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莉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工作的開展非常重要,通過該課程教學引導,可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具有很大幫助。在實際教學工作開展時,為避免受到傳統灌輸教學模式的約束,教師可嘗試建構生活化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實現課程教育改革目標。本文就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進行了一些簡單的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實際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9-00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9.041
初中學生好奇心較強,什么都想嘗試,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風氣的影響,從而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為了促進初中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提高學生的自控能力與辨別能力,教師需合理發揮出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價值,通過對其課程教學模式進行科學創新,為學生建構高效的道德與法治學習環境,促進學生該學科核心素養與綜合素質的提升。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一)促進教學質量提高
教學實踐證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并不是以傳授具體知識為目的,而是將“立德”作為教學內容,通過對學生思維意識與道德品質的培養達到對教學的推動。因此,為了有效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教師需要從改變教學氛圍入手,在實際教學工作開展時,主動將道德與法治課程與生活事例進行融合,進而有效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約束,為學生建構高效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
(二)引導學生知識內化
圍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理念,在實際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本知識向日常生活延伸,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熟練掌握與充分吸收,最終完成知識內化。而為了達到這項預期課程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為學生建構趣味性學習環境,結合實際事例進行案例解析,協助學生進行思考解讀,實現高素質人才教育目標。
(三)突出學生主體性
在實際教學工作開展時,由于部分教師未能突出學生的學習地位,弱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導致教學效率難以提升,而教師則可通過建構生活化教學模式來改變這種教學影響,并且能夠有效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促使教師圍繞學生進行教學方案設計,達到教學的預期改革效果。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探討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思政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為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政治素養與家國意識,教師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引導時,可合理建構生活化教學模式,對生活化教學模式不斷進行優化完善,發揮出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應用價值。我結合自身工作經驗,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進行如下闡述。
(一)生活化教學氛圍的營造
為保證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開展的質量與效果,完成對實際教學工作的優化,教師應當嘗試從實際生活入手,將其作為教學突破口,提取學生實際生活事例,突出學生的課程學習主體性,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效果。反之,在傳統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單一的理論灌輸使得課堂環境沉悶單一,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僅不利于初中道德與法治可持續教學工作開展,更是直接影響到初中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為了使學生在學習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參與到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當中,進而全面提升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質量,達到預期課程教學改革目標,教師在實際課程教學工作開展前,必須對教學目標進行明確,保證學生學習方向明確,使得學生的學習與教師的教學達到有機結合。同時,教師在生活化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工作開展時,應當依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熱門社會事件、校園生活事例等,為學生架構個性化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方案,并營造良好的生活化教學氛圍,以便在實際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做到對社會生活性元素的合理滲透,保證教學工作開展的質量與效果。
(二)生活化趣味課堂的建構
通過對傳統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可知,過去的教學中,主要依靠的是教師的講解,學生并沒有進行高效互動,教學過程單一、無趣,導致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質量陷入瓶頸,無法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鑒于此,在新課改下,教師應主動進行教學改革,通過生活化趣味互動課堂的建構,給予學生充分的話語權,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實際教學活動當中,進而發揮出師生互動與生活化趣味課堂的教學優勢。
首先,通過對初中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進行分析可知,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非常強。因此,鑒于道德與法治相關內容以理論型為主的特征,在實際生活化教學策略應用時,作為教師,應當以引導為主,合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而不是壓制學生的這些天性,進而結合激趣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
其次,在生活化趣味課堂進行建構時,要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性作用提高重視,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空間,使得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找到興趣點,促使其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完成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深度學習與知識內化,并從中汲取精神力量,錘煉學生的身心與意志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最后,盡管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生活化趣味課堂的建構過程中,教師不能完全弱化自身的教學地位,而應該突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缺一不可的關系,進而營造出一種和諧的教學環境。并在這種和諧的課堂教學生態中,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建構全新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教學模式,保證學生的主觀想法得到充分體現,使得學生逐漸形成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為學生今后的成長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