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桂珍
摘 要 近兩年,全國卷高考作文出現了有主題的材料作文,這類作文題的審題要注意三點:一是把它同無主題的材料作文區分開來;二是用追問主題的方法從材料中找到寫作的抓手;三是如遇到關系型的主題還要揭示二者的有機聯系。掌握以上審題要點可以有效提高審題的準確性,但高考作文題目千變萬化,要注意甄別,靈活處理。
關鍵詞 材料作文;全國高考卷;寫作教學
近兩年來全國高考作文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出現了有主題的材料作文。2021全國高考語文甲卷的“可為與有為”、2021八省聯考的“銘記歷史,迎接挑戰”、2020年全國卷Ⅱ的“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2020全國卷Ⅲ的“如何為自己畫好像”,都明確出現“主題”的字樣。有主題的材料作文的出現,給作文帶來了更多的規定性,如仍沿用原來的沒有主題的材料作文的思維方法去審題,會因為審題不當而失分。
有主題的材料作文題審題,有幾個審題要點:一是要認清有主題和沒有主題的材料作文的區別,即識差異;二是要通過對主題進行追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等問題發散思維,在材料中找到寫作的抓手,即善追問;三如果主題是關系型的,要揭示兩者的有機關聯,即辨關系。
一、識差異
高考是選拔性的考試,高考作文是考場的作文,為了防“套作宿構”,有主題的材料作文比無主題的材料作文規定性更多。如果無視二者差別,會因為審題不當而失分。
沒有主題的作文材料沒有明示中心,題目自擬。這種材料作文的審題往往是整體理解材料,找準材料的核心觀點,材料不必成為論據,論證時可以靈活處理材料,旁征博引材料以外的論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例如 2021年的全國新高考Ⅰ卷:
1917年4月,毛澤東在《新青年》發表《體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論及“體育之效”時指出: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因此,“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于強,未可知也”。
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這道材料作文題要求談啟示,沒有確定主題,材料共有166個字,材料兩句話分兩層,結論強調的是強弱會轉化。接下來的行文圍繞從材料中提煉的這個中心來寫就可以了。論據沒有規定性,自由選擇。
再看有主題的材料作文,以2021年八省聯考為例:
①1950年,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②朝鮮戰爭的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國家安全面臨嚴重威脅。③危急關頭,在極不對稱、極為艱難的條件下,中國人民奮起抗美援朝,保家衛國。④先后有290余萬志愿軍將士赴朝參戰,19萬7千多名英雄兒女獻出寶貴生命,涌現出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等30多萬名英雄功臣。⑤中華大地,萬眾一心,支援前線。⑥歷時一年的捐獻武器運動,募得的捐款可購買3700多架戰斗機。⑦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與世界和平。⑧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勵著中國人民。
校團委舉行“銘記歷史,迎接挑戰”的主題征文活動。請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說說你的感受與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這個作文已經有了“銘記歷史,迎接挑戰”的主題,但是如果僅僅抓住主題,拋開材料寫中國的各個階段的歷史是不合符要求的,因為材料里還提了一個要求“結合上述材料”,可見不是什么歷史都可以寫,要寫的歷史應該是材料里的抗美援朝的歷史。材料的最后一句結論告訴我們,銘記歷史,是要銘記歷史中的精神,這個精神要從材料提供的事實中來。材料中蘊含了寫作的方向與思路。
通過比較可知,沒有主題的材料作文,材料是用來提煉中心觀點的。有主題的材料作文主題和材料都給了,兩者都要用上,材料要成為論據。
不弄清有主題和無主題的材料作文的區別,容易把兩者混為一談,誤以為有主題的材料作文的材料只是一個引子,可用可不用,結果導致離題。事實上,有主題的材料作文的材料是規定了論證該主題的角度、方向,甚至包含了論證的框架。有主題的材料作文規定性更大,高考作文猶如帶著鐐銬跳舞,無主題的材料作文要戴的是材料這一個鐐銬,有主題的材料作文則像是戴上材料和主題兩個鐐銬,切不可無視材料的提示,導致失分。
二、善追問
有主題的材料作文,有主題,有材料作為論據,似乎作文就很容易了,原材料都有了,組合一下就可以,實際上卻并非如此。因為要解讀出材料的背后含義,需要比較強的閱讀理解的能力。不過,由于論證問題往往有“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這樣的角度,因此,可以用多角度追問來解讀材料。這樣能彌補閱讀能力的不足,助力從材料中找到寫作的角度、思路、乃至寫作的框架,從而更好地完成寫作任務。
例如2021年八省聯考的作文題,主題是“銘記歷史,迎接挑戰”,可以追問:①銘記什么歷史?②為什么要銘記歷史?③要迎接什么挑戰?④怎樣迎接挑戰?
材料共8句(見上文)可分兩層。第一層是前七句,第二層是第八句,即最后一句。第一問,銘記什么歷史?材料里的講是抗美援朝的歷史,可見第一問銘記的是抗美援朝的歷史。第二問為什么要銘記歷史?材料的第二層告訴我們要銘記的是歷史中的精神,具體是什么精神?要從材料中去找。我們通過細讀材料可以發現,材料的每一句蘊含了抗美援朝的精神:第①-③句可知,當時困難很大,敵強我弱,但是我們不怕困難,堅決保家衛國,顯現了中華民族有擔當,熱愛和平的精神。第④句,在前線的情況,用三個數字突出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人數之多,英雄人物之多。這個事實,體現了中國人民勇敢無畏的精神。第⑤⑥句,是后方的情況,材料里面有點出“萬眾一心”,體現了中華兒女團結的精神。第⑦句,講的是抗美援朝的結果:保了家衛了國,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體現了中國人民奉獻精神,熱愛和平。第三問要迎接什么挑戰,這就要調動平時的積累,疫情的挑戰,國家貿易摩擦的挑戰,世界和平的挑戰等等。最后一問,怎樣迎接挑戰,自然是用材料中分析出來的精神去應對。
又如2021年全國甲卷作文試題:
①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歷程。②在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③我們過的節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們唱的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讀的作品如《為人民服務》《沁園春·雪》《荷花淀》《紅巖》,我們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釗、夏明翰、方志敏、楊靖宇,我們學習的榜樣如雷鋒、焦裕祿、錢學森、黃大年,等等,都給予我們精神的滋養和激勵。④我們心中有陽光,我們腳下有力量。⑤我們的未來將融匯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
請結合材料,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可以向主題追問:什么是“可為”?為什么“可為”?如何“有為”?
然后細讀材料,找到寫作抓手:
按時間為序,材料可以分兩層,第一層是1-4句交代了背景、觀點,第二層為最后一句是結論。第一問:什么是“可為”。“可為”是可以有所作為,外部條件允許“為”。材料最后一句明確“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第二問:為什么“可為”。因為“我們心中有陽光”,先進文化的引領,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經融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因為“我們腳下有力量”,我們立足于先輩創造的好時代,我們立足于偉大復興新征程的路上,時代給了我們舞臺。第三問:如何“有為”。前輩的榜樣有很多,我們以他們為榜樣,將和他們一樣“有為”。以前人為榜樣,我們應該勇敢踏上新征程。選擇“有為”而不是“無為”。
通過追問,就找到了主題和材料的關系,為寫作找到了抓手,也梳理了思路。
有的時候,主題不是一個完整的觀點,依然可以用追問法,例如2020全國Ⅲ卷作文:
人們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卻無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需要尋找各種“鏡子”、不斷繪制“自畫像”來審視自我,嘗試回答“我是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等重要的問題。
畢業前,學校請你給即將入學的高一新生寫一封信,主題是“如何為自己畫好像”,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感悟與思考。
主題是“如何為自己畫好像”,這個主題是一個問句,看似沒有明確的觀點,實則答案隱藏在材料中。可以追問為什么要畫像,如何畫像,怎樣的像是好的像。然后細讀材料,找到寫作抓手:第一問為什么要畫像是因為“人們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卻無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要尋找“鏡子”;第二問如何畫像,方法是不斷繪制“自畫像”來審視自我;第三問:怎樣的像是好的像?要自我剖析,找到答案。通過對主題追問,能從材料中找到寫作的抓手。
善于多角度追問主題,能彌補閱讀能力的不足,助力從材料中找到寫作的角度、思路、乃至寫作的框架,從而更好地完成寫作任務。
三、辨關系
關系型主題是由兩個詞語或詞組組成,例如“可為與有為”“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銘記歷史,迎接挑戰”存在有機聯系,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就容易從中選擇一方來寫,造成偏題失分。
“可為與有為”,因“與”是連詞,可能會誤以為“可為與有為”是并列關系,但“可為”是前提,是外部環境允許,而“有為”是實踐、結果,故二者不是并列關系,“可為”在前,是前提、基礎。“有為”在后,是行動的結果。先有條件,后有結果,因此作文中要先證明大環境“可為”才能順理成章談個人怎樣“有為”。
“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因為是生活在同一個世界,所以他國面對的威脅也可能是本國將面臨的挑戰。困難是共同的困難,傾巢之下沒有完卵,所以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要攜手共創共贏的未來。這兩個短語隱含了因果關系。
“銘記歷史,迎接挑戰”“銘記歷史”是基礎和途徑,只有銘記歷史中的精神,才能幫助我們從容“迎接挑戰”,可見“迎接挑戰”是目的,二者是途徑和目的的關系。二者也有時間的順序,從過去到現在、未來。
類似的還有“探索從未停步,超越永無止境”是因果關系,探索是因,超越是果;“拒絕俯視,共創未來”是條件關系,只有平視才能攜手共創未來。
關系型的主題或者是互為因果,或者是前提條件和結果,或者是相輔相成等等,要注意揭示二者的有機聯系。
四、例外情形
值得一提的是,高考作文題目千變萬化,不同的問法就有不同的答法,可以比較不同,提煉要點,但是不可以總結出所謂的“套路”,妄想拿著一個金科玉律去“套”,那是非常冒險的做法,例如這個作文題:
2020年的冬天格外寒冷,但這個畫面卻溫暖了很多人的心:很多車輛堵在路口,一輛卡車的捆綁繩掉了下來,這么拖著走的話,很可能發生交通事故,一個外賣小哥看到了,他小心地靠近大車,快速把繩子捆綁成團,扔回了車上。一個小小的舉動,一份濃濃的善意,感動了許多人。
其實卡車出不出事,跟他沒什么關系,他完全可以視若無睹地走開,但是,他心里過不去,而他的“多此一舉”,很可能就避免了一次重大事故。
讀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請以大安中學校團委的名義向全校師生發出倡議,以“小舉動,大溫暖”為主題,寫一篇倡議書。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這個作文題有材料,有主題,但是并不是上面討論的有主題的材料作文的類型。因為這是寫倡議書,材料只是倡議的由頭、背景,這與上面分析的高考真題并不是一種類型。寫倡議書就要按倡議書的要求來做。
高考要選拔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所以高考的題目也是時時翻新,千變萬化,用套路往往會被套牢,作文是全卷分值最大的閱讀理解題,總結提煉要點只是“治標”,提高閱讀理解的能力才是“治本”,“標本兼治”才能無往不勝。
[作者通聯:廣州市協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