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摘 要:文言文的復習和寫作教學一直是高考復習的重難點。對于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寡人之于國也》《游褒禪山記》《師說》等膾炙人口的經典文言文,教師可根據語文核心素養中“語言建構與運用”的理論指導,將其演變為學生學習寫作的材料和范本,基于學生的寫作實踐,設置教學情境,指導和引領學生對比學習,提高寫作水平。
關鍵詞:高考復習;寫作;文言文復習;語言建構與運用
一、問題提出
(一)現實基礎
特殊時期返校后,學生告訴筆者:放寒假時他興奮得“風飄飄而吹衣”“載欣載奔”,回到家之后不得不隔離整個小區“門雖設而常關”,被家長老師教育必須“息交以絕游”之后只得自我安慰要“審容膝之易安”,這種感覺真是“未之有也”。學生具有模仿文言文進行語言實踐的現象其實并不少見。譬如風靡一時的古風歌曲,但因其流于堆砌的弊病,仍不能成為理想的教學資源。不過它至少,文言文的語言系統仍能帶給學生以審美體驗的。為什么我們很少利用文言文來教導寫作呢?字詞句的積累是語言建構的基本形式,而寫作則是語言運用的直接路徑,如果二者能有機結合,豈不是事半功倍?
(二)文言文和寫作的雙重復習困境
在生活中學生無意識使用文言文表達的現象并不少見,但較少使用于有意識的寫作中。文言文在他們看來,似乎與文質兼美無關,只是實詞虛詞、翻譯和文化常識組成的艱難板塊,遠不如一篇“滿分作文”來得有價值。常規的高考復習中,寫作和文言文往往是割裂開來的,文言文的復習教學不能落實到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上,接踵而至的就是寫作教學的混亂無章和文言文復習的捉襟見肘。
(三)新課程標準和高考評價體系的相關要求
新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育要具有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意識”。相對于其他材料而言,盡管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語法上有所差別,文言文承載著古人深邃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展現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幾千年來閃爍著不可磨滅的光芒;其行文精巧的邏輯思維仍然是學習的典范;語言或犀利深刻,或敦厚溫柔,或幽默風趣,完全可以作為語言學習的絕佳典范。文言文包含“文言、文章、文學、文化”四方面內容,與核心素養一一相對。教師不妨把文言文當成普通的文章,讓學生去接近和感受。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強調應用性,既要求以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為載體,將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的有機結合和運用作為考察目標。如果教師通過文言文的學習,從字詞句到段到篇,豐富學生的積累,培養語感;然后將其運用到學生的口頭表達和寫作上去,是為輸出。換言之,在高考復習的過程中,如果在學生言語經驗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通過文言文的閱讀實踐來促進寫作,又借寫作反過來加強對文言文的理解和記憶,這樣就能形成良性循環,提高文言文復習的內驅力、鍛煉語感、培養自信。
二、實施路徑
(一)設置創新情境,培養興趣
文言文復習的大部分時間被放在了指導學生復習字詞句和文化常識上,最后往往流于固定形式,并沒有引起學生的真正興趣。教師不妨改換思路,設置一些相關的有趣情境,讓學生草擬思路,做個短評,甚至寫寫小作文,消解他們對文言文的畏懼。
戰國xx年高考題目出題人:梁惠王
題目:當下某國君王,對待國事很是盡心,每當有災荒時,都能及時救助災民、發放糧食,鄰國的君王們都比不上他那么用心,但別的國家人口卻增長比他快,這是什么原因呢?請選擇合適的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襲套作。
山東考生:孟軻(滿分優文)
設置生活情境,建立學生生活經驗與文本的互動,與“孟子”共進退。把孟子當成學生中的一員,仿佛他這篇文章也是一篇高考考場習作一樣。學生能夠消解難度,把文言文當成“高考滿分作文”而不是一堆知識點來閱讀,那他們對文言文的興趣就會顯著提高。更可貴的是,他們真的會主動復習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發散出比如政治、經濟、人口發展規律等不同的方向。即便是普通的同學,至少也會有意識地去學習孟子的思路,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
(二)對比閱讀,培養語感
當學生真正把文言文當成一篇習作之后,他們就會有意識去對比個人習作和文言文的差別,找出自己和“文學大家”的差距,同時積累文言文的語言知識,發現個人習作與“范文”的差距。這個時候教師可以適當利用“寫作支架”,引導學生進行互評和自評,不斷完善。在對比評價中認識到文言文的審美趣味,從中學習一些操作性強的技能,用以修改升格自己的文章。
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有不同的教學方向。對于層次較低基礎較差的學生,以積累和引用為主,可以活學活用就超額完成目標了;對于中等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思考文章的句式,以分析句間關系達到分析文章結構關系的目的上。這種做法的好處在于,學生在分析句間關系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回到文本,因而會主動加深文本的印象和思考。那么既能起到學習寫作的目的,又能夠不斷地鞏固文言文知識。
比如《勸學》搖曳多姿的命題表達方式讓學生羨慕不已,當他們把它當成范文跟自己的作品一對比時,①故木受繩則直;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③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其一為“如果…就”,其二為“不是…而是”,其三為“如果不…就無法(雙重否定)”。他們很快就會根據這個結論來改寫作品,并且充滿信心自己會看到進步,覺得自己離荀子不遠了。
比如《寡人之于國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中等程度的學生能夠發現反問和類比手法運用的良好效果,盡管這一點幾乎所有的教師在寫作課都會提到,但這是他們寫作時很少有意識運用到的。只要學生有了這個意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即時修改自己的習作片段,把語言改得更有說服力。
“如果拒絕浪費只停留在口號而不是落實到生活的點點滴滴上,那這跟開空頭支票有什么區別呢?”比起原句“同學們,拒絕浪費,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優勢明顯。但學生還會對比出差距,信心十足地再次修改。值得注意的是,關照現實的時候,這些句子并不能成為“萬能精油”,而是需要學生真的深入到社會中去。
(三)深度閱讀,領會思想
當文言文的復習融入寫作教學后,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會無意識地從文言文獲取一些觀點或者論證方法,同化到自己的文章里來。這對于語言建構與運用、乃至于思維發展與提升和審美鑒賞與創造等其他核心素養,都有其巨大的正面意義。
比如上文的《寡人之于國也》:
高水平的學生則發現了關照情境的甜頭。孟子的觀點提出針對的是“途有餓殍”,他不僅在結尾再次呈現了這個現象,而且使用了并列的情境和“而”字作為對比,強烈的畫面感讓人見之難忘。這樣的表達無論是放在開頭還是放在結尾都是亮點。
因此在“構建命運共同體”一節中,學生將自己平平無奇的發言稿開頭改為:“朋友們,當我們歡聚一堂其樂融融的時候,歐洲仍然在疫情的漩渦中無法自拔、某些國家依然戰火紛飛生靈涂炭、數百萬人因為饑餓而奄奄一息,此刻,我鄭重提出——攜手共進才有未來”。這是極大的進步,他表示,這種家國天下的情懷確確實實打動了他,但與孟子原文相比,差之甚遠,還需要再學習和改進。
比如《師說》(節選):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在“書香校園”倡議書寫作的說理片段,學生寫作出現邏輯混亂、內容趨同、以例代證等多種問題。教師利用此文對學生進行作文輔導,在理清脈絡的時候,學生其實不難發現本段采用了3個層次分明、不落俗套的對比:古對今、幼對長、個別對一般。當他們將這個思路帶入寫作時,“小時候尚懂得閱讀是快樂光榮的,我們長大之后卻羞于同人談到自己讀什么書,如果有人說讀了什么好書,其他的人則擠眉弄眼嗤之以鼻,這樣藐視讀書的現象,不是很奇怪嗎?”言語中既有理性的思考,又充滿了生活的趣味,娓娓道來。
比如《游褒禪山記》(節選):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在“熱愛勞動”演講稿的寫作過程中,學生對“提出建議”即“怎么做”段落深感無米下鍋,筆者將這一段落單獨挑出來給學生閱讀背誦,學生在閱讀了幾次之后,很快就能意識到“有志、有力、有物”是王安石總結出來做事的三個層面。在教師的稍加引導后,他們能夠將“有志”延伸至“意識、信念、習慣的培養”,“有力”改寫為“知識和技能習得”“有物”拓展到“社會資源調配”“時間精力管理”等。雖然還有待改進之處,但是學生對于這一段的構思已經心里有底了。
余文森在《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中指出:“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獨有的課程素養。”文言文的積累與寫作的提高都不是一日之功,也不可能通過一兩節課就能簡單地融合。比如在嘗試的過程中,有學生囿于文言文的語法無法暢快表達,有的學生糾結措辭而鉆牛角尖……但是這是一個可探尋的路徑。把經典文言文的把握和高考的寫作有效結合,還需要更深層次的思考和實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語文課程標準(2017)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王榮生.文言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