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瑩


【摘要】在習作教學中,教師往往關注得更多的是習作內容和手法的訓練,較少關注到習作的過程是思維的表達過程,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同時,教師缺少培養學生習作思維能力的意識與方法。而思維導圖具有可視化的特點,將思維導圖運用于習作中,能將學生的習作思維過程外顯出來,有利于教師關注學生的習作思維過程,并及時引導點撥。因此,教師可利用思維導圖的邏輯性、層次性、直觀性、發散性,訓練學生的習作思維能力,為小學習作教學尋找新的路徑。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語文;習作教學
思維導圖是由中心的關鍵詞向四周發散,用線條展示不同層級間關系,將不同層級的關鍵詞在分支上逐級延伸出去,形成的知識結構圖。因此,思維導圖能讓學生在習作時聚焦于關鍵詞上,圍繞關鍵詞展開想象和聯想,開拓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實踐證明,思維導圖可以有效解決由于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比較低,寫作能力較差,而導致學生在寫作時出現偏題跑題、層次混亂、思路不明、語言邏輯性差、詳略不當等問題。下面,筆者從四個方面對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習作中的運用策略展開探究。
一、明確中心,合理選材
若學生在習作落筆前不能準確審題,那么便無法圍繞習作主題展開描述,所寫的內容便與題目的要求不相符,導致習作中出現“偏題”“離題”的情況,那么,即使學生的習作構思精良、文筆優美,也是徒勞無功。這時,教師可利用思維導圖特有的嚴密邏輯性,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審題,明確習作中心,合理選擇寫作素材。
思維導圖以一個確定的中心點為核心,所有分支的內容都圍繞中心點展開延伸。在習作中,學生中心思想的確定就如同思維導圖中心點的確定。學生可在明確了習作主題后,提取出習作導圖的中心,并由中心點展開想象,發散出習作導圖的分支,在分支中進行選材。如,三年級的一篇材料作文要求:向同學介紹身邊的一位善解人意的朋友。學生閱讀習作材料后,可找到材料中的中心點——善解人意,將其作為習作導圖的中心點,并圍繞“善解人意”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聯想,使習作導圖中的所有分支都是為了更好地襯托“善解人意”這個中心。這樣有效地避免了習作中“跑題”情況的出現,使得學生的習作緊湊而不散亂。
二、謀篇布局,整體構思
學生在明確中心,合理選材后,需整合習作素材,對習作謀篇布局,關注習作的篇章結構,才能使習作更富層次性與邏輯性。然而,小學階段的學生主要以形象性的思維方式為主,思維具有隨意性,寫出來的作文常常缺少條理性,結構混亂,主次不分。教師在習作教學時不僅要通過口頭講述的方式告知學生確定寫作主題,還要從不同的描寫角度對習作中心展開描寫,處理好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關系,使文章內容布局合理。那么,學生只能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此時,若教師能契合學生的認知發展,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使“謀篇布局”的思維形象直觀地展現在自己的面前,有助于學生處理好文章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同時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以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習作《我的動物朋友》為例,這次的習作要求和以往描寫小動物的習作的要求并不一樣。這次的習作主旨是通過創設特殊情境的方式,針對不同的表達對象的不同需要,選取不同的角度,抓住動物的特點向特定的對象進行介紹。在沒有運用思維導圖的情況下,部分學生缺少了寫作的思路,不能根據創設的情境的需要,表達對“象”的需要,選取合理的角度去介紹動物的特點。因此,繪制習作導圖就很有必要了。在教師的帶領與點撥下,大部分學生都能以較快的速度繪制出如下的習作導圖:
從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中可以看出,他們通過對習作素材進行有機梳理后,能根據不同的情境要求去介紹動物的特點。這有利于學生整體把握習作內容,并按照導圖的層級性構思習作,確保習作更具條理性,為習作的順利完成奠定了基礎。同時,有了思維導圖,當學生真正開始寫作文時,就不會忘記要寫的某個環節或過程。
三、拓寬思維,豐富內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小學習作教學中明確指出:“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思維導圖的發散性能促進學生的自由表達,個性化表達,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鍛煉學生細節描寫的能力。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作文應朝著“內容具體,有血有肉,情真意切”的方向努力。然而,在寫作文時,學生常常不能運用平時積累的好詞佳句,或寫出的作文往往內容空洞無物,缺少細節描寫。對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的分支具有無限延伸的特點,提煉出所有與分支相關的關鍵詞,來拓寬自己的思維,豐富習作的內容。例如,教師可指導學生將一些與作文主題有關的好詞佳句通過簡便的方式呈現在導圖分支上,也可在導圖分支上寫上一些描寫手法、修辭手法,提醒自己在寫作文時要用上。如,在寫習作《抄襲作業的滋味》時,一位學生在思維導圖中設計了通過神態描寫和比喻手法寫出自己當時擔心害怕的心情,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發散、延伸。于是,他的作文出現了這樣的句子:“他如坐針氈,心驚膽戰地聽著四周傳來的聲音,眼睛不由自主地時不時瞟向監考老師與旁邊的同學,留意著他們的舉動。此刻,心就像拉滿的弓弦,大氣都不敢喘,但他還是保持著表面上的從容鎮靜。”通過這種方式,無疑使作文變得更加詳實生動,豐富飽滿。
四、點評導圖,二次修改
一篇好文章的形成,從習作框架結構的布局,再到詞句的精雕細琢,都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反復思量。思維導圖在學生下筆寫作文前形成,并將學生的習作思維過程完整地呈現出來。檢查思維導圖的過程即從整體層面檢查習作的主題、結構層次、主要內容的過程。因此,檢查習作導圖能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問題,并在習作導圖上修改完善。學生還可在學習小組內互換思維導圖,在討論的過程中發現導圖存在的不足,使思維得到碰撞與觸發。教師也可根據學生的思維導圖上的內容,給予指導,提出修改建議。通過自己、同學、教師多維度地對思維導圖進行考量,思維導圖充分地發揮了其可視化的作用。
如,一位學生在寫《我的動物朋友》一文時,在檢查習作導圖時,他發現小貓的外形特點介紹得太簡略。于是,在認真思考后,他將小貓的頭部、毛發、四肢、尾巴、身形這些關鍵要素添加到習作導圖的枝干中,使習作導圖的內容更具體;在與小組交流習作導圖時,組員建議他對“我”與小貓的嬉戲情景部分寫詳細點,以體現出“我”與小貓之間的濃濃情意,使作文更富感情。通過對習作導圖進行二次修改,這位學生最后的習作主題突出、結構清晰、內容具體豐富,且突出了“我”與小貓間的情誼,習作完成得一氣呵成。
總之,思維導圖有助于學生明確習作中心,合理選擇習作素材,優化寫作思路,構建系統的寫作結構,拓寬思維,豐富習作內容。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應用思維導圖的能力,教給學生將思維導圖靈活運用于習作中各個環節的方法,以期促進學生運用新的思維方式進行寫作,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習作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楊軼.思維導圖輔助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實證研究[D].天水師范學院,2019.
[2]明學圣.思維導圖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10):29.
[3]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S].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羅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