8]張文波,趙利.價值沖突與回歸: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問題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35(01):110-112+121.
[9]李秋石,劉書臣,果蕊,等.師范生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構建與實踐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46):101-102.
[10]劉瑩.體育傳統教學評價功能及其重構[J].教學與管理,2016(36):122-124.
[11]李逢慶,韓曉玲.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17(11):108-113.
[12]向宇宏,姚蕾.大數據時代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的思考與啟示[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0(04):91-9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