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飛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既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切入口,又可以浸潤傳統文化的營養,做傳統文化的良好繼承者和弘揚廣大者,還可以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面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呈現出來的一系列問題,此文列舉出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語文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舉足輕重,不容小覷。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是指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等綜合評價。
它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當前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中還存在著:隨地亂扔垃圾紙屑、隨口亂說臟話、校園欺凌,不尊重老師等不文明的行為。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讓學生學會“慎獨”和知行合一,培養美好的道德品格。
(二)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在課堂上對傳統文化充分滲透,這樣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傳統文化對于國家的興旺、民族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最深厚的國家文化軟實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的沃土,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植根于“魂”,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三)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
中華民族以“炎黃子孫”自稱,這一同祖的感情紐帶傳承數千年,至今依舊激勵各民族仁人志士為振興民族而努力;中華民族兼具有家國情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華民族的人生道德理想,每個人都將自己的前途與國之命運緊緊相連,以精忠報國為人生之大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對國與民都展現出濃厚的深情大愛;通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
依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語文素養,歸納起來主要包括聽、說、讀、寫等四個方面。當前小學語文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認識不到位”,“目標不明確”、“方法不得當”等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重識字能力,輕寫字能力培養。據了解,大多數教師很重視教認字、識字,但學生往往對字詞只是簡單的“認識”,而不知其結構章法,書寫規則,更不清楚字理及運用。二是重聽話能力,輕說話能力的培養。小學階段的語文課,以老師教,學生聽為主。老師在臺上講得天花亂墜,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 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無法勾起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情。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方法
(一)挖掘詩歌中的傳統文化內涵
小學語文文本中有著大量的優秀詩歌作品,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教師可以通過挖掘詩歌文本,感受詩歌反映的傳統文化之美。在詩歌中,我們知道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傳統文化氛圍。如王安石的《元日》,這首詩描寫的是農歷正月初一時人們喜迎新春佳節的情景。教學這首詩時讓學生領會我國春節的傳統習俗:燃燒鞭炮、喝屠蘇酒和把舊桃符換成新桃符。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時,讓學生領會我國重陽節的傳統習俗:登高、插茉萸。還有很多反映我國傳統節日習俗的古詩,老師在教學時應讓學生了解我國傳統節日文化,讓學生對古詩中的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捕捉漢字起源和變化中的傳統文化
通過了解漢字的起源和發展變化,感受傳統文化的有趣。一個個漢字就像一群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在紙上玩笑嬉戲,像一朵朵美麗多姿的鮮花愉悅你的眼睛。漢字不光神奇、有趣,還有著悠久的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因此讓學生了解漢字的起源以及發展變化十分必要的。可以讓學生閱讀《甲骨文的發現》了解漢字起源于甲骨文。然后在識字教學中讓學生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如教一年級語文上冊《識字2》時,老師讓學生自由看圖,說說像什么?老師通過多媒體演示重點指導“羊、鳥、兔”這幾個字演變的大致過程。其實上面這些字叫象形字,這是漢字最初發展階段,之后逐步從象形走向符號化,從筆畫較多走向筆畫簡單,使書寫更加快速便捷。通過這些讓學生對漢字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加深了對漢字的感情。
也可以通過猜字謎的形式,去感悟和體會漢字的演變過程和形旁聲旁代表的意義,從而受到傳統文化的熏染。比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口”把“牛”的尾巴咬掉了,就成了“告”。再比如:“河邊一蜻蜓,天上雙雁飛”,猜兩個字。蜻蜓是細細長長的,兩個翅膀一個頭,像個“千”字,加上河邊上的三點水,是“汗”。雙雁像“從”,天的上面是一橫,合起來成了“叢”。又比如為了讓學生認識“回”字,老師可以通過編字謎“四四方方兩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加深學生的記憶。這種方法既能激發學生對字謎產生濃厚的興趣,又能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組織舉辦中華頌·經典誦讀活動
經典誦讀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很好的形式。誦讀活動有利于緬懷先輩,體會生生不息的民族生機,并從文學藝術作品中尋找價值的肯定和情感的皈依。 通過這樣的活動,有效地引領小學生更加廣泛深入地感受領悟中華經典,加深對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了解和熱愛,增強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自覺性,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養、審美情趣及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關于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教師可以通過挖掘詩歌中的傳統文化內涵、捕捉漢字起源和變化中的傳統文化、組織舉辦中華頌·經典誦讀活動 等方法,幫助學生們提升語文素養、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
參考文獻:
[1]溫儒敏.關于2011年版課程標準的對話[J].語文建設,20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