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鴿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趣味性,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然景觀歷來是被歌頌的對象,但單純的誦讀和描寫卻容易讓學生失去興趣。把課堂教學遷進自然里,或把真實的自然景觀引進課堂,新鮮感和趣味性便有了大幅提升,對獲取文化知識、提高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有很大的幫助。本文將語文教學和自然景觀巧妙融合在一起,從閱讀、創作和語文實踐活動三方面淺談自然景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趣應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然景觀;有趣應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事業也在與時俱進。新的課程、新的教材層出不窮,課堂、課程的改革、學習資源的豐富,給語文教學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同時也給了我們更多的思考。《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自然風光也可以成為課程資源。”所以,教師應該巧妙地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資源,將之融入到教學中去,這對課程改革有著積極的意義。把自然景觀和語文教學相結合,不僅增加了語文的趣味性,同時對獲取文化知識、提高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一、自然景觀促進語文閱讀教學
(一)自然景觀促進對文學作品中自然美的感知
在文學作品中,花影樹聲都含妙理。文字中的自然美并不是簡單的、純粹的自然再現,而是暗含著獨特的思想意蘊和藝術匠心。課堂里的閱讀往往得其形而不能會其神,當對自然景觀有了切身感受,再去讀文,文章的神便可意會了。
例如,閱讀顧城的詩歌《門前》的這一段:“我多么希望,有一個門口/早晨,陽光照在草上/我們站著/扶著自己的門扇/門很低,但太陽是明亮的/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時,在教室里讀和在清風草地的大自然里讀,效果完全是不一樣的。
自然景觀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瑰寶,它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而且還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價值,制造浪漫的生活情懷。適時地改變教學環境,滲透自然的美,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其獲得美的享受,還能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文學素養,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二)自然景觀營造古詩詞的鑒賞氛圍
古人寫詩大多寓情于景,要想讓學生解鎖一首古詩,對景物的準確感受是一把很重要的鑰匙。
傳統課堂上對詩歌的解讀能快速解決字面意義,而對于深層的感受和意境學生往往不能深刻體會,對于日常的應用更是少之又少。在學完一首古詩后,筆者常常帶學生們到大自然中,并引導他們應用。自然景觀不僅刺激他們的眼睛,讓他們發現美,更活躍了他們的思維讓他們活學活用,對古詩詞的鑒賞大有裨益。于是,在現有資源滿足的情況下,漫步在校園里而不是端坐在教室里的古詩詞課堂受到了學生們的青睞。如,在學習完古詩《春曉》后,見到落花滿地,學生們會說:“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在春天里看到細長的新葉,學生們會吟:“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綠草如茵的操場上活動時,筆者說他們是可愛的小羊,他們張口就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二、自然景觀促進詩歌創作教學
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潛意識中具有一種萬物有靈的傾向。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捕捉大自然中最細微的感受,引導學生善于發現美,使所見、所感和所學碰撞出新的文學火花,重構新思路,寫出屬于學生自己的詩歌。
在平時的詩歌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講解詩歌的形式、修辭手法、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描寫等詩歌創作的方法。但是,真正好的創作在課堂上卻難以生成。因為無景生情,也就是沒有自然景觀觸發學生的思維和情緒。寫詩需要靈感,大自然是靈感產生的源泉。教師要善于抓住契機,給學生提供創作的豐富空間。
例如,某日給二年級的學生上課時,突然下起大雨,學生的注意力全部轉移到了窗外。于是,筆者便停下正在講的課,靈機一動,“走,孩子們,我們接下來的半節課是去走廊觀察雨!”學生們激動卻又不敢高聲語,趴在廊中欄桿上細細觀察,伸出手接住雨滴讓它在手心手背上滑動,或是輕輕觸摸草葉上的雨珠……
有心思的小謙便寫了一首《雨》的詩歌:
雨呀
這次你怎么陪我這么久
晚上睡覺的時候
我仔細地聽了你的聲音
像媽媽
有點兇,一會兒又變得溫柔
白天上課的時候
我看了你們落下來的樣子
三滴兩滴,手牽著手
雨呀
大人們都說天天下雨,好愁好愁
我卻不想你走
這是一個善感的學生,這一次觀雨觸發了他心中的思緒,寫出了自己對雨的獨特感受。這一次的借景抒情,仿佛一粒火種,點燃了他的創作激情。在之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他也常常細心觀察自然景觀,寫出了不少佳作。
再如,在教學生習作《寫一處自然景觀》時,筆者帶著學生在校園里散步,讓學生選取自己最感興趣的景物,寫出它的活力。有的趴在李子樹下,一邊賞花,一邊寫寫畫畫;有的徘徊在桑園外,一邊仰望,一邊思量;還有的躺在草地上,打兩個滾兒,假裝睡去,又突然想起什么趕緊記錄下來……筆者知道,他們在啟動全身的感官去尋找春天,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充滿了閑情和詩意。不一會兒,小菲歡快地交給筆者一張紙條:
小草的一天
小草的早早地醒來
用一張落葉當小紙條
寫上今天要做的事
第一條起床曬太陽
第二條吃泥土飯
第三條看星星
還有一條就是第四條
睡覺
這首小詩里,小詩人把小草擬人化,加上了豐富的想象力,讓小草變成了單純的“孩子”,經歷美好的一天。這不正是自然景觀點亮了學生們的創作思維嗎?
童詩創作是展現兒童心靈的一眼活泉,而小詩人是大自然的精靈,自然景觀賦予了他們敏感的神經和思維,讓這眼活泉更加清澈靈動。
三、自然景觀促進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
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美景,充分利用景物來進行語文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陶冶學生的高雅情操。語文課可以增加一些戶外實踐活動,利用自然景觀彌補室內課堂教學的不足。
(一)尋找四季,發現四季之美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不同的風景里尋找春、夏、秋、冬。天空、大地、花草樹木、魚蟲鳥獸都是可學習的資源。走出教室的學生如出籠的小鳥,思維沒有了束縛,眼界更加開闊,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很多。
在教學中,筆者為小學二年級學生開展的《找春天》的語文實踐活動, (上接第20版)主要以春天的景色為依托,旨在增加學生的詞匯量。筆者帶著學生在校園里尋找春天的足跡,并進行“春之詞匯大比拼”活動,一邊發現春天的美,一邊思索描寫春天的詞匯。在草地上,學生說出了“綠草如茵”“無邊無際”,背誦了《賦得古原草送別》;在大樹下,學生說出了“枝繁葉茂”“蒼翠欲滴”“高大挺拔”“郁郁蔥蔥”;在花園里,學生說出了“百花齊放”“百花爭艷”“姹紫嫣紅”“萬紫千紅”“花紅柳綠”“春暖花開”“鳥語花香”“含苞待放”……一節課下來,學生不僅欣賞了美景,腦袋里的小詞庫也重新翻滾了一遍,增加了不少詞匯量。
筆者執教小學三年級時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是“浪漫一夏”,主題是詩歌創作。這一季的實踐活動不是筆者帶著學生尋找夏天,而是發動家長和學生一起發現夏天的浪漫。根據天氣的變化,每周筆者都會布置一項特殊的家庭作業,有時是看夕陽西下,云霞滿天,發揮想象力,寫一首小詩;有時是晚飯后跟爸爸媽媽一起散步,看星星看月亮,寫一首小詩。此外,還可以自由發揮,寫蟬鳴、寫蛙聲、寫蟲兒飛等都可以。
這一季的實踐活動促進了親子交流,不僅學生喜歡,佳作頗豐,家長參與的熱情也十分高漲。如,小彤在《星星在干什么》的小詩寫到:
晚上,星空可熱鬧了
悠閑的星星在吃散步
貪吃的星星在吃云朵
愛干凈的星星在星河里洗澡
快樂的星星在跳舞
離月亮最近的星星深呼吸,聞著月光
就像我
抬頭聞著花香
小天在《月亮和星星》的小詩里寫到:
月亮老師在教星星同學詩歌
星星同學不說話
很認真地聽課
詩歌真美啊
星星同學眼睛里閃出
一朵朵明亮的花
這兩位學生用擬人的手法寫了夏夜的浪漫,語言簡潔卻富有活力和童真。如果只有夜晚的臺燈、書桌、字詞的作業、家長的催促相伴,哪里有這份浪漫情懷呢?放飛自我,到自然中去,才能愉快地和家長溝通,與萬物為友,才能寫出動人的詩歌。
(二)觀察植物,書寫植物生長日記
除了尋找四季,筆者還為學生開展了觀察植物生長,寫植物生長日記的實踐活動。每個班級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植物園,學生們自己種植,自己管理。春天時,筆者帶領學生種下各種蔬菜、花的種子,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取一種植物來觀察它的生長。由于是自己種植并精心照顧的植物,學生寫起日記來也格外用心。蒜苗長高了,有學生寫了《蒜苗的長頭發》;葉子長多了在風中起舞,有學生寫了《植物的綠裙子》;葉子被咬了,有學生寫了《誰是兇手》;向日葵開花了,有學生寫了《向日葵笑了》……
在寫植物生長日記的過程中,學生們了解植物的習性和生長過程,向父母請教或看書、上網查找種植技巧,這鍛煉了學生細心觀察的能力,提升了習作水平。這樣的實踐活動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語文本就承載著美育的一部分,從語言美來感悟自然美,從自然風物來感悟語言美。從景切入,以情聚焦,物化于情,情化于物,自然景觀對于語文教學多多益善。把自然景觀融入語文教學中去,將季節感、色彩感、畫面感、動態感、朦朧感、空靈感盡收眼底,把景與環境、景與情節、景物與人物、景與情、景物與心理刻畫理解得更加深刻,語言文學的精華在自然景觀的環境里也能夠被學生更好地吸收,學生的審美意識也得到了逐步的提高。因此,教師應該打開思路,積極開發利用自然景觀作為語文教學的資源,讓語文教學變得更加鮮活、有趣。
參考文獻:
[1]萬貫喜.語文課程應加強自然景觀的開發與利用[J].語文學刊,2005,3:26-27.
[2]李莉.小議小學語文中自然美的教學[J].新課程(教師版),2006,7:27-28.
[3]于洋.“自然景觀”在小學語文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5,9:62-63.
責任編輯?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