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嘗試校企合作已經數十年,但是如何將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運行機制及其經驗進行總結并予以推廣是一個亟待研究的課題。本文以遼寧省高職院校電子信息專業群建設單位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電子信息專業群不同專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實踐分析,了解校企合作育人機制的共性特點,為高職院校闡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的開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電子信息專業群;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育人機制
一、產教融合政策依據
(一)國家層面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鼓勵以多種形式合作辦學,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遼寧省層面
2018年9月,遼寧省教育廳印發了《遼寧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意見》,為校企深度合作指明了方向。2020年,遼寧省政府印發了《遼寧省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深化工學結合、校企協同育人,廣泛推進“訂單、定制、定向”培養模式;遼寧省教育廳印發了《關于推進普通高等學校開放辦學 加強校際合作 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
二、產教融合長效機制
(一)堅持市場牽引機制
產教融合最根本的動力是來自于市場需求。在產教融合過程中,政府需求是科技成果的低成本轉化,盡快形成生產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企業需求是高校的智力支撐,獲得新技術、新工藝、新規程和新管理方法,同時優先獲得人力資源補充;學校需求是融合企業文化,提高就業率、打造就業力,拓展學校的辦學空間和提升核心競爭力;學生需求是接觸社會、鍛煉自己、增長才干的機會。以市場為紐帶把各方利益連接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多元利益共同體。
(二)優化政策激勵機制
為了促進產教融合持續健康發展,遼寧省對符合條件的企業按投資額一定比例給予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抵免,優先支持符合條件產教融合型企業申報政府專項資金支持或經費補助;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產教融合型企業的支持;建立產業學院,鼓勵產業集群所在地政府、行業協會、產業園區、龍頭企業及高校的優勢專業(群)合作興辦集學歷教育、技術研發、技能培訓、生產服務于一體的教育實體化的產教融合聯合體;將產教融合工作作為“雙一流”高校及高水平高校建設的重點任務,納入考核評價體系,優化產教融合有關績效激勵政策。
(三)健全法律保障機制
為了保障產教融合的順利開展,要以《職業教育法》為基本法,明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各利益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并制定嚴格的約束機制和懲罰機制,探索新的產教融合辦學模式;以《職業教育法實施條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促進條例》等行政法規為主體,具體規范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目標、性質、內容和形式,明確相關的法律責任。
(四)建立資金投入機制
產教融合離不開資金支持。推進產教融合工作,要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廣泛籌集資金,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寬領域、全方位的資金投入機制。國家的投入資金具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行業、企業、學校是產教融合的受益者,都要加大資金投入;同時,要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吸引民營經濟和民間資本參與產教融合。
(五)強化專業學科建設,建立產教融合的長效機制
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有沒有成效,有沒有可持續性,關鍵在職業院校自身的實力和影響力。職業院校必須加強專業學科建設,打造一支擁有國家名師、行業名匠的高水平“雙師型”教師團隊,立足于應用性研究,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解決一些關鍵技術和管理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增強產教融合的凝聚力。
三、產教融合主要途徑
(一)課證融合校企一體化培養
通過校企合一體化培養實現課證融合,將職業資格考證課程和1+X證書考核內容納入到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加大學生到企業現場教學力度,校企合作開發崗位課程,更好的培養出符合企業崗位需要,且畢業即帶技能證書的人才,提高畢業生質量和降低企業的用人成本,實現校企雙方利益對焦。
(二)校企互兼互聘、共建共享師資團隊
構建人才交流平臺,校企互兼互聘、共建共享師資團隊,促進人才的自由流動,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用;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模式與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基地,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雙帶頭人”打造“校企雙主體”師資隊伍,通過企業專業帶頭人指導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的改革,把握專業發展方向。
(三)校企共建共用生產性實訓基地
通過校企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實現了“工學結合”校企一體化培養,使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增強學生的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真正成為理實一體化,畢業既能上崗的高技能型人才。
(四)依托電子信息產業校企聯盟,促進技術升級實現高度融合
依托電子信息產業校企聯盟,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為遼陽華鉅同創、兵贏聯盟、華盛于躍、天鷹科技、圖南等企業多次對口支援和幫扶服務。學院成立了嵌入式技術團隊、信息安全與等保服務團隊、軟件開發團隊、網絡工程團隊、移動應用開發團隊、 VR.服務團隊、大數據應用團隊,為企業融合發展和建設方面指明方向。通過企業實際項目,緊密聯系在一起,校企融合,充分企業教師工作站的作用。通過信息共享、交換和反饋等機制,強化學校與社會對人才培養需求的信息溝通,提升學科水平和人才培養水平,發揮校企聯盟作用,更好地服務了地方經濟發展。
(五)深度探索產教融合機制
以“校企合作”為基礎,與中軟集團深度合作,實施中軟訂單班人才培養模式,深度探索產教融合模式,實現學生從課堂到企業的零步轉場,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引入企業的生產任務,把實訓過程和產品形成過程緊密結合;完善和健全教師年度考核辦法,將“校企合作和社會服務”的考核比重加大,發揮價值導向功能,形成以經濟指標為主要指標的量化考核機制,提高了教師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
(六)探索成立“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
依托遼寧信息技術職業教育集團、遼陽電子信息產業校企聯盟,以“集團+聯盟 專業+產業”為指導,探索成立“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構建校政行企多邊合作關系,形成產教融合合力,創新協同育人機制,推行學分制改革,通過電子信息教學指導委員會,實施專業診斷和改進,保證專業群人才培養質量。
近年來,學院通過以上措施深入開展產教融合,在社會服務能力水平、專業建設水平以及科技企業孵化等方面都獲得了比較顯著的具體效果,實現了產教融合各個主體之間進行價值共享、協同發展等互惠互利的良好目標。
作者簡介:
陳震(1976.2—),男,漢族,遼寧遼陽人,遼寧建筑職業學院講師。
本文系2020-2021年度遼寧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教育科學規劃項目立項課題(第LZY20364項)高職校企聯辦對接“訂單培養”模式實證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