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奇峰
【摘要】小學階段,學生年紀較小,學習的知識都相對簡單。對于在小學數學而言,即使知識點淺顯,也仍舊具備數學學科的特點,具有較強的抽象性、邏輯性,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想實現優質課堂,不僅需要改革創新教學方式,還需讓自己的教學語言得以提升。小學數學教師通過獨特、積極、有趣的教學語言,提升課堂質量,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優質課堂;教學語言;特征分析
新課改以來,人們對小學數學的重視程度逐漸加深,更注重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也應注意教學課堂中師生之間的溝通是否有效。換言之,小學數學教師應關注自己的教學語言,這是能否實現優質課堂的關鍵所在。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在實際課堂上提升自己的教學語言,讓數學課堂高質量進行。
一、教學語言應簡潔明快
小學數學教師要開展優質課堂,在實際教學中應使用簡潔明快的教學語言。這樣一來,小學生就可以更明確的學習數學知識,可以快速理解相關知識點,從而促進優質課堂的有效開展。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強調敏捷性與嚴密性。所以簡潔明快的教學語言更適合數學課堂教學,易于學生理解。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解相關概念、定義時,學生必須能夠準確的理解掌握其含義。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在講解時必須做到簡潔明快。若非如此,學生在理解時就很容易走進誤區,對應該完全掌握的知識點產生疑惑,對學生學習數學產生阻礙。再比如說,小學數學教師在帶領學生做應用題時,會發現許多題目中都有“增加”相關的字眼,要么是“增加到”,要么是“增加了”,雖只是一字之差,但含義卻差之甚遠。而小學數學教師要想讓學生真正弄明白其中的區別,就需要使用簡潔明快的教學語言進行講述,可以適當的舉例,如此,學生就可以快速、準確的認識到其中的意義。
二、教學語言應有的放矢
小學數學教師要開展優質課堂,在實際教學中應注意教學語言有的放矢。在實際課堂中,教師的教學語言在簡潔明了的基礎上,還應注意課堂中應用教學語言的程度與效果。新課改以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已經得到了廣泛使用。若教師在有限的課時中使用教學語言占比過多,那么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就會減少,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得不到發展,只會被動學習。除此之外,學生一旦出現思維障礙,教師若沒有及時發現,未能指導學生,也讓學生難以提升自身的數學思維。對于這樣的情況,教師在使用教學語言時,應注意其合理性,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要角色,多多進行自主探究。教師有的放矢,使用有效的教學語言指導學生,讓學生的理性思維得以發展,實現優質課堂。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圓的周長”時,教師可以設計教學方案。劃分學生小組,讓學生們研究呼啦圈,探索測量圓周長的方法。教師在實際課堂上,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探索交流,整理歸納測量方法。教師在學生遇到問題時,運用合理的教學語言引導學生,“你認為哪種方法更好?”、“還有什么辦法可以測量?”。教師在運用教學語言時做到有的放矢,數學課堂才能夠優質、高效。
三、教學語言應不吝贊賞
小學數學教師要開展優質課堂,在實際教學中應注意教學語言不吝贊賞。小學階段的學生仍然具有孩子的天性,渴望得到認可,能由此獲得顯著的動力與學習熱情。小學數學教師應利用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贊賞學生、肯定學生的教學語言,盡可能的體現出教學語言的價值所在。除此之外,新課標要求教師應多以贊賞、表揚、鼓勵的語言評價學生學習,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感受到教師積極的態度,會更有學習動力。具體而言,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活動時,應成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肯定。教師也應針對學生的差異性,采用不同的教學語言贊賞對方,因材施教。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加減法時,學生因為理解力與學習能力的不同,在學習時自然會存在差異。有的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點時,剛開始計算時會花費較長的時間。但是,在經過一系列的練習之后,計算速度有多提升。在這樣的情況下,小學數學教師應抓住這一變化,夸獎學生的進步,讓學生繼續努力。相信學生收到教師的肯定,也會更具有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自信心。有的學生在學習時,反應較慢,即使經過多次練習,也總是出錯,變得愈發不愛學習數學。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及時發現這一點,用輕松的語言鼓勵學生,讓學生放松心情,一點一點的計算,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態度,會重新煥發出學習數學的熱情與動力,學習效率也會慢慢提升。
結束語
小學數學優質課堂的教學語言非常重要,有效的語言可以成為師生之間的橋梁,不僅可以拉進彼此的距離,又能夠促進優質課堂的產生與發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使用教學語言時應做到簡潔明快、有的放矢、不吝贊賞,實現優質課堂。
參考文獻
[1]張小云.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互動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7(12)
[2]魯江山.董勝業.打造高效課堂提高學習效率 ——談小學數學教學的高效性[J].文存閱刊.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