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新梅 黃耀
摘? 要: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本質,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學前教育專業核心素養中的重要部分。幼兒文學教學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環節。因此,如何有效在幼兒文學教學中融入課程育人內容急需探索和實踐。本文在幼兒文學的實踐教學經驗基礎上,探索在幼兒文學教學中踐行課程育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課程育人內容的有效教學方法和路徑,幼兒文學教學中充分發揮育人的功能,需明確幼兒文學的育人的精神必須是真正內化為學生認同的精神價值,才能落地生根,才能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正確的引導幼兒。
關鍵詞:幼兒文學;核心素養;課程育人;教學改革
幼兒文學不僅豐富了幼兒的想象世界,帶給孩子們歡喜、智慧、希望、勇氣、熱情及信心等,培養了幼兒的良好性格,幼兒文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中,越來越重視語言表達能力、藝術鑒賞能力等關鍵能力的培養,然而一些關鍵的品格如愛崗敬業、走進兒童、關愛兒童等關鍵品格缺沒有得到落實,幼兒文學的教學中,存在育人內容、育人方法挖掘不充分多方面問題,沒有充分發揮幼兒文學作品的育人功能,學生因閱讀量少而不能深度理解育人目標,育人的教學方式方法單一,育人效果不佳,進而形成一種單方面灌輸,干枯的說教,不能使育人內化到學生思想中。
關于幼兒文學教學與育人融合的研究目前為數不懂,搜索知網,僅看到兩篇關于幼兒文學育人的文章,一篇碩士論文“幼兒文學的育人功能探析”,一篇“淺談幼兒文學教學中蘊涵的育人意義”,近期幾乎沒有相關研究,關于如何在幼兒文學教學中踐行育人的研究仍然是空白。可見,對幼兒文學的育人探索和實踐關注度不夠。幼兒文學作為學前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專業必修課,承載了培養幼兒教師人文素養的重任,應當緊跟時代關于教師品格的要求。品格是學前教育教師的核心素養之一。幼兒教師僅僅具有教育教學的相關能力顯然不夠,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教授很早就提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界也充分認識到“只教會個體做事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缺失了品格培養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1]。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報告《反思教育》提出,“教育應該以人文主義為基礎,以尊重生命和人類尊嚴、權利平等、社會正義、文化多樣性、國際團結和可持續的未來共同承擔責任”[2]。面對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下教育環境的巨變,顧明遠重申了教育的本質是尊重人類,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和生命價值。因此,培養幼兒教師核心素養,培養幼兒教師良好的品格,把育人內容融入教學中是大勢所趨。
一、踐行幼兒文學育人功能存在的問題
(一)幼兒文學作品中育人價值被忽視
大量的幼兒文學作品中蘊含豐富育人價值,李莉概括了幼兒文學作品蘊含的育人主要包括五愛 (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等) 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傳統教育、集體主義教育、自覺紀律教育、文明禮貌教育等,尤其關于愛的主題的文學作品居多,愛是幼兒文學作品永恒的主題,如《愛心樹》、《我爸爸》、《我媽媽》、《花婆婆》、《大衛不可以》等等。李莉她同時強調幼兒文學的價值不可忽視,“幼兒可以從中聽到鳥語, 聞到花香, 從而愉悅身心, 快樂精神;可以發現同伴, 陶冶性情品格”[3]。幼兒文學擁有這么豐富的營養,作為幼兒教師應當充分取之用之。但在實際的授課中,教師往往重視幼兒的文學價值和認知價值,對育人功能重視度不夠,學生對幼兒文學作品的育人價值認識不足。
(二)幼兒文學作品的育人精神內化不足
幼兒文學,被定義為適合幼兒心理發展特點的文學作品的總稱。因此學前教育學生閱讀幼兒文學作品,往往帶上功利的目的,為了以后工作需要,為了儲備多一些故事資料等可以用于未來的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實踐過程的調查,70%學生不是真正喜歡幼兒文學作品,隨著信息化的加速發展,學生每天接觸大量復雜的信息,甚至是負面的價值訴求的信息,種種因素影響,使得學生無法真正認同和接受作品的思想和價值,甚至認為幼兒文學作品是騙人的心靈雞湯,質疑幼兒文學的作用和價值。
(三)幼兒文學教學育人方法欠缺
常用幼兒文學教學法主要有閱讀法、表演法、小組合作探究法等,加強學生理解作品感受作品,訓練學生文學素養和教學設計能力。但是這些方法還不能適應育人工作的要求,不能深入探討文學作品的育人價值。育人常用的一些方法如榜樣示范法、情景體驗法、自我教育法、實踐鍛煉法等在幼兒文學課堂中很少用到,教學往往局限于課堂,不能延伸到學生生活中,不能拓展到學生的其他空間,如網絡空間,不能舉一反三,不能聯系實際。方法的不足,使得文學作品像是空中樓閣,只用于遠觀,學生不能深刻的體會作品的育人價值。
二、幼兒文學教學中融入育人的路徑和方法
(一)凝練幼兒文學作品的育人內容
幼兒文學作品中往往蘊含愛的主題,愛祖國、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愛自然,繪本故事《愛心樹》、《猜猜我有多愛你》、《大衛不可以》等作品是關于父母的愛,《巨人與春天》、《晚安,大猩猩》等關于自然和動物的愛,幼兒在感受作品中美好的主題、有趣的題材、生動的形象、活潑的語言中感悟真諦,形成優良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作品中蘊含豐富的人文情感,使學生在閱讀作品中潛移默化的接受了影響。但是幼兒文學教材一般按體裁劃分章節,主要有兒歌、兒童詩、童話、繪本故事、幼兒戲劇、幼兒影視劇等,每個體裁一個章節,教學中側重不同體裁的作品分析,對于愛的主題或者育人的主題往往凝練不夠,教師需要提煉主題,并且計劃給予一定的課時數做主題教育,效果會更明顯,也可以在每個章節中專門提煉關于愛的主題的作品,分析作品中育人的內涵,如何理解,以及如何踐行,形成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后,每個章節由學生團隊來做育人主題的作品介紹,使學生充分認識了幼兒文學作品的育人精神和價值。
(二)結合學校的區域文化特點,創新育人內容
課程應當充分結合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地域文化資源,河池老區革命精神和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為核心的大學生育人教育體系已成為全校上下的一致共識,也是指導課程教學與育人工作的重要依據和工作規范。老區紅色教育資源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可開發老區革命精神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為基礎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文化傳承系列的育人內容,融入到幼兒文學的教學內容中。例如韋拔群等革命英雄的故事、少數民族神話莫一大王的等皆可以作為題材或者靈感,訓練學生改編為幼兒故事,既可以訓練學生的創作能力,又可以在無形中達到了愛民族、愛黨教育。
(三)塑造幼兒教師教學情感
在幼兒文學的實際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作品分析能力、仿編作品能力、創作作品能力以及教學設計能力,往往忽視了教學態度、教學感情等隱形的影響力。只有讓學生在作品中認識到作品中育人內容的重要性,才能形成正確的教學態度或情感。例如,學生在解讀《大衛不可以》這個繪本故事時,學生的理解停留在作品主要表達的是大衛非常調皮,媽媽總是生氣,所以不能像大衛一樣調皮。而作品的重要主題,媽媽是永遠愛大衛,卻解讀的不夠深刻,因此在教學設計中也無法設計出關于媽媽的愛的主題教育。幼兒文學作品中愛自己、愛家人、愛社會,愛自然萬事萬物的泛愛精神,應成為促進教師職業道德品質形成的助力,使學生形成正確教師職業素養和職業品格,同時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兒童觀,熱愛兒童,熱愛教育事業,用愛來指導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四)內化幼兒文學作品的育人精神
幼兒文學作品中的育人精神,例如愛的主題,愛祖國、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愛自然,是否真正內化為學生的內在精神和認同,應該是幼兒文學教學中需要重點解決的課題。學生在閱讀作品時,往往以一個成年人的眼光審視文學作品,甚至高高在上地判斷,童話都是騙人的,學生往往站在與己無關的立場,這些精神和價值可以用來教育小朋友,自己確無所謂或者不認同。這種無法內化的精神價值顯得空洞無力,因此,學生在實際的應用時往往不能感動幼兒,更加不能帶動幼兒,引導幼兒的價值取向。那么在幼兒文學教學中,如何真正的讓學生接受和內化這些精神價值,是值得探討的課題。由此,幼兒文學教學可以借鑒高校學生工作中一些行之有效的育人工作方法,例如體驗式教學法,自我教育法,實踐鍛煉法,情感陶冶法等等,都可以引入課堂。從而改革純粹分析作品的教學模式,把課堂主動權還給學生,由學生來自主探究文學作品中精神價值,聯系自我的現實狀況,分析自我內在精神,自我教育,真正內化文學作品的育人精神和價值。
三、結束語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教育的環境和形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此,顧明遠教授提出教育的本質不會變,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會變。兒童的成長需要有思想、有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幼兒文學作品承載了豐富的育人功能和價值,幼兒文學課程在學前教育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即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也塑造了學生的精神境界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幼兒文學教學如何塑造學生的精神品格,如何達到有效的育人效果仍然是值得繼續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喬為.走進核心素養: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系統的發展[J]. 職業技術教育,2017,7(38):8-14.
[2]顧明遠.談談未來教育的邏輯起點[J].云南教育(視界綜合版),2018(11):4-5.
[3]李莉.淺談幼兒文學教學中蘊涵的育人意義[J].法制與社會,2007(06),P616.
[4]洪萍.幼兒文學的育人功能探析[J].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11(06)
[5]顧明遠.人工智能時代,未來教育的變與不變[ED.OL] [2018-08-1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 76035f9 c0102 xtj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