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婷
摘 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于寄宿制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和學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一個完整的家庭環境包括主觀家庭環境和客觀家庭環境,前者主要包括家庭關系、子女的教育方式以及親子關系等,后者則是涉及家庭結構、父母的文化水平、家庭從事職業以及家庭收入等。而在客觀家庭環境中,僅僅是家庭結構就對寄宿制初中學生的心理和學業有著極大的影響,主觀家庭環境中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和學生的心理和學業有著極大的關系。
關鍵詞:家庭教育;寄宿制;初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G7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21-0001-02
【Absrtact】Parents are the children's first teachers,and they have an extremely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health and academic growth of board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 complete family environment includes a subjective family environment and an objective family environment. The former mainly includes family relations,childrens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while the latter involves family structure,parents educational level,family occupation and family income. In an objective family environment,the family structure alone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psychology and academic work of board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subjective family environment,the way parents educate their children has a great relationship with the student's psychology and academic work.
【Keywords】Family education;Boarding system;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當今寄宿制初中教育的教育成果基本上都是以升學率來衡量的,這就直接導致了學生家庭和老師更關注學生的成績,而極大地忽略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問題也就因此成為了寄宿制初中生健康成長的主要障礙之一。學生的幸福感、自信心以及自我價值感是衡量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家庭、自身以及老師方面的影響尤為顯著,家庭教育環境和學校教育都是影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人一生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和父母度過的,更是人成長的第一搖籃,所以探討家庭教育方式和寄宿制初中生心理健康及學業之間的關系及影響是很有必要的。
1.家庭教育對寄宿制初中學生心理及學業的影響
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潛意識中害怕被父母拋棄,認為父母不是真正關心自己,經常會表現出委屈、拒絕、不可理喻。寄宿制造成的情感疏離,不僅僅發生在孩子心里,也發生在父母心里。雖然孩子是父母在世界上最愛的孩子,但并不意味著溝通和了解是最好的。許多父母不能夠很好地理解孩子,不能很好地與孩子溝通。當孩子感覺不被父母關心時,個性強的孩子容易否認一切、懷疑一切,驕縱跋扈,用強大的外在來遮掩虛弱的內心,保護自己;心理素質較弱的學生,只能學會自我壓抑,失去個性,最終出現極大的心理問題,因此,家庭教育同樣作為寄宿制學生的重要教育陣地,對于學生的心理和學業有著重大影響,本文對幾所寄宿制初中不同年級共333名學生進行了心理調查,有效調查問卷309份,有效回收率為92%。根據調查數據將對寄宿制初中生心理健康進行了劃分,其中總分低于55的共計263人,占比為85.1%,在56-64分內的有學生34名,占比為11%,剩下的高于65分的學生人數為12人,占比3.9%。
(1)客觀家庭教育方式對寄宿制初中生心理健康及學業的影響
客觀家庭包括上述的家庭文化水和家庭月收入等,而家庭結構又可以劃分為離異家庭和非離異家庭,在離異家庭中沒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人數為43人,占比16.3(%),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人數為9人,占比有心理問題學生總數的19.6(%),非離異家庭中存在心理問題人數為37人,存在心理健康的學生人數為220人,占總心理健康人數的83.7%。在家庭月收入中,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較少,月收入在2000以下和10000以上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人數相差不多。從數據不難看出,家庭結構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顯著影響,心理健康問題又會極大地影響學生的成績,進而影響學業,而父母月收入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不大,學生的學業也不會因為家庭而產生過大影響。
(2)主觀家庭教育方式對寄宿制初中生心理及學業的影響
主觀家庭主要包括家父母教育方式、親子關系以及父母關系等,而父母關系又可以分為和睦和不和睦,在主觀和睦家庭中,非常和睦家庭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有23人,占比50.1%,沒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數為192人,占所有健康心理學生人數的73%,從大體數據上來看,家庭關系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較大。在父母或者爺爺奶奶的教養方式中,分為溺愛型、專制型、放任型以及民主型。溺愛型父母對于孩子的要求基本上是有求必應,長期以往下去很容易養成孩子囂張跋扈以及自私自利的心理,從我國的情況來看,有85%的學生在家長的寵溺下呈現出放縱自由和厭學的心理。而專制型父母對于學生的管理比較嚴格,屬于“棍棒底下出好人”,但是這種“棍棒”徹底限制了學生的快樂,讓其失去創造能力和自信心,讓他們沒有良好的信念理想,最終使學生缺乏行動能力和意志,其學業將會遭到巨大影響。而放任型則是我國大多數家庭教育的現狀,父母長期在外忙于工作,疏于對學生的管理,對學生缺乏正確的領導,并且使其缺乏社會行為的約束,膽大妄為,學習上缺乏上進心,也沒有良好的人生規劃。民主型則是父母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鼓勵,讓學生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獲得相應的知識,讓學生明事理、懂尊重,這樣的孩子性格開朗,有較強的自信心和創造性,不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和學習問題,即使有,也會被民主的父母疏導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