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詠梅


摘 要:新時代的教育根本目標是立德樹人,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上著力發展核心素養,為教育的生態發展,本文結合案例研究,說明高中地理的校本作業設計應該堅持黨的政治方向,以高中地理課程為載體,依托大綱和課標,結合學情,結合校情,設計新時代的校本作業。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校本作業;案例研究
十九大明確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立德樹人。隨著社會的發展,新時代基礎教育需要踐行核心素養,新時代的教育者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中國人民,讓未來的孩子們能勇于應對真實社會中出現各種不確定性和復雜的環境,所以教學過程中,教育者應時刻恪守教育本真,落實核心素養從每一個教學細節集成,包括校本作業的設計和實施。
那么,素養教育時代如何設計校本作業?
一、設計校本作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校本作業的設計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學生的自信(道路、制度、文化和理論)。教育是承擔興國安邦的心靈工程,它承載強國富民的重擔,而基礎教育更是教育的前沿陣地,每個基礎教育者都需要持續性學習,全面性更新的教育理念,與時俱進,關注信息化的環境,關注科技的進步,科學指引和陪伴孩子的成長。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地理教育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辦學方向,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本作業用家事、國事、天下事的真實情境,培養有健全人格、家國情懷、世界眼光、持續性發展意識的社會新人,切實將核心素養的培養理念貫穿在校本教育中。
2.堅持為學生發展的多元需求服務
校本作業的設計和實施,堅持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的地理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堅持滿足全體學生的學習需要,堅持結合地理知識的學習和應用,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參與、體驗野外考察、地理實驗、模擬實驗、社會調查等方式,用地理視角去觀察、行動和思考,逐漸形成21世紀的核心素養,即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信息素養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等,提升地理實踐力的同時增強社會責任感。
3.堅持校本教育的本真
校本(school-based),即以學校為本,強調以學校為基礎,20世紀70年代開始,歐洲北美一些發達國家開始重視發展校本教育,強調學校的老師應該以本校的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服務方式,所以校本作業的開發應具有滿足社會發展和學生多元化需求的能力。作為校本作業的主體開發者,教師們應本著基于學校,服務學校的原則,可以與專家合作,或者結合自身的經驗,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實踐-評估-開發,逐漸完善形成體現校本教育本真的校本作業資源。
二、設計校本作業的具體實施過程和案例研究
(一)過程
1.解讀高中地理課程結構
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新的地理學知識領域不斷產生,2019年經教育部審核通過的高中新教材面世,其中高中地理課程內容主要有三大模塊: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如圖示:
課程基本框架是建立在區域地理的基礎上,認識自然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研究人地關系,同時融入信息時代的科學發展觀、科技時代的國家資源安全教育、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海洋安全意識教育,以及其他學科的融合。
2.遵循認知規律,把握不同進階的作業內容、難度和實施時間
新課標把地理學業質量水平分為四級,每級逐漸遞進。教師在不同的教學進階,針對不同的教學環境,設計層次性校本作業。其中,其中水平一、二對應的是學生合格性的水平考試要求,即會考水平;水平三、四對應的是選擇性考試,即高考水平。
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內容主要是自然地理(必修+選修)、人文地理(必修+選修),以及區域地理,主要以區域為背景,聚焦人地關系,正確認識人地協調觀,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選擇性必修+選修)。
不同年級的校本作業對應的課程內容和難度如下表:
3.校本作業的設計的基本要求:
首先,以學生的儲備知識和認知水平為起點;第二選擇貼近學生知識水平、生活實際和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境,以主題為單位,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鏈,注重地理知識間的關聯與整合,留給學生足夠的探究空間。注意,校本作業的實際完成過程中應讓學生在全過程中經歷地理思維的發展,避免因“牽引”過度而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
(二)案例研究
高一地理校本作業
親愛的同學們,請利用寒假時間,一邊溫故而知新,歸納高一上的自然地理內容,一邊放松心情,活躍思路,開始一次真正的調查實踐學習,新學期開始所有同學上交你們的調查成果(調查作業中可以用照片、文字、表格、文檔、手抄報、思維導圖等各種方式展示)
1.請用思維導圖展示你所理解的四大圈層的相關內容。
2.人口
(1)調查你是農村還是城市戶口,你的籍貫是不是現在的居住地嗎?如果不是,為什么而遷移?
(2)調查你家族(3代或3代以上)的總人口數量、不同輩分的人口數量,畫出不同年齡結構示意圖,并思考相關因素。嘗試調查你的族譜,分析歷史上的人口變化及原因。
(3)調查你的父母、爺爺奶奶的兄弟姐妹數量,結合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人口政策,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及其他的影響因素;
(4)調查家庭主要勞動力的人數、職業或工作單位、收支情況,推測如果家庭人口老齡化或年輕化可能帶來怎樣的影響?
(5)調查外來人口遷移莆田,分析對遷入地、遷出地及遷移人口的影響(利和弊)?
3.聚落
(1)調查你的居住地?人均面積?說明滿意或不滿意的理由。
(2)調查城市和鄉村的房價,分析原因?
(3)重新規劃你居住的小區或鄉村,描述你理想的居住地。
4.農業
(1)調查你家餐桌上的主食,調查該食物的產地及盛產地的優勢區位條件有哪些?
(2)調查農村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主要類型,目前農村的土地利用類型主要有哪些?利用率如何?
(3)選一作物分析其習性,調查播種和收割時間?熟制(一年幾熟)?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分析是否有利該作物的發展?如何改變不利因素?有條件的同學結合農田的生產實踐,仔細觀察并記錄其耕作細節。
(4)注意觀察土壤的顏色,推測土壤的肥力,調查土壤的形成過程。
(5)觀察山區的農業種植狀況,結合當地的地形、氣候、土壤、水文等條件,設計當地合理的農業發展規劃圖。
5.工業
(1)調查你身邊熟悉的工業,分析影響該工業布局的主導因素?對當地的影響(利和弊)?
(2)結合實際(比如資金、技術、勞動力、政策、資源……),重新規劃你的家鄉應該重點發展的工業類型和布局。
(3)調查莆田鞋業發展的歷程,為其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
(4)走訪身邊的工業,指出其布局不當的原因,并給出建設性的建議。
6.交通
(1)調查你身邊的交通運輸方式?比較優缺點,說明出行時的各種選擇不同的原因。
(2)當一次交通志愿者,選擇一個交通路口,記錄調查時間和地點,調查車輛類型、數量、方向以及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識情況等,結合調查結果,做好交通安全宣傳,帶頭做個遵紀守法的公民。
(3)選一條新發展的交通線路或交通樞紐,分析其選線的原因及投入使用后可能產生對沿線產生的影響?
7.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選作題)
調查你所在的家鄉(城市或農村)的地理環境,重新規劃你心目中的家園,可以用手抄報、手繪地圖或調查報告展示。
(三)案例反思
1.案例的特點:以上案例是以2004年人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為例設計的高一寒假作業,這份作業中主要有承上啟下的兩個教學目標,一是復習,通過思維導圖復習自然地理。二是預習,通過作業的實施,又對新學期的新內容有直觀的認識,再通過課堂教學,靈活化解課本中的死板知識,同時滲透學科素養的培養。
2.校本作業的教育價值需連續性地加熱,所以作業完成后要檢查并評價,同時新課教學中注意連貫校本作業中的理念,使核心素養在教學中繼續延伸。
3.新教育要求全面發展,鼓勵個性發展,所以校本作業設計中適當分層,如案例中的第七題,就是能力提升題。
4.充分利用假期完成校本作業,假期除寒暑假外,上課期間的節假日,如國慶節、元旦、端午節等也可以適當跟上教學進度的節拍而布置作業,如國慶節期間,提前布置學生進行到大自然“捕風捉影”,體驗光影的魅力,感受大氣運動,做追風少年,在接下來的光照和影子的關系以及大氣運動的課堂教學中就如魚得水。
三、校本作業設計的幾點建議
(一)設計前明確學生需要達成的預設目標;
(二)校本作業需要真實依托于學校的實情,利用學校的熟悉環境,才能具有實效性強、自由度高的校本作業,才能更有利于學校發展。
(三)校本作業需要充分結合學科特點,如地理學科的自然性、社會性、區域性、綜合性,從不同角度、不同時空尺度,突出人地關系,開發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的校本作業,引導性地鼓勵學生參與,鼓勵學生開放性思維和創新性表現。
(四)校本作業的實施需要讓所有同學參與整個過程,所以即使是課外分組活動時,也避免每個小組學習的主題或活動環節出現脫節,而導致學生的學習出現碎片化,保證學習全員參與、全過程參與,讓每位學習者形成系統、全面、動態的區域認識和不同維度的綜合思維。
(五)校本作業的設計需要考慮幫助學生借助人工智能、“3S”、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學習,同時借助信息技術開放學習空間,促進自主獨立、合作探究性學習和即時、有針對性地教學互動和評價。
(六)校本作業的設計應細化學習評價的設計,建議開展思維結構評價和表現性評價,思維結構評價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開發校本化的劃分指標和操作方法,表現性評價側重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協作意識、合作成效、行動能力等多種維度,提升學生在評價后的自信,從而帶上自信繼續前行。
總之,好的校本作業既能吸引孩子不但愛上地理,更愛上生活,還能因為學習地理而提高生活品質,欣賞生活并享受生活,這也是所有地理教育者的終極奮斗目標。
參考文獻
[1]楊潔、丁堯清譯.《地理教育國際憲章2016》[J].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室.2016.12
[2]王民等著.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地理學科能力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2018年4月,1-189
[3]王民等著.地理實踐力的水平劃分標準與案例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年第17期
[4]鐘秉林著.改革開放40年教育邁向新時代[J]中國教育學刊2018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