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曦菁

摘要:在初中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尤為重要,所以教師要科學地設計出靈巧新穎、鍛煉學生思維的問題。因為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本文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課堂提問的策略展開論述,希望能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 ?課堂提問? ?策略
一、啟發學生,收獲驚喜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提問是啟發式教學最直接的方式。啟發式提問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能使教師時常收獲一些“意外的驚喜”,這種驚喜往往源自教學中一個巧妙的提問。
如在教學部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二框“凝聚法治共識”時,筆者運用了垃圾分類的熱點話題貫穿本課,在最后環節設置問題:“如果你是昆山的新聞發言人,你認為昆山如何做好垃圾分類工作?結合政府、社會、公民等角度提出你的建議。”筆者將學生分為4個小組,每組中有發言人、記錄人。在授課中,筆者驚喜地發現學生講得特別出彩,總結得相當到位。該問題考查了學生如何厲行法治,若教師直接問學生怎樣厲行法治,顯然比較枯燥,但是結合情境采用啟發式提問,學生猶如被點燃了思維的導火索,迸發了解疑、創造的火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我是學習的主人”“我要學”的情趣,更加符合“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最近發展理論”。
又如在教學部編教材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九課第一框“認識總體國家安全觀”時,筆者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導入,提出了問題:“歌詞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是否已經不符合時代特征,應該改掉嗎?”比起直接引入新課,一系列啟發式提問讓學生認識到新時代的國家更需要居安思危,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把握時機,事半功倍
在課堂教學中,時機非常重要,不同的時機往往會收獲不一樣的結果。當然,時機得當并不是說在課堂上提問越多越好,教師不能采用一問到底的方式,而應根據不同的情境激發學生思考,在恰當的時機提問,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
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第二框“預防犯罪”時,教師采用漫畫《犯罪行為》作為導入。
隨后,教師提問學生:“生活中,你知道哪些行為是犯罪行為?”在導入部分設疑提問,用漫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刻是學生注意力最集中之時,教師利用啟發式提問,會讓學生的思考更如積極主動,有助于學生理解犯罪行為。針對本課重點和難點內容: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征,教師可預設如下活動,并運用多媒體展示:
行為一:毆打他人,造成輕微傷害的,違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屬于一般違法行為。
行為二:毆打他人,導致他人重傷甚至死亡的,觸犯了刑法,屬于犯罪行為。
接著,教師鼓勵學生思考以下問題:“試對比分析上述行為有何不同?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征是什么?”
課堂提問往往要根據課堂實際情況來設計,教師可以通過討論、辯論、情境活動等多種形式展開教學。如本案例中,教師采用創設兩個情境的方式,讓學生對比分析,找到不同點,激起疑問的火花,觸發他們的思維興奮點,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
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七課第一框“自由平等的真諦”時,教師再現了關于網友惡意丑化董存瑞等英雄的情境。通過討論探究,學生理解了本課重要知識點:自由與法治的關系。在授課時,學生對這段材料特別感興趣,探究熱烈,有部分學生也看到過類似言論,還發表過一些意見。這時,教師可順勢抓住時機,對本段情境繼續補充背景材料:小強同學轉發網友丑化董存瑞的言論,增加情境對話。
小明:“小強,你剛才轉發的言論趕快刪掉,你知不知道這是侮辱英雄的違法行為!”
小強:“沒事的。我們未成年人受法律特殊保護,享有特權,是不會受到法律處罰的。”
教師提問:“小強的觀點正確嗎?請說明理由。”學生馬上回答:“不正確。”但是學生都說不出理由。于是,教師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進入后繼的學習。通過情境前后內容的聯系,教師要把握時機設置疑問,在學生不明白時或者心里明白卻不能完整表達時發問,更能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
三、促進思辨,有效引領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越來越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一門富有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課程,除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要培養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觀察、思考和解答問題,即培養發散思維。
在教學部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下冊第六課第二框“多彩的職業”時,教師展示材料:“我們花了近百萬送女兒到澳大利亞某知名學校留學,她在澳大利亞學了6年,卻迷上了按摩。畢業回國后要從事按摩工作,在成都找了一家中醫理療館,拿著2000元底薪,像模像樣地上起了班,簡直把我和他爸的臉都丟光了。張女士一邊講述女兒的經歷,一邊叫《華西都市報》的新聞記者評理。”
在理解材料內容后,教師提問:“你支持新聞中女兒的選擇嗎?請具體說明理由。”學生展開討論,隨后進行小型辯論會,各抒己見,有的學生闡述興趣與職業的關系,有的學生為父母辛苦的教育投入抱不平,有的學生認為職業沒有高低貴賤,有的學生覺得女兒可以為國家做更大的貢獻,等等。在思維的發散點提問,引發了學生多角度地思考與討論,這個提問本身沒有給出任何角度,是讓學生自己總結,尋找角度,不僅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了學習效率,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發散思維,使學生受益無窮。
四、溫情評價,和諧關系
我們都曾有過學生時代,在課堂中,我們都曾有過回答錯誤或者對問題無從下手的時候,而大部分的教師都會以一句“請坐”結尾,這實則缺乏了一絲溫情。提問能鼓勵和督促學生及時消化課堂,提問的效果則又優化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因此,對回答正確的學生,教師應該給予表揚,這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還能為其他學生樹立榜樣;對回答不完整、回答錯誤或者一無所知的學生,教師更應該多一些溫情,多做一些細致處理。
如在教學部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二課第一框“創新改變生活”時,教師提問:“請分享生活中你有過哪些創新經歷?”一小部分學生站起來后,要么一言不發,要么直接說沒有。一開始,筆者有點失望,甚至有些生氣,覺得學生故意在搗亂,但是課后反思時,筆者發現學生總把創新與發明創造關聯起來,于是對部分沒有回答出來的學生,筆者并沒有批評,而是在隨后的課堂中設計了一個游戲環節:回形針的妙用。每位學生思考回形針有什么生活小妙用,并且在分享環節筆者又請了剛才沒回答出問題的那幾位學生。隨后,筆者點評:“聽到了這幾位同學分享的妙招,你們覺得棒嗎?雖然剛才他們沒有想起自己之前有過什么創新經歷,但聽到剛才他們的回答,老師覺得這幾位同學都具有成為小創造家的潛力呢!”學生們鼓掌,為他們喝彩,這一操作既為學生找回了信心,又讓學生感受到每個人都有創新的能力。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富有溫情,還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格局,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筆者的課堂中,勇于表達自己想法的學生,便會得到鼓掌表揚。久而久之,學生更愿意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舉手人數明顯增多。
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因此,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只有不斷提出有效且高質量的問題,才能開闊學生思路,啟發學生思維;只有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才能及時調節課堂進程;只有活躍課堂氛圍,增進師生溫情,才能凸顯核心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的偉大使命!
參考文獻:
[1]王向陽.一堂課的靈魂——教師的語言藝術[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杜秀茹.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有效課堂提問的策略[J].新課程,2018(11).
[3]李平.試論高中思想政治課和諧課堂的構建[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6.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婁江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